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爷爷与曾国藩的关系铁不铁?


陈寅恪爷爷与曾国藩的关系铁不铁?

(▲陈寅恪。图片来源:新浪网)

摘要:曾国藩送了陈宝箴一副集句联“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并非双方关系深厚或器重的铁证。曾国藩邀陈宝箴为幕僚有知遇之恩,至于这个恩情有多大,或者陈宝箴功劳有多大,能否在曾氏“中兴大业里写下重重一笔”,笔者存疑。

废科举之前的中国历史几乎就是帝王将相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此处“优”原意不是优秀,而是有余力。陈家也不例外,入仕不快、不大、不长是无奈的折磨。

陈寅恪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其祖、其父未必。正如我们清楚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的领袖作用,不清楚其祖、其父;清楚爱因斯坦是百年来全球物理学界第一人,也不清楚其祖、其父。

陈氏家族第三个DNA是仕途不畅。如作者、序者所言,陈氏的确称不上望族,出人头地很晚,科举很不擅长。

陈寅恪的高祖陈克绳屡试不利。陈宝箴也不顺畅,1851年20岁在南昌参加乡试中举人,成绩不突出,正榜录取124名,他列113名。“在他中举之前,陈家已有四代习举业的子弟名落孙山”。1859、1860年,陈宝箴两次在北京会试落第。

陈三立科举也是磕磕碰碰。1873年,20岁与罗氏成亲时,仅是州学附生。1882年,29岁在在江西乡试“中式廿一名举人”。1883年、1886年两次赴京会试,名落孙山;后一次落榜原由竟然是“楷法不中律”,更是哭笑不得。1889年,36岁才补应殿试,成进士。《陈寅恪家史》中肯评论,“这不能不说是宝箴、三立父子的一块心病”。

陈宝箴长期任幕僚,相当机敏务实,擅长解决现实矛盾和利益纠缠,知人知己、知责知位,很有分寸。《家史》有多处描述,例如提议采用“期券”分期递发、依次输运军粮,稳定军队和地方的人心。可惜毕竟不是主政一方,英雄难有用武之地,65岁才任湖南巡抚,四年后即因戊戌变法失败被革职。大器晚成,仕途坎坷,作为有限。

陈家与晚清五位重臣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荣禄、王文韶的微妙关系,是笔者对《陈寅恪家史》的兴奋点之一。梳理之后发现,陈宝箴与曾国藩关系未必深厚。

表现在:一、镇压太平军虽然积极参与,还只是个谋士,朝廷封赏并不高,反证战功有限;二、两次入幕,其间陈宝箴离开军营约两年,一度计划经商,反证地位不牢。

虽然陈家通过俞家,与曾家有姻亲关系,陈宝箴并未受惠,晋升速度一般,位置也非肥缺。1870年,39岁因对抗太平军,在湖南任候补知府,再次表明他有战功但不显赫,似乎朝中无重臣举荐,否则不至于第二次“候补”。

熟悉官场的人士心知肚明,候补可一两年、可八九年;可在江南富省、可在偏远穷省,都有讲究。职位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快做出政绩、结交上层、笼络左右,为今后梯次快速晋升夯实基础。

1872年2月曾国藩卒。1875年,陈宝箴才被委任为署理辰沅永靖道台。这个官位高而权小,正四品,主要职责是监察,且是暂时代理。曾国藩认为,“司道位高而无权,处易爻三四之地,纵不多凶,亦颇多惧”(《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五)。知府虽然是从四品,但主政一方,实权更大。

曾国藩送了陈宝箴一副集句联“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并非双方关系深厚或器重的铁证。文人之间有诗文往来,也可能是客套礼仪,或酒席应酬。曾国藩邀陈宝箴为幕僚有知遇之恩,至于这个恩情有多大,或者陈宝箴功劳有多大,能否在曾氏“中兴大业里写下重重一笔”,笔者存疑。

《陈寅恪家史》以“两次调停”为例:其一,调停曾国藩湘军与江西巡抚沈葆桢的粮饷供应;其二,调停沈葆桢与江西席宝田驻军的粮饷供应。上面有朝廷,对面有太平军大敌,下面有遭遇连绵灾荒战火的无数饥民,即使陈宝箴不调停或另一人来调停,沈葆桢不敢放肆、不敢大意,也会妥协,各自有利益实现平衡不难,何况朝廷一个上谕或派一钦差也能轻松解决。

(本文为《义宁陈氏“四脉”与士族道统》连载第3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太平军   乡试   家史   关系   反证   知遇之恩   名落孙山   铁证   浊酒   会试   幕僚   科举   江西   朝廷   深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