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是19世纪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多数是从女性处境、女性选择、女性力量等角度,阐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路。

《一小时的故事》这一篇,因为巧妙的构思,多样的叙述手法,被认为是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小说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听说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起初是悲痛大哭,之后感到放松和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发现丈夫意外归来,却又因为“过于高兴”诱使心脏病突发,倒地猝死。

肖邦用短短1000余字,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剖析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自由的束缚,揭示了女主人公马来德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一小时的故事》是作家凯特•肖邦个人真实经历的影射

肖邦出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这座城市,4岁时父亲去世,她由母亲的家庭抚养成人,曾祖母受过良好教育,经常讲故事给幼时的肖邦听,主题以“崇尚自由”居多,不是女性对传统道德枷锁的反抗,就是女性争取自由的奋斗。肖邦打小受故事艺术熏陶,这是她最后走上作家之路的启蒙。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棉花商奥斯卡·肖邦,先后生养了6个孩子,十几年后丈夫去世,肖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一方面,她受到朋友的鼓励,开始写作,在39岁时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故障》。

另一方面,她接手家里的生意,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也听说了千奇百怪的故事,这段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

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处处可见肖邦的影子。

比如,肖邦写马来德夫人在丈夫“死后”一小时的心路历程,正是源于她自己中年丧夫的经历,她在丈夫死后有了全新的生活,说明她认为在当时男权制度盛行的情况下,丈夫的死可以给无数妻子新生的机会。

比如,肖邦所处的时代,男尊女卑,女性的忠贞甚至包括“在思想意识上绝对服从丈夫”这一点。肖邦在丈夫死后重新回到新奥尔良娘家居住,和邻居暗生情愫,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她这般张扬 。肖邦就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细腻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她自己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望。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不过,受当时时代影响,肖邦发出的呼吁不但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因为对男权思想的批判惹祸上身。

她的长篇小说《觉醒》发表后,在当地文坛引起轰动,随后被政府谴责有伤风化,从书架强行下架。

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完成后,被杂志编辑多次拒绝,指责她的书“应列为毒品”。

之后,肖邦因为作品内容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会员资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拒绝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

《一小时的故事》中马来德夫人的命运,也是肖邦自己“写作命运”的写照。

只要马来德夫人的丈夫还在,她就逃不出命运的桎梏——要么身体死亡,要么精神死亡。只要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变,肖邦在文学领域难免受排斥,所以,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几乎没有动笔。

好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承认了肖邦文学作品的价值,我们也有幸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二、叙述视角从“限知”到“全知”的多次切换,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之路的不易

批评家帕西·路伯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创作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 都受到视角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叙述视角,指创作者叙述故事时的观察和讲述角度,每部小说,都有特定的叙事视角。

肖邦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采用了从“限知视角”到“全知视角”多次转换的叙述手法。

小说开篇用的是限知视角,“大家”二字,表面看代表的是当时在场的人:马来德夫人的姐姐朱赛芬和她丈夫的好友理查德,实际上代表的是社会视角,同时也帮助读者理清了人物关系。

接着转换到全知视角:

“许多妻子在听到丈夫死亡的消息时, 都会目瞪口呆, 无法接受这种严酷的事实。而马拉德夫人不是这样。她听到消息后, 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 放声大哭起来。一阵狂风暴雨般哀痛之后, 她独自走回房间,不让任何人陪伴。”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因为“大家”不可能了解露易丝的真实想法,肖邦从限知视角切换到全知视角,探查主人公马来德夫人的性格特征,为后文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作铺垫。

小说的发展阶段,继续全知视角,从主人公马来德夫人的视角,深入刻画她在房内独处时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揭示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作者笔下出现了窗外的实物意象,和前面马来德夫人的难过心情形成反差,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由的憧憬和渴望。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以马来德夫人为主的全知视角叙述,帮助读者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丈夫一面爱她,一面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她。她矛盾的内心,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抗,是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也预示着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在小说结尾部分, 从全知视角转向限知视角,先是对准马拉德夫人的丈夫: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肖邦从马拉德的视角对故事的发展加以补充,接着对准医生代替马拉德成为视角人物: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肖邦以医生的视角,叙述他人眼中马来德夫人的死因,这样的结尾,和读者的最终期待形成了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叙述视角的多次切换,借用了不同叙述视角的个性化眼光,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三、看懂了凯特•肖邦为女主人公设置“心脏病”的深意,才算看懂了《一小时的故事》

有细心的读者发现作者在开篇和结尾两次提到女主公的心脏病,贯穿小说始终的“心脏病”这三个字有什么用意呢?

“心脏病”的悬念意义: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肖邦一开篇就提到女主人公有心脏病,通过描述主人公姐姐和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的奇怪表现,在读者心中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心脏病”的反讽意义:

小说的结尾,医生指出女主人公因为极度高兴,诱发心脏病,导致死亡。

明明,一开始所有人都担心丈夫的死讯诱发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结果她却因为丈夫活着的消息“高兴”死了?

这个反讽手法的使用,有如神来之笔,揭示出马来德夫人触手可及的自由幻灭了,她过去所受的束缚再度回来了,她因为恐惧而死,也说明女性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 女主人公只是获得了短短一小时的自由。

“心脏病”的象征意义:

小说全篇使用多个象征意象,这里不一一说明,作者设置玛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暗示了她在男权社会中的劣势地位及不婚姻美满的假象,同时也预示着女主人公的悲惨结局。

女性意识觉醒|从叙述视角切换浅析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结语:

在19世纪,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因为挑战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屡被禁止。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肖邦的思想逐渐被人接受,她在小说中提及的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自由的渴望,深受女权主义者推崇。

如今,《一小时的故事》这本小说,凭着独到的写作手法、高超的叙事技巧,不但被选入《美国语文》,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被广大学者列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肖邦   拉德   理查德   视角   马来   女性   故事   男权   小说   心脏病   夫人   马拉   丈夫   意识   读者   自由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