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窃国、误国、卖国的官僚人生


研究了一下李鸿章之后,我发现,李鸿章基本上没有一点让我惊讶的地方,或者说我想学习的地方。与研究曾国藩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知乎上经常有关于李鸿章的讨论,让我一直疑问李鸿章的争论点到底在哪里。于是就想着研究一下,结果看了看史书,或者传记,无论客观论还是粉饰论,我都无法从这些书里看到李鸿章身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闪光点。只是完完整整看到了一个官僚,如何在一个不怎么好的环境里,依然不断的向上攀爬,和不断攫取利益的过程。

李鸿章个人自评:少年及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也就是李鸿章自己看自己,一生还是顺遂的,直到最后碰上了日本,才最终导致自己的人生在万年坍塌。

《清史稿》则评到:(李)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李鸿章——窃国、误国、卖国的官僚人生

李鸿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势攫官取利

由于是回看历史,所以很多东西就能看清了。

李鸿章出生在封建官宦家庭,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家四个儿子,李鸿章排行老二,哥哥李瀚章也是清政府的风云人物,最后官至两江总督。

李鸿章年轻时候最霸气舒志诗就是: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简单直接的说了自己的梦想,就是要封侯。因为出生在官宦家庭,是既得利益者,对民间疾苦并没有太深的体会,所以不存在想改变社会结构的想法。

比李鸿章更晚一批的人,因为社会的变动,就开始探索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所以走上了另外一条推翻清政府,革命的道路。

李鸿章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间或为皇帝讲解一些经书要义,这个职位本身就是选择进士中有潜质的人来担当,所以李鸿章已经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了,等他在翰林院庶吉士毕业,因为成绩出众,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不久后又称为武英殿纂修,国使馆协修等。

后来,因为父亲认识曾国藩,所以以“年家子”的身份,成为曾国藩的学生,作为曾国藩的幕僚,为曾绞杀太平天国出谋划策(这里提一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虽然关于李文安的记述不多,但是,从能引荐儿子给曾国藩认识这件事情上,李文安应该也是交际高手,因为当时曾国藩还处在人生第一阶段,对周围的人都不怎么客气,人际关系并不好,李文安能和他关系不错,显然是有相当的交际技巧和交际习惯的。)然后又在湘军的基础上组建淮军,建立了自己的班底。随后打赢上海保卫战,绞捻成功,不停升迁,最终进京做了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由于之前还做过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等于从清朝财政要地一路升上来,有淮军这个军队做底,又成为汉臣之首,在清政府力不从心之际,成为政府最大的实权派。后来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与日本开战,及至签约等所有的大事,都有李鸿章代为周旋和参与。所谓独主国事数十年!

李鸿章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立志封侯,从私人方面没有任何问题,而他结交权贵,募集军队,镇抚反对势力,理顺和慈禧的关系,成为实权汉臣,军政外交集于一身,又有知名商人盛宣怀等私相理财。

李鸿章能每一步踏准,既拥有自己的势力,又在拥有势力后做的还不错,毋庸置疑是同侪中的佼佼者。作为官僚是成功的,也并不是后世诟病的主要地方。

梁启超虽说“鸿章知道有政府,不知道有国家,知有皇帝,而不知道有黎民”。但官僚这个群体,根本不可能代表底层利益,他们基本的行为模式,就是通过既有的机制,调节可能性。但是绝对不会代表底层的利益。他们所有技术和能力最后体现的都是在某个框里边折腾。



李鸿章——窃国、误国、卖国的官僚人生

李鸿章的历史标签——御外失败,签约卖国

李鸿章直至中日甲午开战之前的人生,还是某种程度的上升的。

绞杀太平天国的时候,他是曾国藩的幕僚和副手,最多的成绩就是弄出一支淮军,在上海和外国人戈登训练的雇佣军一起,打了一场上海保卫战,击退了太平天国对上海的进攻。及至后来绞捻的时候,也基本用的是曾国藩定下的方略,以多打少,经济支持无忧,剿灭捻军只是时间的问题。

之所以李鸿章担了这个担子,是因为清八旗军已经腐化不堪,湘军按照曾国藩的想法一直在裁撤,而淮军是站在头部,清政府可以用的军队,所以李鸿章就被推出来了。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当然是当时日本的野心已经昭然。但是前边的铺垫,确实李鸿章对日本的误判。

朝鲜历史上一直是我们的藩属国,而在和日本两次交涉的过程中,李鸿章先是打破这一传统,说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然后被日本诱认:以后朝鲜出了事情,需要出兵的话,清政府则要和日本照会,结果因为朝鲜突然爆发“东学党”的事情,当时在朝鲜待着的袁世凯给了李鸿章错误的信号,说日本不会出兵,李鸿章于是派兵去朝鲜后,给了日本合情合理的出兵理由,所谓刀一出鞘,想让日本收回已经很难了。

在淮军将领叶志超带着保存实力的心思,把军队从朝鲜带回来后,清政府在朝鲜的先败于日本,接着日本就发起了甲午战争,结果众所周知,北洋水师战败,全军覆灭。

战争开始时的吊诡之处在于,日本军舰已经在黄海外虎视眈眈了,但是派出去侦查的北洋舰船,因为怕开战,都是出去打个转,就返回,报告没有日军。

窝囊的战争过程大家都知道一点,我个人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像个傻子一样的冒火。

而看李鸿章传记 的过程,你才知道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抱着同样的心思,给李中堂保存实力和资本。

