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昨天睡得确实太早,今天差不多5:30起床了,翻看头条和朋友圈,和一个也是早起的狠的同学聊了几句,不知怎么就说起中元节的事儿。不由想起,在今年早些时候,应该是疫情期间吧,还专门查阅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趁着有空,不妨闲谈上几句关于“中元节”的那些“闲白儿”。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要说这“中元节”,不聊什么习俗了,那些各地不同。就得先了解下这“元”从何来。这是来自于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说法。有“中元”,自然是有“上元”和“下元”。“上元”就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下元”是农历的十月十五。而至于这“三元”从何而来,那就要从道教讲起。


在道教中,“三”是一个可以生万物,包罗万象的数字,而道家中关于“三”这个数字的相关更是数不胜数。《道德经》中便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又比如创始人“张天师”张道陵,他就自称曾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遂号“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在道教供奉的神中,其最重要的就是“三清天尊”,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同时,道教又以“学”、“修”、“行”三道为“三宝”,祭祀的重要对象也是三个,分别是“天”、“地”和“水”,这三个祭祀对象分别有属于自己的“天宫”、“地宫”和“水宫”,各自“宫”的主神,就被称作“三官大帝”!而最早的道家学说中,“三元”所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即:“太阳”、“太阴”、“中和”。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在魏晋之后,由于道家各家学派的融汇交合,逐渐的一些各自的学说合并,其中一项就是将“天、地、水三官”与“三元”相联系。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验人间功罪赏罚,“上元”正月十五,“天官”为天下祈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为冤魂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排难解厄。由此,“三元节”流传至今。

关于“三元”,各有各的说法,咱不敢妄言宗教,只是浅谈则止。抛开上下不讲,还是单独来聊一聊这个“中元节”。按现在的很多说法,“中元”和“清明”一样,都是祭奠逝者的日子。这种说法呢,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严谨。实际上,“中元”和“清明”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但是各自的意义却并不相同。“清明节”,在唐宋以前,具体些说是在宋以前都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祭祖”的节日,是由于它与另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距离太近,而有宋一朝又对文人极其尊重,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合并“双节”放一个“小长假”,所以这才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多说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可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看到,很多描述男女爱情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发生在“清明”或者“上元节”,“上元节”这个好理解,去年热播的“马亲王”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非常详尽的表述,“上元节”当天,是没有宵禁的,同时,也不限制人们出行的时间。在平日里,女性是极少出门的,特别是未婚的少女,而这一天就变得完全放飞自我了。所以,青年男女能见面,才会有爱情的出现!而“清明节”,就明显不太符合这个条件,那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也会有一些“爱情”故事的出现呢?

那是因为清明节在晚唐,尤其是宋以后,又将另外一个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老节日给“合并了”进来,那就是“上巳”。“上巳”是一个从春秋时代就开始盛行的一个节日或者说活动,最早可能起源于“郑国”,然后随之流行开来。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结合了祭祀、庆典、春游,以及类似于“相亲”的活动,当然,这种“相亲”更加直截了当,就不多言。只需要知道,“上巳”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三月初三,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动物XX的季节......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之所以说古老,是因为“上巳”在《周礼》、《论语》中就有记载。而为什么说它之后并入了“清明”,是由于在宋之后,就很少有文献再记载这个古老的节日了,而同时,“清明”相应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活动内容,比如踏青。从季节气候上将,农历的“清明”又与“上巳”相距很近,所以才有“上巳”并入“清明”的说法。也由此可见,“清明节”虽然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它最早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并不是祭祀祖先,而是一个更加“欢乐”的节日。关于“清明节”也有很多古诗词,比如最出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但实际上,在明之前的诗词中,“祭祀祖先”和扫墓的内容是极少出现的,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节日会变得越来越“清明”了呢?

