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高位的政治人物,他们思维有多复杂?

身处高位的政治人物,思维并不复杂。复杂会增长冗余,变得庞杂甚至自相矛盾,应用难以高效,降低实际可执行性。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归结为一两个基本点,然后衍生开来,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更重要的是,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身边也都是身居高位的,甚至更高位的,他们可以学习那个位置更高、思维也更高的人。这完全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学习平台。

我们普通人经常说,如果考取清华北大九八五,就相当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因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自己也变得优秀。身居高位的人也是一样,学习对象或者学习平台比清华北大还要厉害,因为身边可能就有千年大神,善于学习的人还不顺两招屠龙术?

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他当时仔细研究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发现了其中的几个基本点,其中一个是“实事求是“。陈云顿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身处高位的政治人物,他们思维有多复杂?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和陈云

其后陈云不断思考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工作方式。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中年提炼的这个思维,贯穿了陈云的一生。

身处高位的政治人物,他们思维有多复杂?

陈云83岁时的题词

1947年,陈云写了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具体阐释自己这十五个字的内涵。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话,陈云就提到了主席对他的帮助和启发:

在延安的时候, 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 毛主席对我说, 你不是经验少, 是思想方法不对头。 他要我学点哲学。 过了一段时间, 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 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 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后来, 我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著作都找来看, 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再次考虑, 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得出一条结论, 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有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 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 认识支配行动, 行动是认识的结果。.........
——陈云《怎样才能少犯错误》

自这篇文章以后,掌握了“屠龙术”的陈云人生就像开了挂似的,大家有空可以了解一下陈云在解放初期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面对常凯申遗留的大难题,陈云整出了爽文主角般的快刀斩乱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谈话实录?比如邓公和陈云。就拿邓公来说,80年代末的谈话,还有93年南巡讲话,如果读过谈话的完整版,很难不让人击节赞叹,主要是看问题的高度和常人完全不一样。现在有的谈话完整版不大好找,但从一些访谈也能看出一二,比如邓公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访谈。

二三十年前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要论先天智商、后天教育,现在名校的博士、教授也很多,怎么就到不了那个高度?完全是人中龙凤啊!

现在明白了,除了几十年革命生涯的不断洗礼,还有就是平台和老师,毛教员的“教员”真不是随便叫的,带出来的学生至少影响了国家的前三代吧?

最后总结一下: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思维不复杂。有机会我们也能够学习,没有面对面机会读他们的书也能学点,活学活用、身体力行多少有收获。年轻人爱读毛选不是没有原因的。

-----------2021-9-12 更新---------

看来大家对陈云同志这句话颇感兴趣,这里就多转一些他对这句话阐释的原文,供大家了解、学习。

首先,1947年他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一文中对“交换、比较、反复”这六个字进行了解释。

我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犯错误都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片面性。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
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时要特别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相反的意见即使错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包括一些历史经验的推论。
因此,对同自己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 检验黄金的纯度要用
试金石,验血也有参照的标准.........
比较仍然是认识的过程,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 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 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
从我的经验看,如果上面说的三条要求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比较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 陈云 《怎样才能少犯错误》1947年2月7日

此外,陈云同志晚年在接见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时,再次对这十五个字进行了阐释。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过了四十多年,陈云依然非常强调自己是从学习教员中获得了这些进步和启发(见加粗字体)。

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末,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末,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
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陈云《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 1990年1月24日(《陈云文选》第三卷)

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借鉴陈云同志处理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我想这也是陈云成为"身处高位的政治人物”、在不同时期都屡建功勋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高位   亡国论   抗日战争   延安   思维   片面性   教员   实事求是   政治人物   事物   正确   同志   错误   意见   经验   方法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