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五佛乡西源村寿山公凉州寻亲记


景泰五佛乡西源村寿山公凉州寻亲记

己亥岁末,景泰县五佛乡西源村宗亲陈寿山、陈有智、陈有奎一行三人赴凉州寻亲。三人驱车三个多小时,于是日中午抵凉,未敢歇脚,即直奔凉州城东三十里外的东河乡(今金河镇)陈家寨访亲。

寿山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在武威师范就读,对凉州地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事先并不了解这里陈家人的情况,又没有一个熟悉的向导,只能在陈家寨四处打问。幸好这里大部分人都姓陈,碰到一位粗通文墨的宗亲,告诉他们还是赶快回城里,去找一个叫陈学的人,并告诉他们陈学的联系电话。说陈学是我们陈家寨的人,而且我们祖上的老谱原先就在他父亲手里保管,前几年他父亲去世,老谱肯定传给他保管了。临别时,又特别叮嘱:你们找到陈学以后,再请他帮忙找到“陈爷”(笔者)。听说他专门研究姓氏文化,人称武威“姓氏通”。对我们陈家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早年陈学父亲在世时,笔者曾经拜访过他老人家,看过他们家藏的老谱。那一天,陈学也被他父亲从城里叫到乡下老家去“陪酒”。所以,从那天开始笔者即与陈学已相互往来了。

当天晚上,寿山公他们回城后,就联系到陈学了。六点半左右,笔者接到陈学打来的电话,说景泰来了三位宗亲,带着老谱来凉州寻亲了,请您过来见见他们。对于远道而来的宗亲,笔者自然不敢怠慢,放下手里刚端上的饭碗,倒屣迎宾。

十几分钟后,笔者赶到西大街靶场北口,即看到陈学站在一家餐馆门外,频频向我招手。他身旁站着三位陌生人,想来就是景泰来的客人了。

经陈学介绍,笔者与三位景泰来的客人一一相识:年龄和笔者相仿的叫陈寿山,满头白发,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听说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武威师范学校的老“师范生”,原在景泰当地一所中学任教,现已退休赋闲,在家含饴弄孙。其他两位是他的侄子,年纪大约四十多岁,脸色黑黝黝的,身着绵衣,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常年在外跑运输,很少着家的人。想不到他们俩的名字竟然和笔者一样,都是“有”字辈的,而且其中一位和我的一个堂弟同名,也叫“陈有智”。莫非吾等还真有族源关系?

寒喧片刻,寿山公便声情并茂,向在坐的吾等介绍:景泰县在甘肃省的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为甘、宁、内蒙3省(区)的交会之地。它东有滔滔黄河,北为茫茫大漠,历来就是南北交通咽喉。丝绸之路要道。这里,大漠雄浑,高山巍峨,祁连山俯瞰,黄河水环绕,历史文化厚重。我们五佛乡具体位于景泰县东北,坐落在黄河北岸,地处低山丘陵区。乡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边与靖远县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隔河相望,西南与芦阳镇相连,西北与草窝滩、上沙沃镇毗邻,东北、东面与草窝滩翠柳村接壤......

寿山公不愧是老“师范生”,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在场的人都难以插话。

讲到后面,他好像要“言归正传”的样子,几笔写出一个篆书“陈”字来,说这陈字有日、有木、有田,有旌旗......陈学平常喜好书法、篆刻,说“这是最早的甲骨文体”。看来寿山公对咱这“陈”氏图腾,还颇有一些研究呢!

寿山公的两个侄子,好不容易打断他的话,说还是请陈老师帮我们看看带来的老谱吧。说着便捧出用红布包裹的老谱来。笔者瞅了一眼,即借故出来“净手”,然后才恭恭敬敬地解开红布:一卷封面残缺不全的清代册页老谱,赫然展现在眼前!笔者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部饱经苍桑的老谱,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亦为寿山公他们能够将老谱保存到现在而感到欣慰和钦佩!

是谱序言载:“遐稽我陈氏始祖讳鸿珠,元配祁氏。原籍古固原州北乡十里堡之人也。明末清初有经制芦阳河。”生三子:“长曰略,军功;次曰畴;三曰畔。弟兄三人从固原迁移靖远索桥入籍。后迁于芦阳拉排湾务农为业。本城衙门口居住。”又云:“陈畔所生二子:长曰大福;次曰大才。弟兄二人移迁涼州府东乡陈家涝坝务农为业......”

