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梦魇不散的技术密码

网上流传一张表:

造车新势力梦魇不散的技术密码

浩浩荡荡、豪情万丈的开场,凄凄惨惨戚戚的中场

电动汽车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新项目。算起来,这一波的热潮起源于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推出的轰动一时“大冲击(Impact)”电动汽车,已经过去接近30年,可谓是“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大冲击”推出之后很快销声匿迹,人们期待新型的动力锂电池将彻底扭转局面。

然而,几代动力锂电池相继推出,电动汽车并没有如预期那样逐步走向辉煌。而是如前表所示,目前仍处于“前路迷茫”状态。

电动汽车的发展主要瓶颈依然在于储能不足。面对如此问题,人们通常寄希望于未来。一个美好的理想是:未来的动力电池会做得与燃油一样强劲高效,充电与加油一样方便快速,电动汽车就能够兴旺发达了。一些业内人士信心十足,不时声称将开发出高性能的动力电池,储能密度极高,充电速度奇快,使得电动汽车的性能能与燃油车不相上下。

然而,当注意到油与电池的储能原理与基本特点之后,人们也许就不会做如此期待了。

燃油即碳氢化合物,燃烧时,炭和氢均参与还原反应。一个碳化合两个氧原子,质(重)量比是,碳12比氧32(16*2),氢2和比氧16。1公斤油,差不多是0.8公斤碳,0.2公斤氢,燃烧时耗纯氧约4公斤。重要的是,这数倍于燃油重量的氧,无需汽车从加油站带来,在汽车运行中从车外中即时吸取,且做功后随即排出车外。

另一方面,蓄电则不同,电池不但要包含还原剂,而且要包含氧化剂,还得包含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铜)电极材料。此外,无需赘言,自出厂起,这些氧化剂、还原剂与电极材料一直需要由汽车负担着。由于电池中的还原剂不是氢与碳,氧化剂也不是纯氧,储能效率自然会进一步大幅下滑。综上所述,电池的储能效率与燃油其实不可同日而语的。

值得说明的是,提高动力电池储能密度不仅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且也是危险的操作。提高储能密度实质就是将电池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做得更为靠近,更加密集。其危险如影随形:炸药其实就是将还原剂与氧化剂紧密做在一起的物质。若使得动力电池的储能密度达到TNT炸药水准,则动力电池遭遇严重撞击可能发生严重爆炸。当然,动力电池储能密度其实无法达到TNT炸药水准,所以以动力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在遭遇撞击以后,通常形成难以扑救的大火,并导致电动汽车上的乘员无法在事故中生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燃油车而言,作为还原剂的油被封闭在油箱内,而包含氧化剂的空气则被隔离在油箱以外,可以避免爆炸或燃烧,并保护乘员生命安全。

造车新势力梦魇不散的技术密码

除了经济,还有安全……

从经济来看,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氧元素从空气中获得,人们不但无需为之负重,而且还无需为之付费。而电池中的氧化剂是精心制作的化工材料,不但需要付费,而且还需要时时刻刻考虑其折旧问题。油相与之相比,不但制作费用低廉,而且折旧费用可忽略不计。正是电池的高昂成本与折旧,使得电动汽车能源开销低廉的优势黯然失色,因为考虑电池折旧率开销之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其实比燃油车的使用成本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一言以蔽之:“电瓶不如油箱”,这是电动汽车无法回避的梦魇。

虽然现在环保的呼声很高,但是人们逐步明白,电瓶电动汽车其实并不降低排放。由于网络与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正在逐步下降,这才是降低排放保护环境正确方向。

考虑到上述因素,对于以电瓶为基础的电动汽车产业而言,人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酷的事实,(电池)电动汽车作为一个产业,断奶(优惠条件终结)即意味着死亡。也就是说,(电瓶)电动汽车尽管有时会被炒作的轰轰烈烈,但其实是长不到商业成年、即商业盈利的那一天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还原剂   乘员   氧化剂   电极   油箱   电瓶   炸药   梦魇   开销   燃油   密度   新势力   电动汽车   电池   成本   密码   材料   体育   动力电池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