1872年,尼采对德国教育的批判,仿佛是今日现状的预言

1872年,尼采对德国教育的批判,仿佛是今日现状的预言

1872年1月-3月,
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了五场演讲,
谈论了他对于德国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他本打算将这五次演讲集结成书发表,
但是最终不知何故,他又拒绝了发表。

2019年,由当代哲学研究学者,周国平对此集结翻译,出版了《教育为何》一书,虽说近半个世纪前的言论似乎有些久远,但是对于今日的中国教育,却有一种神奇的感同身受,仿佛时间被冻住,而我们的教育正是发展到了1872年前的德国困境之中。

如若不信,不妨看一看。

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扩大教育的倾向,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
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业或者一种谋生手段作为前景,
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
因而相关的机构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
而是“对付生计的机构”

2.缩小教育的倾向: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

某一专业的精英学者,很像是工厂里面的一个工人,
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做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手柄,
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工具或机器
在这一点上他当然能够练就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技艺

教育本应使受教育的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
而学术分工只是培养出了片面的人
其实质上追求的目标正是“缩小教育乃至是毁灭教育”

对于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
国家主要通过向毕业生提供在政府或军队就职的前途
借此把这类学校纳入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轨道

天才是教育的目标

尼采认为,出现上述两种倾向的原因在于“教育方法不符合自然”

那什么是自然呢?

教育集中于少数人乃是自然的必然规则,是普遍真理

即是在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上都要坚持精英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少数人

而这少数人的责任是为天才工作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尼采说“公正的后代在评价一国之民的整个教育状况时,将完全根据一个时代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伟大英雄,根据他们被认知、支持、尊重或者被埋没、虐待、毁灭的方式,唯有他们的声音将流传下去”

听上去很残酷,但是事实却又好像的确如此,毕竟,我们大多为

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尼采是反对大众教育吗?不是的!

相反,他认为大众教育反而是少数人教育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这里就揭示了一个秘密:

“无数的人表面上是在为了自己接受教育
实际上是,为了让少数人受教育成为可能,做的嫁衣”

颇有一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

而现实状况是,

一方面,因为缺乏精英教育,几乎没有真正教育成功的人,

另一方面,天赋良好甚至是优异的人都受到了时代的诱惑,

宁可自己在时髦文化中出风头,也不肯为天才工作。

所以,也算是一种人才的内卷吧。

那真正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

  1. 哲学的悟性
  2. 正确的艺术感觉
  3. 古典人文的修养
1872年,尼采对德国教育的批判,仿佛是今日现状的预言

教育的可悲现状

  1.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的素质问题愈加突出,素质太差!
    真正适合当教师的极少数优秀者被边缘化了。
  2. 学生的境况更加可怜。
    在学校里,无人能够抗拒那个使人疲惫、糊涂、神经紧张、永无喘息之机的强迫性教育。
    走出学校大门,等待他们的是纠结和失败的人生。

尼采是预言家?还是唐吉坷德?

周国平:我们不知道尼采的呼唤是否得到了少许的回应,

我们只知道,在他发出呼唤之后,

不但德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教育机构

都在功利化的路上走得更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尼采   德国   古希腊   生存斗争   大众   少数人   倾向   天才   现状   哲学   目标   自然   感觉   今日   学校   艺术   精英教育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