然而,按谱序与后面所附的两张世系图对照,却发现了明显的错漏。陈畔所生二子,非序中所称大福、大才;而是大有、大德。大福为陈略之子;大才为陈畴之子。是谱序记载错了,还是世系图有误,不得而知。

权且按序文分析,景泰陈氏始祖鸿珠之子(不论是陈略、陈畴、还是陈畔)所生“大福”、“大才”二人迁移凉州府时,按谱牒常规30年一世计,当在清康熙年间。而五世孙复兴、焕兴等兄弟五人“央請師儒虔修家傳”之时,则大约在清乾隆年间。

至于谱序作者“靖遠縣儒學庠生晚嵗八十張廷鑑”,因未能查阅清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陈之骥编次《靖远县志》,故不知其有无详载。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难解的疑惑。即谱序落款中的“虔修奉祀”者,即复兴、焕兴等兄弟五人。按序文推算,他们五人并非“五世孙”,而应该是“九世孙 ”。除非他们五人是从“永”字辈往下推,正好是“五世”。按欧体谱法“五世一提”、“九世再提”,这样也能说得过去。然仍有令人不解的是:谱序中记载的人名和世系图中的个别名字不相符;而且前一张世系图仅列载了前“五世”,后一张世系图则列载了“七世”,其中都没有所谓“虔修奉祀”兄弟五人的名讳?这究竟是咋回事?问及寿山兄等亦不知其所以然。

以上种种笔误和疑点,还望景泰陈氏续谱前务必考证清楚,免得贻笑后人。

至于譜云:“陳畔所生二子:長曰大福;次曰大才。弟兄二人移遷涼州府東鄉陳家澇壩務農為業。”究竟指的是哪里?是原凉州东河乡陈家破寨子?还是城东高坝镇十三里村一带?经笔者考证倾向于后者:一则据高坝镇东乡、西乡、十三里村宗亲陈殿恒先生撰《陈氏家谱》“字辈谱”记载有“书”、“殿”、“国”字辈等,与景泰五佛乡陈氏字辈有相同之处;二则考其景泰谱云“凉州府东乡陈家涝壩”,与今凉州高坝十三里村一带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相接近。因清代乃至民国时期,这里地处祁连山脚下,地势高、土层厚、水位低,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打井取水,只能吃涝坝水。涝坝,就是供人畜饮水之用的蓄水坑。

另据十三里村陈殿恒撰《陈氏家谱·序》云:“盖因吾辈所处时异事殊之世,先祖坟墓大部堙殁;影神木主,多已焚毁;昭穆失考,遗业无存,四十余年矣。吾族之源流濒于烟殁!幸有西乡北庄子堂侄国寿,堂孙天新,东乡上庄子堂侄福学,本地党兄殿虎等,所藏文约二百余件。参考年代,文中称呼,上下斟酌,琢磨揣度,详推细究;结合西乡国有、国治,上庄子殿泰、福学;十三里殿虎、殿寿等知情者口述等,综合考证,是以定论。”

又云:我祖可上溯到清康熙年间。自祖爷陈奇升来到东乡十三里堡定居至今已历三百年矣(1706-2006)。至身而上,历十一世;身而下三世,共十五世矣。其谱字辈谱为“......昇、书、*、尽、登、进、*、伯、舜(文)、九(年)、*、殿、(元)、林(国)、年(天)、玉(立)、*……”;而东河乡陈家破寨子新陈一支字辈为“……湖、大、才、重、秀(俊)、靈、其、基、生、学、山、……”;东河乡陈家破寨子老陈一支字辈为“……汝、近、魁、中、礼、长、*……”。显然,前者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至少有“书”、“殿”、“国”三个字辈相同。

综上可知,景泰县五佛乡西源村陈氏与今凉州城东高坝镇十三里村一带陈氏应该有族源关系,而不会是远在城东三十里外的东河陈家寨,与我王城堡陈氏一族亦无族源关系。鄙人固陋,以上浅见,聊供参考。

