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阜新的几大代表性藏传佛教庙宇

提起东藏,可能很多人会懵,大多数人都知道西藏,因为西藏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有着布达拉宫等著名的景点,那里的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是我们这些都市生活的人这些年可遇不可求的,每年有很多人去西藏旅游,但没人知道东藏在哪里。

东藏,实际上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境内有以瑞应寺、普安寺、德惠寺、积庆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其中以瑞应寺为代表。“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赛牛毛”说的就是瑞应寺,而瑞应寺在清朝时期,是活佛的产生地之一。

瑞应寺三面环山,卧谷十里,金顶辉煌,松柏掩映。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鼎盛时期寺中有喇嘛3000多人,被称为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庙门上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雕刻的金龙镶边的瑞应寺大匾是康熙皇帝所赐。

一走进瑞应寺,就能听到琅琅的诵经声。景区办公室主任张林告诉我们,诵经师是用藏语诵读经文,这里的喇嘛大多通晓蒙语、汉语、藏语。大殿里,虽没有扩音装置,但在寺院各个角落都能听到诵经声。经声清澈婉转,语调忽高忽低,似有一种独特韵律。尽管听不懂经文的内容,却让人从心里产生一种宁静安祥的感觉。

瑞应寺建筑自南向北,采用突出中央,两侧相辅的格局,显得主次分明,协调有致。既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式,又有一定变化,充分体现了满、蒙、藏、汉融合在一起的藏传佛教类型寺庙的建筑风格。据张林介绍:1997年,七世活佛洛桑义希·成来坚措坐床后,本着“以寺养寺,自我发展”的原则,在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支持下,多方筹资,使瑞应寺复建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瑞应寺自重建至今,先后投资2亿多元,恢复重建了山门、钟鼓楼、转经亭等设施。复建了哲学院大殿——萨尼特扎仓、绿度母庙、关帝庙。2010年,瑞应寺被评为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11年,瑞应寺风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瑞应寺在历史上,不仅是礼佛修行之地,它更像是一所“综合大学”,曾对蒙医蒙药、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当年瑞应寺的曼巴扎仓(医药僧院)、丁科尔扎仓(时轮僧院)、阿克巴扎仓(密乘僧院)、萨尼特扎仓(法相僧院)四大“扎仓”闻名遐迩。我们所熟知的北京雍和宫的主持和部分喇嘛多来自瑞应寺,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所无法想象到的。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乡境内的海棠山东南山坳中,三面环山,暖河绕寺前平原而过。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率其徒始建,历经六世-,于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占地面积4.7万多平方米。它是黄教藏式的古建筑群体。其主要建筑有26项,1 500多间楼台殿阁,包括措钦大殿(即大雄宝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时轮僧院、玛尼庙、-宫、龙王庙、舍利庙、关帝庙及白塔等。该寺庙曾是蒙古族群众敬仰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寺庙均遭破坏,仅剩下遗址可供后人观赏。 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后,寺庙得到了修建,僧人也回到寺庙。2006年10月2日至4日,普安寺举行了盛大的措钦大殿开光法会。

在海棠山花岗岩石的崖壁上,雕刻着200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岩石上。其雕刻时间与普安寺建筑同步进行。摩崖造像的雕刻形式有阳刻浮雕,龛内浮雕。造像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体态健美、栩栩如生。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造像高达5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刻工刀法精湛,丰满逼真,从雕凿的刀法、线条看,给人以泥塑般的柔和,继承和发扬了晚唐的风格,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刻艺术,创造了富有民族风格的佛雕艺术。部分浮雕造像和佛龛造像左右上下刻有蒙文、满文、藏文的槛联和文字,并涂有彩绘,历经二三百年不脱落,不退色。造像种类繁多,有群像、有单像,有主有从.有立有坐,有文静祥和的造像,也有怒目圆睁,青面獠牙仇怒相,使人望而生畏。造像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金刚力士、天王、度母、药师佛等。海棠山摩崖造像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这些活灵活现,富于多变的摩崖造像,无论从刀法、工艺、造型、彩绘都是极为宝贵的艺术珍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杰作。普安寺还有一个附属庙宇,叫白泉寺。白泉寺位于阜蒙县大板镇衙门村北,是普安寺的附属庙宇,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由土默特左旗府出资,为普安寺四世活佛(来自西藏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大师身边的弟子)丹毕道尔吉建筑的避暑院。正殿二层藏式楼阁建筑(宽五丈长七丈)一层供奉释迦牟尼佛、普明大日如来、宗喀巴大师、布袋和尚和密集金刚、胜乐金刚、骑羊护法等像,正中设置高大的活佛法台和经桌,两侧设10排喇嘛参加法会的座席和经桌,二楼为局部建筑除供奉密集七金刚造像外,还收藏《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

