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序


张克复

武威学人陈有顺先生著《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通过专家审读,即将付梓刊行。承蒙惠顾,得以先睹为快。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和氏,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的本义是女人生的子女,氏则是同姓子女派生出来的分支。作为一个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起初,便是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主要在于明世系,别婚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多彩的姓氏文化。每一姓氏都包含着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姓氏都有其代表人物,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几千年来,姓氏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多元认同与形成,对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独特的重大作用。今天,传承和保护姓氏文化,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明,加强对子孙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毓秀钟灵。“凉州”作为区域名称,首次出现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凉州刺史部,为监察区,后来演变为中央之下一级政权。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移治冀县(今甘谷县)。凉州辖地约当今甘肃陇山以西及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一带。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复置凉州,辖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治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自此起,武威又称作凉州。东晋十六国时期,地方民族割据政权此消彼长,其中立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姑臧,开创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五凉文化”。唐初再设凉州,治姑臧,并为凉都督府、河西节度使驻地,盛极一时。自三国至唐中叶,凉州(武威)都是河西地区的通都大邑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纽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各民族交汇融合的熔炉。迨至宋、元、明、清,凉州(武威)在中国历史上独具有重要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姓氏文化便是凉州文化的组成部分。

凉州人文学脉悠远隆盛,学术土壤积久而沃。在人文学术领域的探索可上溯至“五凉”时期,其最具武威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五凉文化”,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孕育产生了一大批思想深刻、著述丰富的饱学之士。若东晋十六国前秦、前凉时期郭瑀及其弟子刘昞、索敞、阴兴等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又如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阴铿。有清以降,陇右硕儒张澍,可谓中国近代史上姓氏文化之巨匠,至今无出其右者。其《姓氏五书》既是清时的代表作,堪称“绝学”,又是中华近代谱牒学史上的巅峰之作。长江后浪,代有隽才,后之武威“李氏三代”秉承家学,“槐荫满庭”,文章盖世。可谓灿若星河,不胜枚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国家领导人于2019年在甘肃敦煌考察时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而凉州姓氏文化不仅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与“五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据《敦煌遗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记载:凉州西平郡出三姓:申屠、段、池。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又据北宋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凉州西平郡,出三姓:申屠、段、池。”“凉州武威郡出六姓:贾、阴、索、安、曹、石”。《广韵》)记载:张氏出清河、武威、安定、敦煌等十四望。若东汉张奂、前凉张轨,累世官族。另有众多史料表明:凉州(姑臧)李氏及金、曹、康、翟、史、论、氾(泛)、达、吴、毛、牛、余等十多世家大族,其郡望堂号或祖庭均在凉州。

据张澍《姓氏寻源》考载:古今望出陇右姓氏多达113姓,其中:史载右姓即达三十余种;而河西武威、敦煌及河东安定、天水等地的姓氏即占一半多。所以,若论《百家姓》之起源,今中原河南固然占大半,其余则非凉州并河西莫属。故保护并传承凉州姓氏文化,即是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具体表现。也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之一。

今人赵向群著、贾小军修订《五凉史》“著姓篇”中亦称:凉州著姓又被称为“西土著姓”。其主体是凉州域内的高门世族,汉、魏、晋、凉乃至宋元明清时期,这样的家族略见于史传者不下十数个。这些世家大族,在长达千百年的时间内,“枝叶分布,所载为雄,曾有过无数令人瞩目的历史活动......”

当今国内姓氏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凉州自古即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不同的姓氏相互之间和睦共处,互为婚姻,在稳定社会、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清代大史学家钱大昕云:“予尝论史家先通官职,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武威陈有顺先生正是基于此,爬梳剔抉,参互考寻,精心挖掘整理撰写了这样一部洋洋四十万言的姓氏文化专著——《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作者筛选了名副其实的二十个凉州著姓,这些右姓皆在武威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大可一书。如上卷首篇“龙沙鼎族,北地名贤”,叙述了殷商时期的“七大公族”索氏家族,以儒学传家的家学传统,为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上承汉魏之宗,下开隋唐之源,“继前启后,实我国文化史之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若“唐封武威第,汉著鸿儒家”之贾氏家族,自贾季玉世居武威形成郡望后,到三国魏太尉贾诩始著于史,繁衍发祥,枝柯全国。下卷“允文允武,克著厥迹”之(唐兀)余氏家族,文称有元一代,闻名于史的“唐兀”人,当属官至淮南、江北行省左丞兼都元帅余阙为最。其 “翰墨以临戎事,而能树骏功、守大节,诚无愧于古人,则四海之内,百年之间,青阳余先生一人而已。”其余著姓,恕不一一。

概而言之,全书主要研究了以隋唐及元、明、清时期凉州著姓源流、郡望、人物、世系、艺文墓志及婚姻状况等。作者极力突出地域特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及清白传家、忠勇爱国等人文精神。既借鉴国史方志,又不拘于国史方志;既采信谱牒,又不落谱牒窠臼等,兼有姓氏志的尝试和探索。目前,至少在甘肃尚未见有此方面的综合性专著。这无疑是一种既有益于弘扬凉州姓氏文化,又为普通百姓编纂家谱提供了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专著对传承和弘扬“五凉文化”无疑亦是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是为序。


庚子夏六月于金城劬劬斋


《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序


张克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毕业。甘肃省著名学者、文史专家、诗词家、书法家。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巡视员(正厅级)、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现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甘肃省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副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敦煌   遗书   西平   河西   甘肃省   河西走廊   氏族   甘肃   专著   姓氏   中华民族   自信   时期   家族   体育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