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推荐指数:★★★★★

悬疑指数:★

视觉指数:★★★

剧情指数:★★★★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2020年的体育电影《夺冠》。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陈可辛从来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你很难总结他的个人风格,他不会按你想象的方式拍电影。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因为题材总与时代勾连,他挑战的又往往是发生在当下的现代题材,对亿万经历过、也正在经历时代变迁的观众而言,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眼中的故事。陈可辛个人的视角要跳出来,必须,要带着“挑衅”。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就有这样明显的“挑衅”意味。


如何用新的视角处理一个存在于大众记忆中旧的故事,给现在的人带来新鲜感,是《夺冠》最让人好奇的部分。一场被提前剧透的电影,怎么样拍才会好看?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看完电影,我对陈可辛导演的答卷十分满意。


首先是选角。

《夺冠》的选角让人非常惊喜。


最早爆出巩俐出演郎平的新闻时,大众哗然——这样不相干的两个公众人物,怎么会关联在一起?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传闻中的巩俐三次拒演,不是不可以想象。因为郎平她还活跃在今天的体育赛场上。如果在一个已经“过去时”的故事里,巩俐会是安全的,大众对她的期待就像对任何一个特型演员一样,她也有自己足够发挥的空间。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但是在《夺冠》中,巩俐要扮演的,是一个“进行时”的人物。人们在荧幕上观看她表演郎平的同时,还会对比现实中的郎平。

郎平的家人、战友们如何看待她,亿万球迷、喜欢郎平的人如何看待她,郎平本人如何看待她。巩俐面对的,是表演上全新的挑战。

但是巩俐的表演,却着实惊艳到了我。不仅没有产生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割裂感,反而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出人物角色身上的魅力。

巩俐的肢体语言、说话的方式,就像匠人一般精准复刻了郎平的行为与表情,

为了演好郎平,巩俐早早就跑到宁波北仑的排球训练场,3天3场比赛一场都不落下,甚至连郎平走路和普通人不一样,"肩膀要端着,因为有伤"这样的小细节也不放过。

陈可辛表示,巩俐是饰演郎平的唯一人选。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巩俐在电影圈里地位,与郎平在体育圈里的地位旗鼓相当,而且她们都是80年代第一批走出国门跟国际接轨的中国女性,他们同时也都拥有强势、倔强的气场。除了巩俐,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选。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相比黄渤饰演的陈忠和。总是有种与真实人物的距离感,可能是黄渤曾经演过的喜剧角色太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吧,多多少少让人有些跳戏。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加上一些特殊的原因,全程都没有称呼陈忠和的名字,难免会让不了解女排历史的人认为,黄渤演的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角色。

但是在巩俐身上,你完全不会想到《秋菊打官司》、《红高粱》这些成名作。

她对郎平的刻画,就像一块圆润的玉石放在流水中,你在看到水时就自然看到它的光泽,时而在阳光下闪现,时而在水波中与水光相映衬。她的表演是温润细腻的,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细节里,让人觉得可亲可近,也相信这就是那个现实中的郎平。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与其说塑造了郎平的角色,不如说巩俐重新塑造了自己。在《夺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巩俐。她平日的王者风范依然在,但她又有郎平身上的拼劲狠劲与柔软。当我们想起她时,她是个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又能对荣耀云淡风轻的勇敢女性,也是一个会生活的平凡女人。郎平也是如此,既能落落大方的站在公众面前,表达她独特的执教风格;在生活中也是一个让我们能感受到温暖的母亲、老师,她也有自己感性的一面。

陈可辛导演巧妙的将两位传奇女性的独特气质交合在了一起,因此才有了这部电影里活生生的郎平,和让人眼前一亮的巩俐。

顺便说一句,郎平本人,也非常满意巩俐的演绎。



在选择青年郎平演员上,陈可辛更是眼光毒辣。有谁会想到用女儿来演妈妈呢?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饰演青年郎平的演员——白浪,是郎平货真价实的亲生女儿。所以哪怕没有任何一点点的表演功力,你都很难不在她的身上看到郎平的影子。这是DNA级别的复刻。但这也只是白浪可以饰演郎平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白浪要饰演的不仅是自己的母亲,更是一名世界级的排球运动员,是亿万球迷心中的偶像。


