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走进传说:从贵州到西藏自驾之旅(5)

第二天 (8月4日)毕节-成都

第三章 毕节到成都的随想


一、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从毕节到成都,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我们选择的路线是经过乐山大佛。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过了生机,就是四川省了(手机照片)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进入四川(手机照片)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坐佛,是未来佛弥勒佛的造像。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从江中仰望乐山大佛(手机照片)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在拍摄中最早发现这尊卧佛的游客,据说得到了免费重游乐山的待遇(手机照片)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听导游说:大佛的上部以前有一个大佛阁,就像一座桥两边连接,它起到的作用,一个是为大佛遮风挡雨,另一个是维护、维修大佛的时候方便。试想71米高的大佛,本身就是山的一部分,上面如果没有一个方便的维护通道,是非常麻烦的。但是,这个维护通道——大佛阁,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被张献忠烧掉了。

我听了很吃惊。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李自成》,上面对张献忠的描述不少,基本上是比较正面的。在我的印象中,张献忠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听到导游这一说,回去后我查找了一些史料,按照记载,张献忠只活了四十一岁,从底层打拼,曾经当了一段时间的捕快,因为犯事流落他乡,后来起义、投降、再起义,经过一番波折,带军攻入四川,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称帝。

据说乐山大佛雕像内和大佛阁藏有财宝,张烧佛阁的目的是掠夺佛财。烧大佛阁,是张献忠在四川做的很多令人发指的事之一,据记载,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有很多地方被他杀的几十里不见人烟。四川民间殷富,杀人敛财很容易。至于蜀王及以下官吏,更难幸免于难。现在的一些史家认为:张献忠的定位就是起义敛财。这跟土匪有什么区别?!

一个当帝王的人,怎么能为了钱财做出这种事来呢?我注意到张献忠早期当过捕快,可能与他得势后的作为有一些思维联系。大家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一,庞大的官僚机构昏庸贪腐,特别是明朝末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当捕快,对官场的敲诈勒索,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等等等等,肯定有深入的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可能也带有一种“酷吏”思想,这才能解释他取得政权以后的所作所为。而同一时期的李自成,却有另一番作为,真正灭掉了明朝。对后世的影响,张献忠负面的东西,比正面的东西要多得多。

但对现代人来说,与张献忠这个名字有关联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江口沉银”!这个武侠小说套路式的传说竟然成为了真实事件,不能不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传说,当然,既然叫传说,就有很多版本,咱们来看两个比较主流的版本:

一个是清军入川,张献忠自知不敌,将金银财宝沉入江中,有民谣为证,“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进成都府。”就是说,如果能在江中找到石牛和石鼓,就可以以此为标示,找到巨额宝藏的埋藏位置。这就像是给后人留下了一副藏宝图。但后世没有人根据这个民谣发掘出石牛和石鼓,也没有找到财宝。

另一个说法是张献忠出逃,金银财宝随行携带,被地方势力杨展袭击,杨利用大风助力,以火器攻船,许多舟船被焚毁。张献忠的财宝大多随着沉船沉于江底。

没想到传说竟然是真实的,从2016年起,考古部门开始在眉山江口发掘,至今收获颇丰:出土了4万多件各类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蜀王金宝”金印目前在国内仅发现一件!这事要让好莱坞拍大片,肯定比《夺宝奇兵》系列有料!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江口沉船发掘出的文物(网照)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江口沉船发掘出的文物(网照)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江口沉船发掘出的文物(网照)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江口沉船发掘出的文物(网照)


站在乐山大佛脚下,看着从唐宋就静观世间至今的大佛。历尽千年沧桑后,一切人世间的兴衰荣辱,都随着佛脚下的三江汇流,汇入长江,流入大海……

当他烧毁乐山大佛的大佛阁时,我叫他土匪

三江汇流(网照)


下午晚些时候,我们将达到四川省会成都。

(下篇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大佛   土匪   毕节   江口   明朝   捕快   金银财宝   石鼓   沉船   财宝   成都   后世   文物   照片   体育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