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陈年往事

作者:李 镇

上世纪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百年史上一个经典频出的阶段,比如小城之春》《不了情》《艳阳天》《关不住的春光》 《三毛流浪记》《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那个时期的顶峰之作。

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陈年往事

剧照


影史之冠

1947年10月,该影片在上海公映,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壮观景象,观众人数达70多万,平均下来每5个上海居民中就有一个看过这部电影,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

《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二人结为夫妇。忠良奉命随军后辗转抵达重庆,流落街头时,他去求助于在战前已认识的交际花王丽珍。王丽珍为忠良在干爸的公司里谋得一职,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和王丽珍结了婚,后又与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私通。素芬则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带着婆婆艰难度日,后来辗转来到上海,在做帮佣时认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为让素芬万念俱灰,最后投身黄浦江……

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以及在抗战后所忍受的国民政府的欺压与凌辱,统统诉之于银幕。

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陈年往事

白杨


一江春水慢慢流

影片拍摄时,剧组只有一台简陋的机器,胶片还是用过期的拼凑而成,中途一度因为资金供不上而暂停拍摄.这部影片光正式演员就有45人,群众演员更是超过4000人,体量浩大,前后拍了一年时间,远远超出一般电影的拍摄周期,被人戏说为“一江春水慢慢流”。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把出品方昆仑公司拖垮,因为他们同时还在拍另一部大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因此有文人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打趣,上联“八千里路云和月”,下联“一江春水向东流”,横批“山穷水尽”。

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陈年往事

上官云珠


真正的中国电影

《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编导是蔡楚生和郑君里。蔡楚生是郑君里的老师,师承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之后一直到谢晋,他们都一脉相承,在作品中延续了电影艺术的一套传统。这个传统简单描述起来有几个特征,比如坚持“文以载道”,就是用电影来提供教育价值、负载社会道义;另外,影片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美”和“善”在作品中总是统一的。

在中国百年电影历史上,郑君里被归为“第三代导演”。他决心要拍出与西方不一样的、真正的中国电影——具有中国文化元素、承载了我们民族精神特质的电影。这种特质在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突出的体现,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表现技巧,融会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陈年往事

舒绣文


该片将传统故事《铡美案》置放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被誉为“现代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 契合了中国人重视伦常的道德观念。影片的片名化用南唐李煜词《虞美人》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富诗意,意境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摘自《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8年第11期,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4

标签:忠良   黄浦江   抗日战争   帮佣   文以载道   上海   中国电影   中国   特质   大片   往事   影片   传统   经典影片   艺术   故事   体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