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随着所谓新冷战的舆论态势形成,中国的新一代战略武器和核战略眼下显然已经成了西方媒体的流量密码和重头热点。这不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6日独家报道,中国在8月份试射了一枚高超声速武器,并称这枚导弹先是进入轨道以后进行“环绕地球”飞行,随后再重返大气层进行“高超声速滑翔”,最终战斗部落在距标靶二十余英里处。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反正中国在高超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如今大多数西方人已经不怀疑了

环球飞行+轨道滑翔+高超声速武器,这三种在战略武器领域当下时髦度都很高的技术特征放在一块儿,毫无疑问就成了引爆海外和国内双重探讨的“重大新闻”。然后绕着这个新闻,不少媒体和自媒体又开始纠结起了其他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航天问题……有关这种技术路线的问题,别的不说,施佬的习惯态度嘛,终究是先来搞个以史为鉴。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更别说这个节骨眼上还有神舟飞船上空间站,更是把空间大国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先来说环球飞行,从定义上说,所谓的“环球”主要是指导弹的巨大射程,相比“洲际”需要上万公里,跨越大洲进行打击的射程,“环球”有多远并没有明确定义,但通常说来,在导弹上搞“环球”主要是为了提升导弹的突防效果——冷战时期开展核军备竞赛的美苏两国都位于北半球,双方攻击对方本土的洲际导弹都走捷径从北极上空经过,各种攻防博弈也就向北展开:导弹发射系统往北布置,甚至直接派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北极冲破冰盖发射导弹;规模巨大的固定式导弹预警雷达天线,甚至相应的反导拦截弹的方向也面向北方。相对而言,南向的导弹发射路径虽然更远,但面对预警和防御系统都较为薄弱。因此将导弹向南发射,绕过南极之后再往北飞行攻击对手目标的“环球”攻击模式就被开发出来。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冷战中的美苏核武器对峙,最终是以北极方向作为理论的最前沿

这个潮流在当年的影响面之广,以至于中国都规划和上马过此类装备。那就是1966年开始提出论证的东风六号环球导弹。按照当时的设想,东风六号是一款弹径和东风五号一样是3.35米,但是长度要多出10米,达到45米,起飞重量270吨,采用地下井热发射,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大型弹道导弹(后来也调研论证了内河水上发射和铁路机动发射等一些更有想象力的方式)。由于其运载能力比东风五号更大,东风六号也被计划作为当时规划的“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所用的运载火箭的研发基础。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东风-6和东风-5一样粗,但是要更长

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技术基础以及后来东风五号改型增程的情况,东风六号的研制难度可想而知。1971年该弹进入全面研制,但很快随着整个航天工业工作重点的调整,特别是“八年四弹”研制的不顺利以及“曙光一号”在1972年的取消,整个导弹和火箭的研制工作也在1974年宣告终止。不难看出,从技术上说环球导弹没有特别新概念的内容,主要的难点在于研制射程更大的导弹本身。这在上世纪我国探索导弹火箭技术过程中算是大难题,到了现在其技术难度也已经显著下降了。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如今中国的载人飞船早已过了那个凑合的时代,运载火箭和导弹也是

轨道滑翔这事儿则是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工作模式的明显区别。弹道导弹作为粗暴来说“打抛物线”的武器,随着射程增大,弹道高度增高,在洲际导弹级别必须面对导弹飞出大气和再入的过程,属于以一种形式上的亚轨道飞行。运载火箭发射载荷到太空中的速度则更高,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且进入近地轨道,如果这一载荷是核弹头,那么理论上它就能在太空中持续性地绕地飞行一段时间。这种“滞空”的技术在弹道导弹历史上也有先例: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并部署了R-36ORB弹道导弹,让弹头进入轨道后可以停留一段时间,并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减速发动机再入展开攻击。当然,这种理论上射程无限的东西也是要有代价的:同样的导弹,上轨道的载荷要小一些,而且上轨再下轨,整个攻击流程都要比普通弹道导弹长的多。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当年北美导弹预警系统的从北开始层层设防,南方确实是一个短板

在反导预警主要依靠陆基大型雷达的时代,轨道再入和环球导弹从南方绕远路展开“偷袭”的战法在压缩对手反应时间,提高突防效率上还有一些作用,而当以人造卫星为主的天基导弹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后,这种上轨道的手法不仅没法好好突防,反而会欲盖弥彰,暴露己方即将发动核打击的意图 。正是因为这种在轨打击手段很快失去了作用,因此苏联实际部署的R-36ORB数量很少,且在1979年签署的《限制战略武器第二轮条约》里禁止了“进入地球轨道的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系统,包括部分轨道导弹”之后,苏联也很痛快的把为数不多的R-36ORB裁撤了事。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尽管产量不多,但是各种轨道轰炸的试验产品在冷战中都很能吓唬人

当然,说起轨道轰炸这种事情,各种载人不载人的航天飞机或者空天飞机产品和计划都少不了要出场。毕竟R-36ORB这样的轨道发射虽说射程无限,但变轨能力非常有限,只能打击轨道两侧范围不多的区域,而航天飞机/空天飞机这种专门的航天器的机动范围就要大得多。冷战早期美国的X-20项目就包含了从轨道上投掷核弹的打击型号,苏联针对其研制的“螺旋”项目也自然有对应的轨道核轰炸机设想。尽管二者都没有成真,但美苏随后在航天飞机竞赛中,航天飞机使用核武器的“潜力”一直是两国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到了近年美国研制和试验X-37B的时候,由于其军方性质和讳莫如深的行动,使得X-37B可以携带核武器在太空部署,并且依靠变轨实现全球轰炸的可能虽然缺乏证据支持,但也无法完全排除。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说,想要完全排除航天的所谓军事因素并不现实,也无需太多计较

至于高超声速技术本身,由于本身就是单纯以速度来衡量的一个“筐”,只要能够达到5马赫,不管是助推器加速滑翔,还是火箭发动机加力,又或者是更先进的吸气式发动机驱动的飞行器都可以被算到高超之中。结果就是高速飞行的双锥体弹头、乘波体设计的滑翔体武器、吸气式的高超巡航导弹,可重复使用的轨道飞行器统统可以归入高超的行列里,而他们的技术路线和性能乃至用途都完全不一样。而当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轨道飞行且“环球”相结合的时候,它更有可能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而非一款一次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斗部。

英媒的“中国高超大新闻”是如何叠加出来的?

爱好者们的PS作品也很明确表明了这些技术的可用方向

尽管从具体的装备细节角度分析,《金融时报》网站很有可能是犯了个傻傻分不清楚的错误,胡搞了一个大新闻,但新闻媒体的这种热情的方向显然没有大错:高超声速技术在新一代的战略和战役战术打击武器系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并且大有成为下一代各种导弹的“标配”之势。对于大国来说,他们在这个领域当然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但是在这个领域的先来后到,将会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各国军备技术竞赛的重要标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中国   声速   苏联   北极   运载火箭   弹道导弹   载荷   东风   射程   环球   核武器   导弹   轨道   武器   体育   技术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