与中年郎平不同,青年郎平,是需要上场实战的,翻滚,跳跃,拦网,扣杀,这一招一式不能有半点含糊。允许有特效和剪辑,但演员必须亲力亲为,这是没得商量的事情,否则电影就没有说服力。如果《夺冠》要是拍成篮球主题的偶像剧那样,动则凌波微步,飞檐走壁,陈可辛导演的职业生涯,估计也就走到尽头了。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但令人惊喜的是,白浪虽然不是职业运动员,但却有过排球训练的经历,13岁学习排球,并入选美国少年女排12人大名单,加上一米八九的大高个,女排运动员的形象立马就树立了起来。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当电影作品最终呈现出来时,我既相信白浪是职业排球手,也会想,她是不是职业演员。两样,她都做到了。白浪成功穿越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年代,饰演她出生之前的母亲。这真是一种特别有趣的“重叠”。而她也非常自信的说,“只有我,可以演我的妈妈。”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在后来的群戏上,陈可辛更是大胆,用女排运动员饰演她们自己。这相当于给每个人剧本,让她们回到过去,演过去的那个自己。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在被演绎的那一场场真实的比赛中,每一个队员可以说都是在进行即兴的表演,那个即兴的自己,也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而“表演”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容易。你可以尝试去模仿最近一次的开怀大笑,百分之八十的可能,你在模仿一次成功的假笑。但这样的过程,对演绎者自己来说,却是一段非常特别的发现之旅,是重新找回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奇妙旅程。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电影与竞技比赛回放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任何事物都可能在聚焦的镜头前成为主角,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是一个物件,都会因为强烈的镜头语言,而被赋予故事性。而当你,是在演绎你自己的时候,你的故事性很奇妙地倾泻而出。

在我看来,每一个女排姑娘的表现,都不像是在表演。整部电影,变成了一次可以走进她们故事的邀请,你在电影里,读出了女排姑娘们身上美丽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不只有比赛而已。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选角中,还有一个角色我认为值得一提

就是达康书记吴刚饰演的袁伟民。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他用教科书般的演技塑造出了一个“追求极致的教头”所具备的威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人练50000个球,你就加练到60000个;别人有计算机辅助练习,你就把拦网升高15厘米;别人比你弹跳好、体格壮,你就去跟男排打训练赛打到对手心服口服为止。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如果说女排精神在女排姑娘身上还有些闪烁其词的话,那在袁指导的身上,我们却找到了女排精神集中体现的出口。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事实上,吴刚的形象和袁伟民的形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老戏骨的演绎完全盖过了形象上的隔阂。在训练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当时,我们相信只有这样不失温柔的严厉,才能帮助中国女排战胜强大的对手。而达康书记的表演说服了我。



故事结构

选角的成功,为电影夯实了基础。而讲故事的形式,则为电影锦上添花。


通常励志题材的电影总是“失败到胜利”的线性叙事。前面的铺垫是失败,高潮部分是获胜,或加多几层转折,胜而败,败而胜。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运用了传统结构作基础,真实的中国女排故事也确实曲折,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因此几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几场重要的国际比赛,本就像跌宕起伏的故事印刻在观众心中。


而在此轨道之上,陈可辛又加入了另一种结构,“青年郎平和中年郎平”,在起伏的胜败曲线中又有一种人物前后的反差,给故事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层次感。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无论青年郎平或是中年郎平,她们身上不服输的精神都是无法掩盖的。但是即便是不服输,前后也有鲜明的反差和对比。

白浪饰演的青年郎平,是死磕到底的拼命三娘形象,别人练球练完了,我还练,别人接球接累了,我还接。完全是不要命的打法。

而巩俐饰演的中年郎平,虽然已经不在排球场上拼杀,但她的不服输并没有变,当家人朋友戏称解散国家队,体育比赛只是游戏的时候,巩俐的一个眼神告诉我们,那我们走着瞧。只是此时此刻的郎平,在乎的已经不是一球一分的得失了。她真正的对手不是某支排球队伍,而是人们的观念。

这也许就是陈可辛的独特配方——不让巩俐一开始就挑大梁,真正的主角上场只有后半程,她的表演集中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有种爆破的张力,炸出了更大的世界。人物前后对比,也一下丰富了叙事层次,比简单的“失败——胜利”线性结构更有张力。




