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要早二百多年的西行取经人(上)

中国古代,行旅异域最远的不是商人,不是军人,不是文人,而是和尚。

法显、玄奘都曾徒步南亚数万公里,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30岁,而法显当时已经60多岁了。

三岁出家当了小和尚

法显,俗姓龚,约公元337年生于今天的山西临汾,当时叫平阳,平阳郡属羯族人创建的后赵统治,羯族人都崇尚佛教。

天竺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要早二百多年的西行取经人(上)

法显有三个哥哥,都是童年相继夭亡。笃信佛教的父母惟恐小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他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希望求得佛菩萨的保佑。但因年纪太小,小法显仍住在家中。几年后,小法显得重病,快要丧命时,父亲马上将他送到了宝峰寺,在寺院只住了两宿,他就转危为安。痊愈后,小法显就不愿再回俗家了。其母思念他,后来就在寺院门外盖了一间小房子,以方便见儿子。

法显十岁时,父亲离世。不久,他母亲也去世了。法显回家办理完丧事,马上又返回了寺院。

当时寺院有自己的土地。一次,法显与几十个沙弥在田中割稻,一些饥饿的贼冲上来,要抢夺他们的粮食,同伴们都吓得逃开了,只有法显一人站着不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贼说:“如果需要粮食,你们就拿走吧。不过你们今日的贫穷,正是你们过去不布施的果报啊。如果你们现在还要抢夺他人的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苦的,贫僧我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法显就回了寺院。那些抢粮的贼人,受他的话的启悟,纷纷弃粮而去。寺中数百僧众,莫不叹服。

二十岁时,法显受大戒,成为持二百五十戒律的僧人,从此他更加精进,通览经书,恪守佛家礼法规矩,当时就被赞为“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九死一生的求法之路

法显出家六十多年,常慨叹汉地经律短缺不全。那时戒律松弛,僧人无法可循,上层僧侣乱法坏教,没有经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法显认为只有取得真经、译成汉文,才能矫正时弊,让众僧了解真正的佛法大义。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已逾花甲之年的法显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当时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位同伴随之同往。

400年,法显一行五人到了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后来,又增加了慧达,共计十一人,西进至敦煌。

天竺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要早二百多年的西行取经人(上)

他们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一路西行,穿越白龙堆大沙漠,即屡有热风恶鬼、遇上就可能被流沙埋没丧命的“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里,四顾茫茫,他们看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根据路上暴露的白骨确定路标。

历经十七个昼夜,跋涉了一千五百里,法显一行终于到达当时的西域小国鄯善,古称楼兰。停留了一个多月,继续前行。接着,耗时一个多月,法显一行平安地穿越了“进去出不来”的塔克拉玛大沙漠,401年初,到达于阗国(新疆和田)。

公元402年,法显等人终于翻过了群峰接天的葱岭(帕米尔高原),这是丝绸之路的“死亡之地”, 强盗横行,无数商客曾命丧于此。山上积雪常年不化,法显多次目睹过雪崩。山路艰险,悬崖高耸,过去已有人在此凿石通路,修有梯道。六十五岁的法显攀越七百多阶梯道,抓着悬挂在河两岸的绳索横空过河,类似险途多达几十处,都是汉代张骞、甘英都不曾到过的地方。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

南渡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时,起程时的一行人有的走散、有的病故、有的折返,只剩下法显、慧景、道整三人了。

三人翻越长年积雪的小雪山,爬至山的北阴,突然寒风骤起,慧景难敌风寒,打着寒战对法显说,“我要死了,你们继续往前走吧,不能大家都葬身于此。”说完就咽气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遗体,哭诉说:“取经大愿尚未实现,你却早离开了,命也奈何!”

然后法显与道整泣泪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一路前行。快到天竺国,离王舍城还有三十多里时,天已傍晚,法显住宿在一座佛寺里,准备第二天去灵鹫山,那是闻名的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寺院的僧人劝他,“路不好走,而且有很多黑狮子,过去吃过人,你怎么去呢?”

法显执意要去,众人见不能劝止,就派两个僧人护送。来到灵鹫山,天色已近黄昏,法显欲在山上过夜,两个僧人害怕,撇下法显回去了。法显独自留在山中,烧香礼拜,瞻观圣迹。夜里,突然窜出三只黑狮子,蹲在法显面前,它们舐着嘴唇、摇着尾巴,盯望着法显。法显一心念佛,像没看到狮子一般,诵经不辍,他默念:“你们若想害我,先等我诵完经;若是想试炼我,你们就赶快走吧。”过了许久,狮子才离去。

天竺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要早二百多年的西行取经人(上)

法显到达天竺是公元402年。当时天竺由大小三十多个国家组成。法显和道整周游各国,瞻仰故迹,求法求经。当时传经,都是和尚代代相传的口授,很少有现成的佛经,于是法显开始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每日听和尚口授,听一句,法显录一句,经年累月三载,法显录下了厚厚的《摩诃僧祗律》等六部经典。

道整见天竺佛门法则有序,众僧威仪肃然,慨叹汉地政乱,戒律残缺,不愿离开佛教圣地,所以留在中天竺不再回国。

但法显初心不改,为实现让戒律流通至汉地的初衷,他毅然决定回国。告别道整,他一个人继续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409年底,法显渡孟加拉湾,到了狮子国,即斯里兰卡,求得了四部国内没有的佛典,他的虔诚还感动了当地一位居士,替他抄写了《大般泥洹经》。

一天早上,他来到无畏山僧伽蓝(僧众共住的园林,即佛教寺院),忽见一位商人用一把白色绢扇供养玉佛像,法显倍感亲切,因那种绢扇只有晋地他的家乡才出产。回想自己漂泊异域,十载有余,而同伴或亡或留,孤苦伶仃的他内心凄然,泪如雨下。

归期难测,面对茫茫大海,年逾古稀的法显翘首以盼回归的大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天竺   求法   帕米尔高原   西行   平阳   绢扇   葱岭   僧众   佛教   沙弥   戒律   僧人   寺院   公元   粮食   狮子   多年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