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2018年,一部名为《枕头人》的匈牙利真人短片在网上走红,内容讲述的是,一名男子为了缓解孤独,住酒店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枕头人”陪伴自己,却被前来打扫的女服务员拆解、恢复原样,男子为了让女服务员理解自己,每天摆出不同造型的“枕头人”向她传达内心感受,结果统统被无视,两人一次又一次在创造和归位中无声对抗的故事。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短片原名「Pillowface」,虽然只拍摄了短短10天,但是画面、配乐以及演员的表演一点都不逊色,尤其是影片中丰富的内涵隐喻,把一个人孤独到极致的状态隐晦地表达出来,引发观众深切共鸣。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部荣获多个国际奖项的无对白短片,是如何揭示人类孤独这个母题的?此外 ,片中的男子只是孤独吗?他和“枕头人”的较劲,和服务员的对抗,是偏执还是在暗示我们什么?

一、孤独,是一个人住酒店,却开了双人房,还需“枕头人”相伴

当我们谈论“孤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谈的?曾经有一张流行朋友圈的《国际孤独等级表》给出了形象的答案。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张等级表,不知戳中多少孤独患者的痛点,他们一边对号入座一边感慨找到了同类,然而作为孤独患者的的一员,这些都不如《枕头人》带给我的触动真切。

短片开始,就是男主入住酒店的长镜头,空荡荡的房间,大大的双人床,隔壁房间传来的笑闹声,独坐床头的他环视房间一周,孤单的眼神无处安放,最后定格在另一张床的枕头上,接着他跳下床,用枕头、袜子和袖扣做出一个惟妙惟肖“枕头人”,然后在“枕头人”的陪伴中,安心地睡了。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导演用两分多钟的时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晦的“孤独者”形象,他明明是一个人,住酒店却要开双人房,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就餐,却要双份餐具,都是为了像身边的人宣示:“我不是一个人”,“我有朋友会来”,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的孤独。

短片中,男主创造的“枕头人”就揭开了他掩饰的面纱,如果说双人房是他躲避世人异样目光的挣扎,那么“枕头人”就是他向孤独妥协的无奈。

孤独有多可怕?经历过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个个辗转反侧的深夜,那是一次次漫步街头的无助,那是一种坐立难安又不知道干什么的烦恼,那是一天天数着日子等待天黑的无聊。

小王子在房子那么大的星球上生活,没有人说话,一天仅是日出就能重复看44次,是孤独。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是霍尔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中的孤独。

我在书房,听到86岁的奶奶在隔壁房间自言自语,也是孤独。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是事实,孤独是痛苦的,也是事实,所以,每个人都在为排解孤独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小王子在驯养中爱上了玫瑰,霍尔顿在出走—回归中徘徊,在对妹妹菲比的“爱的给予”中摆脱了孤独,奶奶在“把自己的袜子补了又拆,拆了又补”中消解孤独。

而《枕头人》中的男主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伙伴——“枕头人”,躺在另一张床上,和他一起入睡,看着令人发笑,但是,笑着笑着我们就哭了,和空着的床铺相比,呆萌的“枕头人”更加衬托了男主内心的孤独。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二、偏执的背后,是社恐患者为寻求理解而发出的交流信号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枕头人》中的男主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天,男主要上班了,出门前看着躺在床上的“枕头人”,担心他一个人呆在房间会孤独,就在两手间放了一本书,供他消遣。

正要出门时,有人敲门,奇怪的一幕出现了,男主没有开门反倒是迅速钻到床底下,原来只是服务员进来打扫卫生,等到服务员离开后,男主从床下钻出,却发现床上的“枕头人”不见了,一切恢复到他当初踏进房间的模样。

第一次看到这里,包括我在内的众多观众都有一个疑问:男主为什么躲避不见女服务员?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等到带着疑问看完整部短片,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男主是一个典型的社恐患者,他对人类过敏,羞于见陌生人,更害怕与他们交流。

但是,面对服务于拆解他“枕头人”的行为,男主是愤怒的,愤怒之后的他,又表示不解:为什么女服务员看不出我创造“枕头人”的意图?