除了人物前后的对比,陈可辛还有一个绝招是人物与时代的对比。

大家应该不难发现,导演是在电影中备足笔墨描绘时代的。我且称之为,时代的滤镜。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在巩俐出现前,和巩俐出现后,故事的色彩、氛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前面我们还沉浸在80年代的朴素怀旧中,沉浸在那种艰苦奋斗、集体至上的氛围里,那么当巩俐出现时,现代、明快的新鲜感扑面而来,新时代的朝气蓬勃也跃然纸上。

80年代,郎平作为运动员背负的使命是专注训练,为集体争得荣耀,为国争光。21世纪,经历了出国留学、海外执教的郎平回到中国,她的使命变得更为复杂。她既要传承老一代中国女排精神,又要用全新的方法执教新一代中国女排。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但在此同时,她个人对“夺冠”的意义又有了新的思考。因为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加持,她对为何夺冠,更多从个人的动机、使命出发,以此激发每位运动员的特色与个性,并把她们凝聚在一起。

作为教练的郎平,面临传承与革新的使命,比“夺冠”本身更复杂,也更开阔。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在传统处理方式下,我们理所当然会为一个热血燃烧的青年郎平所感动,只要她执着于自己的目标,专注练习,夺取冠军,我们就会被这个角色打动。但《夺冠》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它给了我更多复杂的感动。在巩俐饰演的中年郎平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到一个中年人面对家庭、老友、过去的集体、国家使命的多重选择。她的理性思考、成熟应对的方式,同时克制而内敛的温柔,正是这个角色最有魅力的部分,也更多映照出人性的光辉。

当你仔细观察巩俐眼中的热泪,你会发现不同场合下,她泪水含义的不同。隐忍的、坚毅的、温馨的、关爱的、热切的、幸福的、喜悦的、酸楚的、遗憾的……种种情绪,酝酿在巩俐的一双眼中,让我们直抵中年郎平的内心,感受她的肩挑重担。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同时她又是智慧的、开明的、果敢的,不仅带着往昔时代的风采,还有新时代的开阔视野,一位中国职业女性的风采跃然荧屏之上。

正因有比单纯的线性结构更多的对比,与青年时期的对比,与过去的集体、现在的集体的对比,与不同时代的对比,巩俐饰演的中年郎平才凝聚了极为复杂的情感与力量,她的爆发与沉默都有极强的感染力。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人物如何成长而来,为何做出现在的选择,她经历了什么。她的困境,不仅是英雄的困境,也有凡人的困境。不仅有青年的拼搏,还有中年的困兽之斗。不仅有过去时代的烙印,还有当下成长的烙印。在一个中年郎平身上,不仅凝聚了两代中国女排精神的魂,也凝聚了跨越几十年时间中国人在时代浪涛中拼搏的顽强与温柔,因此她光芒四射。



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最早的名字叫《中国女排》,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夺冠》。一部电影,怎么可能代表得了中国女排,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真实的比赛,真实的人物,也无法完整阐释,什么是中国女排。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我们能评论的,只有自己理解中的中国女排,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夺冠》这个名字我觉得起的很好,非常聚焦,也有画面感,还规避了不必要的争论。

但无论如何,既然都已经到这份上了,也不可能不提,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电影里,我们频频可以听到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每一个都普通至极,然而拼合在一起时却变得意义非凡。

电影中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公式:女排队员+ 训练模式 + 女排精神 = 夺冠

《夺冠》中浓墨重彩的夺冠,有两场比赛。81年日本世界杯的首开记录。和16年里约奥运会的王者归来。

可以说,八十年代的夺冠,女排的组织方式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国家荣誉感、个人的牺牲、不怕苦不畏难的毅力。

而按陈可辛导演的叙事,“女排” 的故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是历史进程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影。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叙事逻辑,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们也越来越个性化,技术也越来越进步;而80年代一味强调集体、国家荣誉和个人奉献的 ”组织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再直白一点的表达就是——已经无法 “夺冠” 。