补记:

景泰陈寿山一行从凉州返回的第二天,旋即奔赴宁夏固原寻亲。经与固原市原州区北乡十里堡宗亲陈耀华(年八旬余),陈存义(年近七旬)叔侄二人垂询,均不知其祖上来自何处,亦不知有谱之事。其字辈更无规律可寻。故寿山公一行三人无奈之下,败兴而返。此乃后话。

附:景泰《陳氏世代年庚家譜序》

蓋古人最重祭祀,而祭祀亦必有所主。家譜之設,所以明主之先後次序也。左昭右穆,序一家世系源本;春禴秋嘗,遵萬古祀典禮儀。其事至重,其禮至隆,孰謂家譜之設,非仁義孝子之用心哉!遐稽我陳氏始祖諱鴻珠(一世),元配祁氏。原籍古固原州北鄉十里舖之人也。明末清初有經制蘆陽河。長曰略,軍功;次曰疇;三曰畔(二世)。弟兄三人從固原遷移靖遠索橋入籍。後遷於蘆陽拉排灣務農為業,本城衙門口東街居住。陳略塟於塋盤臺,未山丑向。所生六子:長曰大儒;次曰大忠;三曰大良;四曰大祿;五曰大孝;六曰大溫(三世)。陳疇所生二子:長曰大有;次曰大倫。塟於米紅塘,坤山艮向。陳畔所生二子:長曰大福;次曰大才。弟兄二人移遷涼州府東鄉陳家澇壩務農為業。大儒所生四子:長曰相;次曰檥;三曰柱;四曰㯗(四世)。陳相所生三子:長曰永福;次曰永祉,五佛寺務農為業;三曰永清(五世),過繼於胞叔陳檥。陳㯗所生一子永寧,遷移大廟堡務農為業。塟於雞沙灣。遂後無嗣。永福所生三子:長曰好文;次曰好懿;三曰好仁(六世)。永祉所生三子:長曰好善;次曰好順;三曰好友。好文所生二子:長曰寄書;次曰懷書(七世)。塟於平埫老塋安厝,乾山巽向。遂後子孫蕃衍焉。寄書所生三子:長曰殿榮,手藝為本;次曰殿甲,出門杳無音信;三曰殿華(八世),所生五子:長曰復興,術學為業;次曰煥興;三曰炳興;四曰維興;五曰世興(九世)。五子中惟復興最賢明,思念先祖流離播遷,靡有定處。特恐世遠年湮,祖宗之源流,後人莫能識其根由,分門別戶,子孫之支派,他年不知其來歷。故央請師儒虔修家傳。上序先祖之原委;下及子孫之次序。使後世子孫展譜閱覽,窮本究源,雖遷地別居,有以知其某為某祖,某為某孫;誰是父、誰是誰子。生歿之年月日時不昧;墳墓之先後左右自明。昭穆之倫次不紊;伯仲之雁行宛在。非特免沖名犯諱之愆,兼有以動其尊祖敬宗,孝親報本之忱。此則陳子之深心索誌也。余不惜衰老,特為俚言而敘之。

靖遠縣儒學庠生晚嵗八十張廷鑑謹撰

陳氏五世孫復興、煥興、炳興,維興、世興虔修奉祀

附二:景泰县五佛乡西源村陈氏世系图1-2

一世:鸿珠。

二世:略、畴、畔。

三世:大伦、大才、大福、大忠、大儒、大良、大孝、大禄。

四世:魁、彦、斌、玉、喜、桂、忠、㯗、相、柱、檥、官、栋、重、普、荣。

五世:进选、永安、永泰、永河、永吉、永祥、永宁、永年、永福、永清、永祉、永范、永治、永盛。

六世:好文、好善、好友......。

七世:寄书、彦书、怀书......。

八世:殿荣、殿甲、殿华......。

九世:国玺、国珍、国瑞......。

十世:盈山、明山、泰山......。

十一世:有贵、有吉、有奎......。

十二世:冠吉、昱吉、科吉......。


(陈有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景泰   景泰县   靖远   大儒   东乡   固原   永清   永福   西乡   之子   世系   宗亲   弟兄   城东   笔者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