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曾经有人说,当一只脚踏入名牌大学的校门,预示着你即将开启一段不同的人生。

也许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它至少可以帮你,敲开一扇不同世界的大门,对于那些还在奋笔疾书的莘莘学子们来说,十年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能够金榜题名,步入名牌大学的殿堂吗?这是我们本身就向往的,也是无数家庭的寄托。

在国内的诸多高校中,学文莫过于北大,学理也无出清华之右者,清华和北大,这两座代表着国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学府,是无数学子追求的梦想。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北京大学旧照

曾几何时,有多少人都想挤进它的大门,以窥伺这与生俱来般的荣耀,又有多少人希望以此为人生的跳板,鲤鱼跃龙门,从此改变人生的轨迹和方向。

然而就在60年前,有一个人不仅放弃了被保送北大的机会,还毅然决然的扛起了锄头,回到了他在梦里都想离开的农村,放弃了继续深造、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甘愿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挥洒青春。

他就是董加耕,一个似乎被当下所遗忘,但在上世纪6、70年代人尽皆知的名字。

如果问起身边的长者,也许当年他能够坚定的,走上“上山下乡”这条建设祖国农村的路,正是在董加耕的鼓舞下顶风前行。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上山下乡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这位曾经备受推崇的“孤胆英雄”,也渐渐地消失在了,世人们的视野当中,他又去往了何处呢?

也许,已经有很少人还在关注着他的故事,如果今天站在他的面前,问一句后悔当年没有去北大吗?也不知道,这位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会如何答复。

近在咫尺的北大校门

1940年,是英国靠着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第一百个年头,然而,此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从被外国人涂炭的水深火热中走出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又在华夏大地上肆虐。

董加耕,就是在这样一个硝烟弥漫、遍地饿殍的年代,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叫董伙村的小地方。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硝烟弥漫的年代

董家世代贫农,全仗着租种着当地地主家的几亩土地过日子,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好像除了给人家放牛,割草喂牲口外,再也没有过其他的事,整天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更别说什么读书,识字了。

然而,这一切都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董家分到了田地,当地政府还在邻村办了一间学校,教当地的孩子们读书,董加耕平日里帮着父母干点农活,抽出空来也到学校念几天书、认几个字。

每当坐进教室,都是董加耕最开心的时候,听着那一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仿佛比世间任何一种音乐都要美妙,他想留在这里读书,可家里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就连穿在身上的衣服就跟破布条一样,勉强的能够遮体而已。

直到有一天,他听一个自小一起读书的同学说,他父母要把他送进一间私立学校读书,这一句话,彻底撼动了董加耕的心弦。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学校旧照

他想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能够学习文化,他怎么就不能呢?董加耕终于鼓起了勇气,对父母说他也要去读书。

父亲听完这句话,把他打了一顿,还气哼哼地说:“就咱家这条件,哪能供得起你读书,再说了,咱家祖祖辈辈也没个认字的,祖坟上还没冒出那股青烟来。在家好好种地,不认字也饿不死你”。

不过,这并没有打消董加耕想要读书的念头,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任凭父母怎么责备他,他还是坚持要去读书。

没有一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父亲终于心软了。对董加耕说:“你去考考高小试试,就你认识的那几个字,肯定也考不上。只要你能考上,我就送你去读书”。

可父母怎么也没料到,董加耕还真就把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带回了家。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学校旧照(非董加耕所在)

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是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人。对着拿着录取通知书的董加耕说:“既然你考上了,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就在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还给他亲手缝了一个书包,父亲把他送进了学校。

董加耕的底子很差,但他脑子却好使,记忆力比一般人强,一开始跟不上课的董加耕,竟然在一个学期之内,就成了班里的第一名。

1954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劝导下,本来想着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的董加耕,又考上了盐城中学。

三年以后,董加耕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由于父亲病了,他也就回到家里帮父母种地。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董加耕出身贫苦,干起活来不怕累,这都被乡亲们看在了眼里,他也就成了重点培养的党员对象,后来家中条件好转,他又考进了龙冈中学的高中部。

高中的三年里,董加耕不仅成绩依旧优异,还一直担任班干部,老师对他赞不绝口,同学们也是对他尊敬有加。

毕业的时候,一查成绩,他的每门功课平均分都在96分以上,在校期间,董加耕不但入了党,还被保送到了北大的哲学系。

然而,就在父亲还沉浸在逢人就说,我们家还要出个大学生,出个文化人的喜悦中,董加耕却在入学志愿申请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董加耕

原本叫董加赓的他,也给自己改了名字董加耕,距离北大咫尺之遥的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疑惑当中,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董伙大队。

毛主席亲自夹菜

回到家后,父亲对他是一顿又一顿的责骂,母亲流着眼泪一遍有一遍地劝他,让他好好想,就连村里的长辈,也是满眼失望的看着他、责备他。

一位老伯说:“加耕啊,加耕。人家读书都是越读越远,从村里读到城里,你怎么就越读越倒退,从城里读到乡下,这些年的书是不是白读了,读傻了”