而郎指导回归女排,带回来了新的 ”组织方式“,电影中的表达,就是郎平回归后劈头盖脸的改革三板斧——大国家队模式。全球化训练模式,和多元化阵容。

最终,新的 ”组织方式“ 用 ”夺冠“ 证明了自己。两个不同的时代,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共同的目标——夺冠。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时代对女排期望的差异。前一个时代的人们,万人空巷观看女排比赛,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哪怕看不到电视的画面,也要围在一起关注女排的比赛。夺冠后举国欢呼,走上街头欢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火把点亮夜空。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而后一个时代,人们却在奇怪,为何要把胜负看得这么重?赢了又怎样,输了又怎样?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无论何种原因,电影里最终我们没有看到80年代老女排队员的名字,除了郎平,其他人都是用1号,2号,3号来代替。

6,7个人的小团体,训练和生活,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80年代女排就像一家人一样彼此相知相识,为了集体的荣誉拼尽全力。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正如袁伟民教练所说,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上一个时代人民把女排夺冠看得那么重,理由也是一样,人们觉得那是 “我们” 的女排,更准确地说,觉得我和女排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属于女排的胜利,也是属于我们的胜利,女排赢了,就等于是我们赢了。

而现在,我们对于夺冠看得不再那么重了,理由也很简单,只是因为这 “与我无关” 了而已。


并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拥有拼搏的精神了,只是拼搏主体不再是我们,而是我了。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叫陈鹿的小队员,当郎平问大家,你爱不爱排球时,陈鹿站出来说她不爱,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她这个问题。然后陈鹿成为了第一个主动离开女排队伍的队员。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后来我查了女排的资料,找到了陈鹿的原型,发现早在90年代,已经有队员主动离开队伍的情况存在。其实以前就有人试图从蜂巢思维当中将自己解放出来,虽然困难重重,但当时的个人意识觉醒,已经萌发了雏形。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而郎平,就是个人意识觉醒的典型。与其他人不同,电影中的郎平青年时就会思考 “前途” 的问题,所以她自己很早就学会英语,也建议自己的好友陈忠和要以中国女排总教练为目标。


五连冠之后的郎平,最终成为了一名职业体育人,学会用属于个人视角的 “专业性” 和 “利益” 来重塑自己的动机,融入了新的时代,解决了自己曾经和时代的冲突。也通过个人能力,获得了最令她内心矛盾的成就——带领美国女排击败自己出身的中国女排。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场排球的比赛,也是两个时代的比赛,更是郎平内心两种价值观的比赛。


现实中,郎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队和中国队的比赛,无论谁赢,都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很经典,也很有张力,但是陈可辛导演,并没有将这句话用到电影中去。为什么呢?因为这跟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还是有一些背离。

现实中的郎平可以使用外交的辞令,但《夺冠》中的郎平是陈可辛认为的新女排精神的典型,所以他规避了可能模糊视线的内容,哪怕是再讨巧的辞令。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电影中,新时代的女排队员,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人都有特写的画面。与80年代的集体形象界限分明。

80后的徐云丽和90后的丁霞互相玩了一个猜人名的游戏,丁霞轻松猜中了80后徐云丽心中的郎平,徐云丽轻松猜中了90后丁霞心中的自己。这场戏的用意可谓图穷匕见。

中巴大战的前夕,没有挥汗如雨的魔鬼训练,而是大家促膝长谈,袒露心语,与其说姑娘们是在相互交流,不如说她们是终于找到了机会与心里的自己交流。发现真实的自我,好的,坏的,那都是最真实的自己,只有能够接受现在的自己,才有可能超越现在的自己。


而新时代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朱婷,更是在电影中,被安排成为了新时代女排精神解除封印的符号。

来自农村的她,没有想过为自己而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自己。但郎平告诉朱婷,你不必为任何人而战,也不必成为任何人,因为你已经是最棒的了。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有人说最后的中巴大战,陈可辛没有处理好,因为中国女排的胜利,变成了精神胜利法式的胜利。

我不否认,《夺冠》并没有从技战术的层面演绎中国女排获胜的理由。可我觉得从电影的层面来说,已经足够了,哪怕真的把郎平更衣室的训导和教练席上的战术布置统统录音给我,我可能还是听不明白。

正如八十年代那些围坐在黑白电视机前的人们,也不是因为他们都懂什么是排球而追逐着排球,甚至很多人根本看不见电视里的排球,但是,那又能怎样呢,女排精神,从来都不在排球里面。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女排   中国女排   精神   白浪   排球   原名   身上   集体   年代   真实   人物   青年   方式   故事   时代   体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