原因是因为明成祖朱棣!众所周知,朱棣篡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当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但是身处南京的他却总是担心那些当年效忠于自己父亲朱元璋的旧臣们对他不利,于是便借口“天子守国门”而把首都迁到了他自己在当燕王时的属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是,鉴于对明政权的正统的顾忌,朱棣并没有废除南京的首都地位,而是别出心裁的设定了两套政府体系,也就是说,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官制”,只是南京的那一套大多是由北京政府“离退休”人员和功臣之后,以及一些不好安排的特殊人员组成,差不多就是个摆设。同时,为了表明对于明朝正朔的维持,活人不好糊弄就拿死人说事,朱棣驾崩,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便借机大办国丧,并将原本的南京祭祖活动延伸到全国,通告天下,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和“冬至”作为全国统一的祭奠先皇和祭祀祖先的“法定节日”!由于“中元”时处农收,“冬至”又临近年关,所以相对清闲的“清明”从此也与祭奠祖先和扫墓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而由于朱棣的驾崩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八日,距离刚刚过去的“中元”仅仅三天,所以,和“中元”有关的一些“娱乐”活动,也顺理成章的被逐渐取消,原本就带着一些“幽冥”色彩的中元节,就越来越与“阴间”的关联更多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地宫”的赦罪日,是为冥界亡魂赦罪,所以,在唐宋之前“中元节”实际上与祭奠自己的祖先并无过多关联!

在唐之后,佛教在我国盛行,与道教不同的是,佛教中表示无限变化的数字是“7”,不光是佛教,在我国最早的关于占卜、历法以及算数的著作《易经》中“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也将“7”这个数字作为一个“轮回之数”。在佛教中,农历的七月是报恩月,是吉祥和孝亲月。而农历的七月十五就是佛教中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在那一天,佛弟子会举行“盂兰盆法会”,也就是后来被也被称作“鬼节”的“盂兰盆会”!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关于“盂兰盆会”,源自佛教传说“目连救母”的故事!其大概的意思是说,古时候有个有善心且孝顺的人叫“目连”,他的母亲则从不在意这些,肆意宰杀牲畜,不修善德。结果,死后被“业力”轮回到了“饿鬼道”,就是饥饿无比却永远也吃不下任何东西。“目连”之后成道后归位“尊者”,他看到了自己母亲在地狱的惨状,于心不忍,便施法想给母亲嘴中喂食。但所有食物沾到他母亲的嘴立刻变成了木炭。“目连”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佛。在佛的指引下,“目连”在七月七日设下“盂兰盆会”,合十方僧众之力让母亲吃饱。由此,便有了“目连救母”的故事,而七月十五,也就此成为“设盂兰盆”借十方僧众超度亡魂的日子。

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佛教与道教虽不通源,但同样选取了农历的七月十五作为一个以祭奠亡灵为主的“节日”。在我看来,应该是佛教在向“中国化”演化的过程中借鉴了“本土宗教”中道教的一些素材,才将“阴阳交汇”的时间也安排在了农历的七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这会,反而要追溯一下这个七月十五的最早的意义。在“中元”和“盂兰盆会”之前,也就是东汉之前,甚至于到春秋战国、秦的时代,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的庆祝丰收和祭祖的日子!这个也符合我们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的基本特征!由于受《易经》的影响,那时叫做“七月半”节,是农历的七月十四日,刚好是“七”和“七的倍数”。所以“七月半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那这个“七月半节”又是如何与“中元节”以及“盂兰盆会”三节合一的呢?

那在南朝的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时期,由于他执政后期信奉佛教,推行一系列“兴佛运动”。其中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容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梁朝”。为了让佛教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合理,“萧衍”推崇“三教同源说”,指出世俗与佛教和道教都是同源,很多东西就应该合并在一起,而这个“七月十五”就是在那一时期被“强行”合并在一起的!主要内容也变成了“尊佛”,直到宋代,“七月十五”才恢复到了最早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的“最初设置”!由于“俗”看重“祭祀”、‘“道”侧重“孝道”’,而“佛”则是更注重“超度”,三为一体的观念实际上也只是对于某一个内容的不同层面的解释而已,所以,三合一之后,也并没有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含义有过多的影响!只是后来,人们常常认为“中元节”和“盂兰盆会”是对于一个节日的两种不同的叫法,其实,从本源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

而现在,人们早已经对一些带有宗教和迷信色彩的东西有了更多视角,更多方面的了解。无论是“中元节”还是别的名字,其实那都是历史上的称谓,都是寄托着人们对于祖先的祭奠和哀思,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好事!

农历七月十五,闲谈“中元节”,也挺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中元节   中元   道教   上元节   佛教   天尊   传统节日   南京   祭祀   清明节   祖先   农历   清明   说法   节日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