董加耕却笑着对他们说:“我正是读过书,才读懂了道理。党培养我读书,让我学知识,就是为了让我回来建设家乡的,建设咱们的新农村”。一个读过高中的知识分子,就这样在公社里和大家一起种地、干活。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也许在乡亲们的眼里,看不懂董加耕,究竟是为了什么,但在他自己的心里,却异常地清楚明白。

1961年,正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不过老百姓吃不饱,国家经济也到了最苦难的时候,毛主席多次地说,广大的农村地区大有所为,支持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去建设我们的新农村。

董加耕是党培养出来的,是党员,他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起到带头的作用,回到农村、扎根农村。

董加耕读过书,有文化,乡里多次让他去学校当教员,邮局也让他去上班,可董加耕都婉言谢绝了。他在日记说:“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董加耕

新中国已经诞生十几年了,可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还是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虽然大家都有了地,可产量上不来,收成还是不高,一旦遇到点灾害,免不了不少人还得挨饿。

针对老家的情况,董加耕通过自己学到的高中知识,开始自学农业技术,并且运用到实际当中。

盐城当地多水,农村地区普遍种植水稻,但那个时候水稻产量低,仅凭水稻很难保证乡亲们的生活。于是董加耕就想到了沤田改旱田,种完水稻之后再种小麦,再种棉花,多种农作物轮作,提高产量。

这一实验成功之后,迅速地在当地推广起来,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片赞誉之声,董加耕也终于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就这样,董加耕的事迹传播开来。到了63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社都对董加耕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成为了全国各地人尽皆知的名人。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多次发言,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向董加耕学习,回到农村、建设农村。

推动之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向董加耕学习的热潮,大批大城市里的待业青年,纷纷响应当的号召回到了农村。

不少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人,也主动放弃了高考,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回到了农村,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4年年底,毛主席71岁生日的那一天,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在中南海宴请了几位客人,点名第一个要招待的就是,时任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的董加耕。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毛主席(左一)见董加耕(左二)

在宴席上,毛主席和董加耕做了亲切的交流,不仅问了他的经历,还鼓励他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精神。

期间,毛主席还为董加耕夹过菜。

为主席守灵七天七夜

然而就在董加耕意气风发的时候,一场灾难悄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风暴来临之后,炙手可热的董加耕,被打成了Zou资派,曾经上山下乡的代表,一下子成为了被人唾骂的对象,董加耕被反动派关入了一个没人知道在哪里的农场。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董加耕

在农场里,反动派对董加耕没日没夜地批斗,甚至有人想把他丢进长江里,把他害死,就这样,他被人整整折磨了三年。

然而,这场灾难并没有结束,曾经万人追捧的对象,又稀里糊涂地被打成了反派,遭到了羁押,在被羁押的那段日子里,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围着他转,监视者他的一举一动。

1974年,周恩来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取了当年,一同赴毛主席生日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邢燕子的做客情况。

当邢燕子说一同在坐的还有董加耕时,这个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的名字,才再一次地被人记了起来。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批斗(非董加耕)

等周恩来问在场的人董加耕的现场时,会场上寂静无言,没有一个人说话,周总理进一步了解才搞明白,董加耕已经被当做反派分子,给羁押了起来。

周总理听完之后气愤不已,当场指示要为董加耕平Fan,而且还要提议,增选他为人大代表。

反动派听到周总理的指示之后坐立不安,当天就派人找到了被羁押起来的董加耕,还没等董加耕搞明白,就被人连夜送到了北京。

几天之后,第四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几天前还身陷囹圄的董加耕,摇身一变又成了四届人大的常委,紧接着毛主席又亲自批示,让他兼任了盐城地委副书记,蹉跎了多年的董加耕,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之上。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周总理接见先进典型

1976年毛主席逝世,董加耕成为了毛主席治丧委员会中的一员,在毛主席的灵堂上,他整整守了七天七夜,陪伴了毛主席最后的一程。

而随着一场拨乱反正的到来,董加耕再一次遭到了审查,后来,在党中央的安排之下,董加耕又回到了老家,回到了他建设农村的起点,岁月在他的人生旅程上画了一个圈。

82年以后,董加耕一直在地方上工作,为老家的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

直到2000年,60岁的董加耕,从盐都县政协主席的位子上退休之后,为家乡奔波了多年的董加耕,再一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结语

而今,已经年过八旬的董加耕,一直和他的老伴生活在当年的一处老房子里,虽说,屋子里的陈设已经有些老旧,但却也过着惬意的退休生活,每天写写字、喝喝茶。

60年代,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坚持回乡务农,后来过得怎样了?

董加耕夫妻(右)

曾经也有人来找过他,希望他能够为企业代言,借助他这张名片为企业谋利,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回望董加耕走过的那段路,他身上曾有着让人遥不可及的光环,但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然而,正向他给自己写下的那段总结一般,“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心中建设家乡的执念,也从未丢掉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这便是当下我们最敬重的精神,也是我们最该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周恩来   北大   盐城   地委   反动派   上山下乡   水稻   回乡   乡亲   号召   当年   父亲   父母   年代   农村   学校   人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