于是,第二天,男主合并了两张单人床,继续用“枕头人”的造型,告诉女服务员他内心在想什么,结果又一次被无视了。

男主不甘心,依然一次又一次用“枕头人”向女服务员表达自己的伤心、难过、郁闷,但是仍旧换不回服务员的认同、理解和回应。

无奈之下,男主干脆挖出棉花,把自己的头伸进枕头里,以真人造型半躺在床上,暗示女服务员:“如果你不明白‘枕头人’代表什么?那么我把自己做成‘枕头人’你总该明白了吧?我们是一体的啊。”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只可惜,这一招杀手锏,依然没有唤醒她对“枕头人”的认知,如果说男主为了向女服务员表明孤独的自己需要“枕头人”陪伴,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那么女服员更偏执,在她眼中,酒店的规则胜于一切,男主的行为在她眼中除了破坏规则,没有任何别的意义。

短片最后,两个偏执狂的较量,以女服员获胜,男主妥协,酒店的一切恢复原样,宣告结束。

平平无奇的结尾,却透漏出蚀骨的悲凉,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就连孤独,都不敢明目张胆,需要做一个假象给众人看,社恐患者的无奈又有几个人能明白呢?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过:

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谁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凭一些符号与人交流,但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所以它们的意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地想把心灵的珍宝传递给别人,但他们却无力接受,因此我们只能踽踽独行,虽然紧挨着,却并不真正在一起,既无法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

当社恐患者做了自认为很有趣的事情,但别人毫无感觉,还加以排斥时,他们的孤独会被放大,恐惧会被增强,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隔阂也会越来越远。

所以,正常人随便交流几句就能搞定的事,在社恐患者这里就会演变成一个偏执狂的自导自演。

从孤独走向偏执,不是作,是社恐患者向世人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也有孤独要排解,他们也渴望被理解。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三、社恐患者的出路—“求人不如求己”

社交恐惧,又称社恐,指的是人们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

社恐和内向不是一回事儿,内向的人安静、保守,外界评价对他的影响不大,而社恐患者则会感受到“趋避冲突”,他们既想同别人接触和交流,又担心对方给出负面评价。

据人口学调查显示,大约40%-60%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原生家庭里安全感的缺失,自我价值感不足以及创伤性经历等。

那么面对社恐,我们该怎么办?

市面上流行的方法,多是找心理咨询师疏导,或者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排解,比如《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脆弱的力量》、《走出焦虑风暴》等。

今天笔者主要结合《枕头人》这部短片,从社恐患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两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1.消解孤独,自娱自乐就够了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这也是他的生活观,一生以写作为伴,每天4点起床,雷打不动写6个小时,完成4页稿纸才停下来,不上班,不签售,不接受媒体访谈,完全沉浸在书写的世界里,硬生生把外人看来孤独无聊的生活,过出自己的趣味,不但乐在其中,还好号召大家拥抱孤独,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处方式。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枕头人》中,男主一个人住酒店开双人房也好,住进酒店制作“枕头人”陪伴也好,从内而外,都是消解孤独的独特方式。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与其逃避,不如接纳,学会和它友好相处。

和孤独相处最令人艳羡的境界,莫过于奥斯卡短片《棋逢敌手》中格里老人的做法,他在空无一人的公园里,一人分饰两角,独自对弈,玩的热火朝天,最后持白棋的自己赢了持黑棋的自己,他一个人在公园里笑的不能自已。

其实,在《枕头人》短片中,当观众看到男主制作出“枕头人”的一刹那,除了感到辛酸,更多的是欣慰,当孤独的他,以“枕头人”做治愈孤独的解药,就是找到了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这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个人生存哲学?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2.渴望交流,从“脱敏疗法”做起

社交恐惧是一种被动且隐蔽的孤独,如果不被发现,他们和正常人就是两条平行线,相安无事,比如在《枕头人》短片中,如果没有后来女服务员归位“枕头人”的情节,男主就会那么悄悄然地和他的“枕头人”相依相伴下去。

