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 图 / 《中国合伙人》剧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场白,来解释今年教培行业的大震动,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10月12日,精锐教育公布致全体员工函,宣告即日起停业。而距离创始人张熙“卖惨”才不过4天而已。

声称一心做教育的精锐CEO的截图: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而据网友分享,张熙已于周一不知去向,疑似跑路!

跑路,爆雷,千万负债,被刑拘……被这些负面的新闻包围着,除了教培行业从业人员和家长,目前最引入关注而又焦虑的群体可能是这类:教培机构创始人

“继续做还是转型?怎么转?”这是困扰着所有人的问题。以下是6位机构创始人的故事。


1.

/ 与其做大做强,不如做小而美 /


目前还保留3个校区,情况尚可

小雅 35岁 | 河北-中部县城

我们是做在线教育的,在一个三线城市,现在还留了3个校区,预计再做三五年没问题。

虽然我觉得现在还可以,但员工的情绪还是有受到一些影响,等政策再严苛一些,如何稳定住员工,让他们仍然愿意待在这个公司,甚至留在教培行业,这可能会是个难题。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但对于网上说的“教培已死”,我其实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

教育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之前非良性的市场环境,让教培机构的话语权太大,所以现在要整顿。但整顿的话我预计可能从1000家规范到100家,但不是从100家到0家,不然那么多孩子的需求谁来承接呢。

其实也很多人建议我们转素质教育,说实话,我们不太愿意转,这个利润率相比学科来说,确实太低了。


疫情+双减,公司还没过生存期

卿河 30岁 | 河南-商丘

我之前也是教育Top2 大厂的,后来回家乡自己干了,主做数学学科这块,目前政策对我们影响不太大,但也有点迷茫,在积极做转型。

我算入局比较晚的。结果碰上去年疫情,今年双减,坦白地说我们还没过生存期。目前这个学科的商业模式能持续多久不好说,我们也在积极转型素质教育,但怎么转,也还在摸索阶段。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但我觉得这也是双减的本质——“去产业化”,让孩子学习的话语权重新回归到学校,学校是主食,教培机构是加餐。

教育行业不让上市是肯定了,监管也会进一步收严。资本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身边一堆活得好的“小而美”的机构,但你想再造一个新东方、好未来是不可能了。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去强,而非做大了。对我们的家长和下一代其实也是好事。

现在我还会把数学这块做的更扎实,但会想一些更多的呈现形式。


2.

/ 素质教育,喜忧参半 /


体能教育,喜忧参半

石头 31岁 | 北京—海淀

我是做体育的,专注乒乓球这块,政策对我们其实还挺好的。不过也喜忧参半吧。

喜的是,周末的到课率从60%上升到了95%,家长们对体能这块也越来越重视了。

而且国家也在慢慢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以后的中高考也会加强这部分的考核,所以体育赛道肯定是长期存在的,只不过会多元化,换种形态存在。

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忧的一面。

比如我们也很怕之后国家有对素质教育的监管政策,而且前段时间确实也有体育局来查我们员工的教练员资质。

当然了,利润率没有学科类的高,如何实现快速增长也是个难题。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也有很多人说,现在学校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能课,那你们的存在是不是就没价值了?我觉得不是的,咱们以前也在学校学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课,但你觉得你现在就很专业吗?

事实上,学校只能解决基本面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技能专业化提升的问题。未来的专业技能人才绝对会是金字塔结构,比如类似百亿规模的“NBA年赛”人才,但这种大抵还是要通过专业的机构来实现。

所以这块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只要有价值,就一定有市场

润叶 48岁 | 江苏-湖州

我是做儿童心理健康、情商教育、性教育模块的,在江苏湖州,目前已经十几年了。这两年招生还可以,一个暑假能招几百人,一次一万多到几万,而且年龄跨度也比较大,3-15周岁。

其实这个市场我还是很看好的,前段时间发布“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重度患者高达7.4% 。

这意味着4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轻度抑郁,我们做的这事价值还是很大的。但家长的重视度不够,如何扩大受众群体,让用户更普众化,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现在网上确实有铺天盖地的信息,但我们对现在做的这个事业也还是很看好的,这两年我们的各种营做的都非常好,比如“情商营”“沟通营”“学习力营”之类的,而且这种基本一次营就一万多。

说明家长们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还是长期存在的,但这是建立在一定的口碑基础之上,毕竟我们也做了十几年了。


3.

/ 是否转型VS如何转? /


不是不想转,而是转不动

无言 48岁 | 北京-昌平

我们是做少儿英语的,这次“双减”对我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之前的北京线下校区都关了,目前外地还留了一个点,北京只留了线上。

但由于现在资本不进入,我们的现金流挺吃紧的,招生困难,流水从一个月70-80w变成了现在的10-20w,目前能砍掉的员工都已经砍掉了。而且现有的很多家长用户也会担心我们随时跑路,所以都不敢报太久的课,信任危机很严重。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也有很多人建议我们转素质教育,但我发现这个转型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因为员工、经验等都不一样,这个完全是有意愿没能力的问题。

而且我们做了一项调研,发现其实学科类的家长用户和素质类的家长用户不是同一批人,所以用户模型不一样,真正能从学科类需求家长转向素质类的,商机数都不到3%,更别说真正报名的了。

所以我们大概率还是先稳住现有的学员,起码能减少一点负债。


积极转型,多面开花,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

章洁 30岁 | 北京-海淀

我之前也是做少儿英语的,已经快4年了,当时是接手的。可能在海淀,目前还是有不少的家长找过来,但肯定是无法跟之前的盛况比了。

我们也在做一些积极的转型和尝试。比如把一些大型场地用来做早教/兴趣班,但空间的可利用率其实是大幅降低了,利润率也可想而知。

精锐创始人疑跑路,教培行业路在何方?

我们也在做一些家庭教育的事情,还有企业外部培训的项目。反正积极转型、多面开花,东方不亮西方亮吧,目前也在看看有没有接手的人。

现在也只能看国家政策吧,走一步看一步。

*文中小雅、石头、卿河、无言、润叶、章洁为化名。


采访了这么些教培机构的创始人或负责人,既有来自北京的,也有来自外地的,其实大家一方面恐慌,另一方面也在观望着。但他们都还没放弃,也不想放弃。


他们还存留着一丝希望,认为“对教培行业的监管,实际上也是倒逼着所有机构,去更加地关注学生的真正成长,背后是希望行业走向信息化、合规化的意图。”


资本已眠,但教育永不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创始人   东方不亮西方亮   湖州   行业   喜忧参半   海淀   精锐   素质教育   北京   学科   家长   员工   政策   机构   学校   用户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