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在这块土地上站稳时 有个人却细细敲打着这块土地 伟人

我们要在这块土地上站稳时 有个人却细细“敲打着”这块土地!伟人的一生!

标签:中国湖北人文历史地理、湖北黄冈团风、地质科学家李四光、近现代科学文化名人、历史人物传记随笔故事

家贫难阻求学路


当我们要在这块土地上站稳时 有个人却细细敲打着这块土地 伟人


他叫李仲揆。

他自幼贫寒,他的父母仅靠三亩薄田,养育着五个孩子和一个祖父。他的父亲一边耕种着三亩薄田一边靠些微薄的私塾学费提供着家里的餐食,而他的母亲一边照看着六个孩童和老人一边还得日夜绩麻纺线补贴家用。

丰年将就、荒年短炊是这个家里年复一年的问题。不多都得靠地主家的“借粮收利”维持生计。而作为家中老二的他早早地就尝尽了贫瘠带来的痛苦,但他依旧隐忍、勤恳好学、终日替着家里劈柴打水、照护兄弟姐妹。

倘若是别人在那个环境之下,极小就为生计劳作,早就被生活压低了头颅,自然顶多是走他父亲的老路——与他父亲、祖父一样成为这个十几户人家的小乡村的乡塾教师兼农人。

而他在少时就暗暗下定决心——“生活虽艰、吾立志要以学跳出这山村。”于是他每天早饭前,朗读和背诵书文,饭后听讲课,练毛笔字或作文写诗。晚间,同哥哥伯涵一起挑灯学习, 直到深夜。有时其父因事外出,学生们便吵闹戏耍,但他却只顾埋头苦读。

可倘若他如果只是一心学习当时的私塾旧学,在他那个年代的这样的小学私塾下教育下,他大抵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已,可他偏偏避开了无数有向与学问人的最大毛病——学问是用来做的!而不是用来学的!

这后面就得说道他从小爱动脑筋,凡他遇到的不能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究底,直到得出满意的答案为止。在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他们常在这儿玩,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经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 他尝试询问周围他人,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三十多年后的 1933 年,他还念念不忘,他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一文中提到了这件事,认为它可能是一块冰川流行时从远方运来的巨大的砾石。而这件事正好反映了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已显露出他对探索大自然奥密的特殊兴趣。也说明了他并不是死读书,而是以读书为他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跳板!

然而,当他十四岁时,他这时已经非常苦恼于当时处境了。因为他已经很难从私塾中再学到有用的知识,他好像是一个漂浮在实际知识海洋的探险者,旧学却只给了他一块旧木板让他去他向往的地方。

可正巧的是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了一批主张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洋务派。而湖广总督张之洞正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他在湖北开矿办厂,振兴实业,同时设立新学堂,培养人才。这种新学堂,除继续教学生读经书外,还讲授一些科学知识。

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是“解燃眉之急的一盆近水”他立即强烈请求父母让其接着他的求学路!他的父母也惊叹于他对学习的执着于天分,也就毅然决然地四处借钱来支持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年仅14岁的他挑起一点行李,来到了当时繁荣兴旺的武昌,初来乍到的他惊叹于省城的繁华、也颇感自己的土里土气。竟至于在填写入学表时因为紧张将名字那栏填上了年龄,也就是十四。这可如何是好,贫寒的他可无法再买一张入学表,正在犯难时,他抬头恰巧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于是他眼前一亮,将“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于是他变成了我们日后所知的“李四光了。”

边学边革!反刀向恩主!

他总是目标很明确,李四光由于在新学堂供给全由清政府,这让他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学习而后续地拖累家庭、并且他深知他必须要更加努力、更加上进、才会让他真真正正地去往他要去往的地方。

这里每日上课六小时,其中读经占二小时,学期四年。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特别对西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科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终于让他“等”到了他更加梦寐以求的机会,在这新式学堂里,由于是西学东用之风的影响,他时常了解到西方更为先进、也更为注意实际的思想,但苦于当时清政府体制的僵化,一直不能摸清楚他所学的知识的要重之处,他好像知识在触摸学科的外皮,却饥渴地需要弄清楚真正蕴藏的学理。

于是他继续地隐忍、上进、好学。终于他从千人之中突颖而出,成为了当时的官费留日四个名额之一的学生!

他上学的位置就在日本的东京,而当时一个注定要影响整个中国局势的政党也恰巧在东京预备诞生——中国同盟会。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所宣传的革命主张,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影响一天比一天扩大。而抨击清朝政府、拥护革命等新思想也在这些第一批接触自由思想的年轻人脑中生根发芽。而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落到备受宰割、屈辱的境地。这在李四光的心中激发起强烈的爱,而迫切感觉时局动荡、急需做选择的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加入这个新革命团体。对此他决然把辫子剪掉了,表示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并且他积极联系当时在日本的革命力量,他背离了一直培育他的清政府,决心将自己的这把火添入革命中。决心只向对的一方拥护。

宁为革命抛热血,不肯低头迎恩主!他是真正的斗士!绝不以小恩忘大义!同行者还有鲁迅、周恩来等人也受过清政府的官费,但他们都意志坚定遵循国家大义......

而就在他见到孙中山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同盟会成立的那一天!孙中山提出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的革命组织。经过讨论,大家都表示同意。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 “中国同盟会” 。以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作为同盟会的宗旨。接着在李四光宣誓完了之后,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年仅 16岁的李四光,就成为同盟会时的第一批人物!

而他这时其实主要的,还是按照孙中山给他的建议——向学为主。这一点日后李四光常常追忆,倘若不是孙中山这位国父的爱护,很可能中国就少了一位影响世界的大知识分子!而只是多了一位高级军人而已!

