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我来举个大家都知道,但是都知道得不是很清楚的例子——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也就是周树人是如何成为鲁迅的。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楼主的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极爱看书、写字的人,鲁迅先生是我心目中永远的神。

先生哪怕漏几滴墨水在桌上,我也要和着蛋白粉给喝进肚子里!

这个奢望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过关于先生是如何阅读和输出的,也就是周树人是如何成为鲁迅的,我倒是从一本书中找到了几点启发!

它就是《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作者陈漱渝、姜异新也是业内大神,其他不细说了,都是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梳理一下从书中get到的几个点:

No.1

鲁迅先生自小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留学海外,回国后又身兼数职,为什么作者笃定这百来篇外国作品,才是对他影响至深的呢?

对鲁迅先生的研究进行了也有100多年了,作者为什么敢下这么大胆的结论呢?

姜异新先生的一篇长文,也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留日生周树人文学阅读视域下的[文之觉]》,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鲁迅先生说自己“留心文学”,是在1906-1909年在东京从事文艺运动的时候。

此时,整个留日学生群体,对文学都没有兴趣。而鲁迅先生敏锐地感觉到,文学可以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思想新气象。

他说自己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经过大量阅读、筛选和翻译,鲁迅先生曾选出“小半”“恰恰自己爱看的”作家,写在《我如何做起小说来》一文中。

结合先生后来的作品,和阅读的习惯,作者才确定了这些少而精的百来篇作品。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No.2

又有才又傲娇又可爱的鲁迅先生,都读过啥书?为什么说这些书影响了他的根本思维,甚至往后的一生?

迅哥儿的书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位文豪的书:果戈里:用谐笑之笔,记悲惨之情

安特莱夫:神秘幽深

迦尔洵:悲世甚深

显克微支:警拔锋利

夏目漱石:低徊超绝

森鸥外:清淡腴润

裴多菲:率纵言自由,诞放激烈

……

但是要说明的是,凭这一本书,看到周树人成为鲁迅的秘密,那是不可能的。

先生兼具敏锐的觉察力、哲学沉潜和文化深思,又极具创造力。

除却天赋、热情与使命感。时局、经历、创作环境……太多的因素,造就了一位文学巨匠。

但说阅读改变了他的根本思维,是恰当的。

而且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两位作者的研究中,窥见一些阅读和写作“术”层面上的秘密。

No.3

鲁迅先生是如何高效阅读和输出的?从书中我总结出了这几点,不仅能更好地看到阅读是从哪些方面改变鲁迅的,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的部分。

1⃣️自小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一个从不爱看课外书的孩子,长大后自觉持续读书学习的概率不大。先生从小便喜欢搜罗一切报刊书籍,寻找喜欢的文章来读。这是一个人先天的优势,而且是可以养成的优势。

至于读什么,感兴趣就好。可以公开发行的,都有可读的价值,遵从兴趣。

这一点既可以作为培养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成为提升自己的利器。

2⃣️阅读方式

先生的阅读方式,一句话概括就是随心所欲,沉浸式阅读。

什么是沉浸式阅读?就是完全专注地,把自己投入到书中。

可以泛读,鲁迅先生也有随便翻翻,没有本本都细看的时候。

还要精读,挑灯伏案,手指默念,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上学时老师强调过,读书五到)。

3⃣️阅读方法

·广泛浏览可找到的资源。

先生在当时能接触的资源有限,但他尽可能搜罗了一切可读的书籍报刊。图书馆、书店、博物馆、一切熟人的藏书,他是不放过一处的。

我们现在如果想要寻找资源,只要有心,实在是太容易了。找到一切想读的,快速浏览。

·有目的地选书。

先生致力于开启民智,摆脱传统文学魅影,引入诚挚刚健清新的异域之声,健全和丰富人民的思维。所以,他的书单以外国小说居多,并对蕴含"漠"和"默"意味的小说格外推崇。

我们读书,也可以带着目的去读。致力于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多选择相关的书和资料来学习。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不膜拜经典,不追随所谓正宗,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姿态。

·先生用过的一些方法。

做剪报。

先生做的剪报现存两本,一本是同时期作家和自己的作品剪报,一本是日译俄国小说合订本。这两本剪报,先生时常品读。对于喜欢的文章,先生经常装订成册,重新改装收藏。

系列读书。

先生喜欢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便一口气购读了大量收有屠格涅夫诗选的德译本,反复品读品读。

阅读之后,结合实际,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先生在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后,回国工作,用生命持续体验作品中的情绪、思想,而后才会在一个历史契机的偶然激发下,小说家鲁迅横空出世。《觉醒年代》中,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名场面可说明这一点。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1881年9月25日,周树人出生。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一篇日记体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文化同人圈和各大学校饿点燃了一枚炸弹。

伴随着巨响,鲁迅先生横空出世。

今年是先生诞辰140周年。这本书也是一次复盘,和怀念。

阅读书籍是否能改变一个人根本性的思维?


自诩为青年的我们,不妨借这本书,更贴近鲁迅先生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屠格涅夫   思维   鲁迅   书单   剪报   这一点   狂人   也就是   外国   书籍   方法   喜欢   作者   日记   作品   体育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