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改作业,家长为何仍不觉轻松?

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发布会特别强调,“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一直以来,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减负”的不同声音,但其政策初衷无疑是好的。需要厘清的是,“减负”要减掉的是低质量、机械的负担,而不是减掉高质量、合理的安排。此次,教育部不仅强调了减量,还明确提出减少“机械”“无效”“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鼓励增加分层次、弹性作业,注重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等。这些新要求,相当于在减负的同时强调提质,回应了社会关切。


教育部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改作业,家长为何仍不觉轻松?


然而,尽管拿到了“挡箭牌”,不少家长在开心之余仍表示“不能太当真”。毕竟,从2018年至今,已有十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花式”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遗憾的是,在后续落实过程中,相关要求大多虎头蛇尾。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群打卡、在线作业量激增,引发了公众新的不满。


批改作业这样一件小事,主管部门五次三番发文仍然叫而不停,折射了家校责任边界混乱的尴尬现实,更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减负问题的复杂心态。


教育部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改作业,家长为何仍不觉轻松?


首先,围绕“批改作业”的矛盾,家校关系走到如今这个局面,不是个别偷懒的老师造成的,而是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错位,更与教育“内卷”密不可分。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教师的工作压力急剧上升,有的便把溢出的压力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对教师的期待也空前高企。


另外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前些年一些校内减掉的“小负担”,很多转嫁到了家长头上,甚至成为全社会共同买单的“大负担”。比如,下午三点半放学的改革,表面看减少了在校时长,但直接导致很多城市家庭不得不面临接孩子和托管孩子的困难;校内课业负担减轻,社会培训机构大举入侵,学业负担不减、经济负担猛增……与这些问题相比,“批改作业”带来的困扰虽多,却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部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改作业,家长为何仍不觉轻松?


基于这些已有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情绪,治理批改作业的“小”问题,仍然要通盘考虑减负的大文章,更要继续维护好家校共育的新生态,才有可能真正化解“痛点”,排掉“雷点”,获得群众由衷的好评。


学校要以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来减负,切实担负起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政府要更加关注从顶层设计上减轻基层教育工作者负担,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家长也要掌握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相信并尊重学校和老师的专业意见。多方合力,“减负”才能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教育部   作业   在线   家长   惩罚性   校内   家庭教育   重复性   公众   负担   现实   轻松   孩子   学校   社会   机械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