1910 年7 月,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又果断地追踪革命而去。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直接参与革命,后又被任命实业总部长,时年 23 岁。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他于是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制定振兴实业的蓝图。

而正当湖北各项实业开始出现生机的时候,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孙中山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就把政权拱手交给了北京的袁世凯。

李四光心情十分沉重。他担忧革命,却又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而袁世凯上台后,开始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工业造福人类,建设新湖北的愿望已成幻想。于是他终于放弃了在这个政府下投身政治的打算,而是走上了另外一天令他享誉中外的无前者之路——一个中国人研究中国地质!

他的血热过数次、又平息了数次、但唯独不曾冷过!

“有时候不是这个世界错了,是你的世界观错了。”他这样说道

意气风发过、人生碰壁过,他大胆明确地又调整了自己的道路——要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强项,党的环境实在不利于他。于是他一心投入地质学。经过四年的学习,在1917年,他取得了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而在1920年,经由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他就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

“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是他的一番话。

在回国后,虽然我国在1912年已经开始有研究地质学的一批人才了,但是始终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突破。正值1921 年春夏之交,李四光领着学生到河北邢台南的沙河县作野外的地质实习。当带着学生,横穿沙河盆地时,望见远处有一座中等高度的孤独的小山,外貌圆满。

当他走到近处时,发现地面上有一些奇怪的大石块。难道这是古冰川的遗迹 ? 他立即进行系统而细致的观察,如果是冰川作用的堆积物,那就很可能在积物中找到冰川条痕石。结果他们果然发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非常清晰的擦痕。

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可能推翻世界对中国的一条盖棺之论——中国没有第四季冰川!

但他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怎么能轻视这个问题。于是他经过数次在附件的考察他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华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

一众哗然,不仅是国内还是国外统统嗤笑不已,大家都觉得他这种推翻国际定论的判断简直是个笑话。他被泼上了冷水,但并未放弃!

很快的,他一边研究冰川问题,一边研究化石方面,并与1927 年写下了《中国北部的蜓科》这一古生物学专著,他破天荒地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法,至今,他的蜓科分类法在世界古生物学上仍被广泛应用,使得中国地质学从事者在世界面前都有了初步的话语权!至少证明了我们也有领域专家!

但此时他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依旧是个未公证的结论。1931年夏天,他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发现庐山居然有残余冰川,于是他经过研究后再次向国际社会发出论题辩证《庐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然而国际社会依旧对他一个人的论题轻视不已。

但有一便有二,他陆续考察到了扬子江冰川、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

又黄山冰川、终于又再次发文《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终于他征服了海外德国知名冰川学家费斯曼,使得他承认了中国也有第四纪冰川!

1937 年他完成了《冰期之庐山》的原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划分了冰期与间冰期。这下全世界都为之侧目!推翻了上百年来海外对中国地质的定论!使得中国地质学真真正正地在世界内为人瞩目!而这一切是他花费了20年才完成的!他是一位地质学上的英雄!

为人民服务!将贫油国变成富油国!开创中国新地质学!

1949年,我国新的历史诗篇开始了,事业百废俱兴,他本已供职国外,但他心系人民、心系祖国,又放弃了国际上的地位,决心建立起成型的我国地质学研究!于是他一建国就回到了国家的怀抱中。他一心为人民服务!

1953年,他以70岁高龄,响应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开始研究我国地下石油可能分布区域!他在1953年到1959年,七年间不停奔赴着我国西北、西南角。它在1954年指出新疆、 柴达木、 鄂尔多斯、 四川、 华北五个区域为重点考察区。而国家也采纳了他的看法。

终于冷湖油田、大庆油田在他的帮助下,被成功发现!自此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而他自己这么多年的对于大陆板块的研究,也使得他写出了《地质力学概论》。自此中国新地质学成功创立!我国也真真正正越来越多的地质学理论在世界上获得公认以及发掘!

在他生命的最后片段,他依旧抛出一个重要论点!

在1966年,邢台发生7级地震,他预感到大陆板块的这段时期的不稳定,于是他又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地震学上,并且他认为地震可预测!

他又积极地考察地震带的分布,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李四光论地震地质和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他抛出四个预计地震发生区域。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而且他1969还提前指出了云海通地震的可行性,结果1970年果然发生了,而时至今日,其实他预计的四大区域已经有2、3、4分别为唐山、汶川、玉树地震所发生了,还有四川炉霍地震、云南大关地质也处于此类区域。但由于其区域的模糊性,至今未能获得认同。

不过他的论点依旧是我国地震学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而由于国际社会关于地震是否可以提前知晓依旧持分歧态度,而我们这位地质伟人已于1971年去世,因此他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考证、一次又一次地不舍弃来证明他的论点!

他的一生坎坷又多彩、他开创了新地质学!他是世界级地质大家!我们要在这块土地上站稳时 他却细细地“敲打着”这块土地!使得我们走得更远。

我们引用他的一番话来形容他的一生——“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这恰是他的一生学术上的写照。

而关于他的人生呢?他又说过另外两句话:

“知识是重要的,但是道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知识本身”;“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每感先生之学术精神,已敬佩万分,燃起热血。而又知先生人生风骨,不觉热泪盈眶。望先生之业后继有人!望国之精魂,源远流长!此敬(4847字)

参考文献——<李四光传》

文|蓝蚁(湖北黄冈团风人,文艺男青年,经济系毕业,苏白传媒旗下昆德拉传媒编辑部助理编辑。)

审读:苏白传媒 编审 苏白

运营:苏白传媒 小航

点评:太长了,下次写短点,10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同盟会   扬子江   冰川   中国同盟会   庐山   华北   地质学   私塾   框框   湖北   伟人   中国   地质   土地   区域   我国   知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