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读书种子,学术大神

陈寅恪:读书种子,学术大神

(▲1922年夏,陈寅恪(立排左二)与傅斯年(立排右二)、章士钊(立排左四)、陈西滢(立排右四)、何思源(前排右二)等在德国合影。图片来源:易拍全球网)

摘要:陈寅恪是旷世奇才、史学大师、文化巨匠、思想名家,胡适称赞:“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2019年10月7日,是陈寅恪先贤逝世50周年纪念日。他在德国留学时,就被傅斯年尊称为“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近百年来,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

读书种子 学术大神

“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

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多年,沉心追求学术而非学位,不拿博士装点自己门面,是个自在、自然、自得的“秃头”海归。但大家都佩服他的学问渊博,没有什么人质疑他的学术功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在德国留学期间,陈寅恪结识傅斯年、赵元任、俞大维、金岳霖、何思源、罗家伦、姚从吾、段锡朋、毛子水、徐志摩等中国众多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1923年2月,毛子水入柏林大学。夏天,傅斯年也从伦敦大学转入柏林大学,见到毛子水便说:“在柏林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毛子水《记陈寅恪先生》)

当时留学生的风气都求先博后专,都有很强的求知欲,都有在学术里求创新的雄心,渴望成为一代宗师。陈寅恪常说:“读书须先识字。”他所通“除近世重要文字外,还有希腊、拉丁、梵文、巴理文、中波斯文、突厥文、满文、蒙文、藏文等,供他参考应用的总计不下十六七种。”罗家伦因此称赞,陈寅恪在这批留学生中,“是由博到精最成功的一个人”。(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陈寅恪家境相对好些,经济条件宽些,经常接济傅斯年等穷学生,成为莫逆之交的难兄难弟。赵元任夫妇从美国来德国,俞大维和陈寅恪尽地主之谊,邀请看歌剧,送到剧院门口转身就走。

赵夫人杨步伟问:你们不看吗?心里错怪两人这样轻看元任和自己。俞大维苦笑,陈寅恪解释,我们两个人只有这点钱,不够再买自己的票了。赵元任夫妇听后,心里又感激又难受。

留学生年轻、单身,荷尔蒙旺盛,不少人玩得很HIGH。一些留学生不仅自己爽歪歪,还尽出馊主意鼓动别人爽歪歪。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中回忆,“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和他太太顾淑型及徐志摩和他太太张幼仪,张其时还正有孕呢。”只有嗜书如命、自律甚严的“陈寅恪和傅斯年两个人是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

陈寅恪是旷世奇才、史学大师、文化巨匠、思想名家,其学术成就涵盖历史、哲学、语言、宗教、文化、文学等领域。1937年2月22日,胡适在日记中称赞:“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1938年7月29日,胡适写信英国剑桥大学,推荐聘陈寅恪为教授时评价,“在我这一辈人当中,他是最有学问、最科学的历史学家之一。”

傅斯年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李慎之称陈寅恪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陈寅恪学贯中西,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西方主流文化的引进者。吴宓在《空轩诗话》中记载,1919年留学哈佛大学与寅恪相识,“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与陈寅恪“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学”的俞大维坦承:“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20世纪中国历史档案界有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河南安阳甲骨档案、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居延汉简。

1928年7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创所所长、终身所长傅斯年聘陈寅恪为史语所历史组组长。成立之初两人就与胡适迅速协商,抢救明清大库档案。

内阁档案原为清代内阁大库所藏,含清初纂修《明史》搜集案卷、沈阳陪都移来的旧档等,是极珍贵的第一手明清史资料。1921年春,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教育部所设保管大库档案的历史博物馆为维持运转,竟然将8000麻袋、总计15万斤的大库档案,视同废纸,以四千银元贱卖给西单同懋增纸店造纸。清朝遗老罗振玉获悉后,以12000银元从同懋增纸店处回购。

1925年,罗振玉因财力不支,又将其中的12万斤档案,以16000银元转卖给前清驻日公使、天津收藏家李盛铎。1927年冬,李盛铎手头紧张,有意出售这批档案,传言已与日本满铁公司签好买约。幸亏北大教授、考古学家马衡大声疾呼,才没有出境。

1928年9月10日,傅斯年与胡适、陈寅恪商议,达成共识:“此事如任其失落,实文化学术上之大损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搁笔。且亦国家甚不荣誉之事也。”次日,傅致函中研院院长蔡元培,报告三人商议情况,建议以中研院的名义收购大库档案归公。

陈寅恪多次致函傅斯年关注督促此事,甚至说了重话:“国史之责托于洋人,以旧式感情言之,国之耻也。”(陈寅恪《致傅斯年》,1929年2日,月份不详)蔡元培征求总干事杨杏佛的意见后,很快批准傅斯年的建议。

(纪念陈寅恪先贤逝世50周年文章第1节,第2-4节连载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读书种子   先贤   胡适   学术   银元   毛子   史学   大神   渊博   内阁   中国   留学生   学问   教授   档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