但是,短片的创意就在于它没有就着“孤独”写下去,而是独辟蹊径,巧妙引出“社恐患者”这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边害怕孤独,一边渴望交流,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的沟通,而是寻求一种“神交”之上的理解。

比如男主在片中摆出“枕头人”造型,就是在说:我孤独,我需要人陪,而女服务员欣然归位,显然是没有读懂男主的“枕头人”,男主不甘心,后续做出一些列造型,是对女服务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示意和表达,只可惜,无论他怎么努力,对方都接收不到信号。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发出“神交”信号求理解,而处处碰壁,不如换位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尝试用正常人的思维和他们交流。

《枕头人》短片中,渴望被理解的男主,放弃正面接触女服务员和她交流后,不是非得用“枕头人”示意,他还可以选择电话交流、线上沟通,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做到。

不过,所有不见面的交流,都是权宜之计,想要提升交流效果,首选还是面对面,社恐患者也许在行为上还做不到正面交流,但是,我们可以向内突围,运用“脱敏疗法”打破心理障碍。

第一,反复做心理暗示

从“社恐”的定义,我们看出,每一个社恐患者都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追根究源,是因为社恐患者本人对自己会做出负面评价,他们把这种负面评价投射到别人那里,以至于认为人人都对自己不友好。

为了转变这种错误认知,我们建议社恐患者从心理暗示做起,把那些经常拿出来摧毁自己的暗示性语言全面更新。

比如,在《枕头人》中,男主看到女服员即将敲门入室,他脑子里想的是:“我有社恐,我害怕跟人交流,怎么办?我还是藏起来比较好。”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事实上,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转变为:“我有社恐,别人不知道就没关系,不知道和对方说什么,但我可以倾听啊,即使交流会尴尬,也没关系。”

像这种“自我暗示”的尝试,我们可以每天对着镜子做练习,也可以在无人时拿出来练习,或者在即将开启一段交流时,事先做一番心理暗示,再开始。

不要小看这一步,因为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反复练习,可以让我们逐渐接纳自己,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从心理上摆脱对社交的恐惧。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第二、看尴尬指数高的影视剧提高适应性

既然,社恐人士在人口数量占比上超过了40%,就说明社恐不是异类,不是怪咖,同样恐惧社交的人有很多。

同时,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可以多看看那些不完美的人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看得多了,也就脱敏了。

这一方面,首推大尺度家庭喜剧《Casual Seaso》,满屏的自嘲与自黑,你在里面可以看到无数个令人尴尬的社交场景,心理咨询师建议社恐患者可以一边看一边给自己打分,当你从尴尬到忍不住闭眼的9-10分,看到无所顾忌的4-5分,就算成功脱敏了。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表妹笑笑,是学霸,也是个害羞的胖女孩,毕业后考上了我们市里的事业单位,但是,第一年就因为社交障碍多次被领导批评,和同事关系也生疏,这种挫败让她一度想辞职,我就推荐她多刷刷《Casual Seaso》这部剧,小半年过去后,她现在基本不回避与人交谈了,也放弃了辞职的想法。

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中表示:“社恐讨厌的,其实是种失落感,这源于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样。”

无论是《枕头人》中的男主,还是我表妹,都是生活中的完美主义者,当现实和他们预想的不一样,社恐就附身了。

我们这里提到的心理暗示,以及看一些尴尬指数高的影视剧,目的都是为了对社恐脱敏,习惯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场面,袒露自己不完美的一面,降低落差感,拥抱孤独、敏感的自己。

《枕头人》:孤独到偏执只是表象,内核是社恐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结语:

人生就如同鸡蛋,从外面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社恐也一样。

一旦我们的内在有了成长,就会有勇气突破自带外向属性的交流障碍,开启社交第一步。

当然,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做到百分百成功,希望人们运用同理心,给社恐患者多一点包容,理解和鼓励,这样他们会更快走出社恐的泥沼,正如《爱的奉献》所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没有社恐的人间,就是美好的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偏执   霍尔   枕头   患者   女服   孤独   表象   正常人   片中   内核   社交   短片   信号   恐惧   尴尬   房间   评价   酒店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