从后来的观点看,当时的被推上战场的军队,其实就是李鸿章的地主武装,并没有明确的战争目的和诉求,所以才会冒出来给李鸿章保存实力和资本的做法。虽有血性男儿邓世昌等殉国,但是也有之前北洋水师利用军舰夹带鸦片的事情被压了下来,其中的蝇营狗苟可想而知。

战败后李鸿章去日本和谈,签下《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影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听说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地爱国人士就纷纷痛骂李鸿章卖国,台湾民间也是鸣锣奔走,罢市抗议立誓: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我们的历史课本上这样评述《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后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中国义和团内乱危及各国利益,发动战争,洗劫了北京城,日本直接把国库300万两白银拿走,北京城被公开劫掠三天,逢人就杀,见物就拿。(笔者刚看了清人写的《扬州十日》,描写扬州城破之时,清军在城内的所作所为,看着这公开劫掠后边这几个字,就后背发凉。)

1901年,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影4.5亿两,分39年还请,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而之前,在《马关条约》之后,俄国怕日本在胶东半岛势力过大,联合别国干预,让日本吐出了胶东半岛,致清政府错判,以为可以联合俄国制约日本,在俄皇加冕日指定邀请李鸿章赴俄,结果被传李鸿章受贿,与俄国签下《中俄密约》,密约看似是为了制衡日本,结果却给了俄国军事势力可以择机进入中国境内的权利,(李鸿章吃一堑不长一智,这种事情的逻辑和日本纠缠朝鲜的事情如出一撤),而李鸿章本以为这个不会被世人所知的密约,却在签约后几个小时,就在国内的报纸被登了出来。李二卖国之名再次舆论大哗。而签约之后的李鸿章则接着在欧洲诸国转了一圈才回来。

李鸿章独主国事的日子里,个人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在国事上在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三个条约的签订,更是把自己狠狠的钉在了耻辱的历史上。

类似情形,在我们后来知道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绝不合理的条约上签字后,那种心情简直天差地别。

如果你不愿意,其实没人能让你卖国。

我们出一人在代表一国,李鸿章一人去则卖一国。公开卖了三次,在国内不仅不敢主战,而且怕因为不履行合约,被各国看做不守锲约,这种汉奸自圆,卖国尙怕履约过程不够完美的做法,简直让人不知道如何评价才好。



李鸿章——窃国、误国、卖国的官僚人生

李鸿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却拥有一号人物的权利和名望

我们领袖有一句评价李鸿章的话:水浅舟大。说的就是李鸿章的(水)能力一般,拉不动清朝政府这艘大船。并不是有些评论写的是说李鸿章能力太大,清政府容不下他的发挥。

我个人算是追究过,为啥一个组织里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配置,和一个政府里为啥是君臣的组合,追究的最后是,董事长等于分出一部分权力给总经理,大部分情况下,这部分权力的基本需求就是调配协调资源,有一部分人天生适合这种事情。

不断的和人打交道和不断和人协调资源,但这种人缺的是对事物纵向了解的深度,就是说基本是一个做横向事情的人,而董事长基本是一个了解公司或者行业发纵向的人,两个人相互配合保证一个组织更有效的运转。

在清史稿里评价李鸿章,“好以利禄驱众”,说李鸿章经常通过给别人利益,从而驱使这个人为自己所用,在史书里被专门提出来,就是说李的能力其实是被看的清清楚楚,李鸿章善于把别人和自己弄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一条线上的蚂蚱。

这个能力没有问题,李鸿章本来也是追求的封侯,所以正好是这个能力得用的职位和空间,问题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鸿章建立了陆军,建立了海军,成为了政府首脑,然后也成为了和外国人打交道最多的人,变成实际上的外交部长,再加上江南是他的家乡和发迹地,清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也是他的根据地,所以变成了财权军权外交行政集于一体,变成了实际上第一人。

第二人差第一人的差距主要在方向和原则上,李鸿章有了第一人的实际权力,但是不知道第一人该维护的原则和利益在哪里,只知道把这些权力抓到手里,保证自己的位置不掉,成为了他身上最大的矛盾。

所以他必须保证自己有实力,成为他和慈禧,外国政府,百官打交道的筹码,他知道怎么交换筹码,却很少知道国事的底线,或者他为了保证筹码的底线超过了国事的底线,所以你大致能看到曾国藩因为战败,就想跳江自杀负责,而李鸿章即使割了千里疆域,却从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该负责,某种程度上觉得代表签字,还是一种负责行为,致亿兆黎民于水火之中不知其耻。这种事情,有一已经是百死莫赎,而李鸿章至少干了三次。,

李鸿章——窃国、误国、卖国的官僚人生

政治这个事情,被定义为治理众人的事情。

评价历史人物重公德不重私德。

李鸿章出现的争议,大概就是人们对他所做公事私事不断的混淆所致。

所以看待李鸿章,我们略过追逐官职,攫取家财,撺掇势力的层面,关注他所做的事情对最大族群的意义,答案是他耽误了国家民族的进程,损害了民族利益。

李鸿章的声望在民间并不好,就是因为历史的事情和老百姓的事情几乎可以约等于起来,你真做了有利于他们的事情,老百姓终究还是能记得,给你正面评价;你做了不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终究也不会忘记,史书上没有,但就是口口相传给你记下来,骂你是汉奸卖国贼,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说到这里,突然心酸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真是宽容和坦然,或者历史就是这样,真实不做作,黑黑白白都呈现在你面前,告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血淋淋的惨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翰林院   官僚   太平天国   北洋   俄国   马关条约   朝鲜   日本   国事   条约   中国   清政府   利益   事情   能力   人生   体育   李鸿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