积庆寺,蒙古名“宝音—乎尔格奇—苏目”。因地处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塔子沟村,汉语俗名被称为“塔子沟庙”。

积庆寺始建于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既公元1705年,初为当地蒙古贵族所建小庙,后因请来迪彦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坚措(一世活佛)而得以发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带锡伯族富商信服,而以筹资扩建寺庙,道光十四年,道光帝亲赐寺名为“积庆寺”,并拨国款修建了二大扎仓,既哲学院与密宗学院。积庆寺名闻东蒙地区。

积庆历经五世活佛。一世活佛身世传奇,不知从何处而来到今王府镇勿拉布尔屯,因治好王爷夫人顽症,得到王爷赏赐封地,发展了寺庙;二世活佛一生多次显现威猛之相,以佛法度化众生,信众众多,得到多方资助而得以扩建寺庙;三世活佛俗家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苍土乡满友营子烧锅家,16岁就圆寂了;四世活佛科尔沁草原土谢图旗,49岁圆寂,因没有文字资料记载,详细情况不详。

五世活佛洛布桑·巴拉丹·坚赞,于1924年阴历七月二十八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杜袋营子村。3岁时被西藏九世班禅大师认证为积庆寺第五世活佛。活佛7岁时,时值九世班禅大师来奉天(今沈阳),得到接见,洛布桑活佛拜班禅大师为上师。洛布桑活佛7岁时师从同济寺益西吐不丹·确吉坚赞活佛(海天活佛,与洛布桑活佛前世是亲兄弟)学习蒙、藏文及经文,11岁时回到积庆寺正式坐床,半年后,积庆寺僧众将活佛恭送至瑞应寺的采尼扎仓(即哲学院)学习,师从车冷布堪布,17岁在辩经考试时,获格西学位(既佛学博士)。19岁后回到积庆寺。

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活佛离开寺庙,在塔子沟乡劳动,2006年十月十八(农历)晚8:05时,活佛示寂。享年83岁,僧腊74年。

现任主持洛布桑·丹巴。

德惠寺,位于今阜蒙县王府镇王府村西北1. 5公里的坡地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王府镇曾是清代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府邸所在地,曾是阜新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代中晚期开始广建庙宇,除了前庙广化寺之外,又在王府北山修建了后庙德惠寺。

  早期德惠寺有位白姓喇嘛,曾被派往北京雍和宫学习深造,后来在雍和宫做了住持供奉,常与朝廷官员交往,乃至觐见皇帝。声名显赫的白喇嘛深得朝廷赏赐,他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回到德惠寺筹划建立新寺,新寺规模远远大于旧寺,而且建筑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壮观。有资料记述:德惠寺之“规模宏壮……式样仿北京雍和宫建成,尽用条石,雕龙绘彩,甚为壮观。”

据《阜新县志》(1934年出版)记载:“德惠寺,即土默特左旗府后庙,又曰白大喇嘛庙,建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其规模宏壮,仿雍和宫建成,正殿镶嵌对联两副,一系旗人沙济乌拉所书,文曰‘宝日殿巍峩金相庄严照法界,慈云缥渺玉容整肃仰神宫’。一系汉人状元陆润痒所书,文曰‘发菩提愿开解脱关践真实路,普慈悲心阐妙觉旨证般若禅’。东配殿有名人所绘西藏布达拉宫寺及五台山全景图两幅,系以白绫黄绢裱糊而成,属于佛教文化真品……”。

德惠寺兴建距今已120多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长,有的殿堂已不存在。现存六栋殿堂,其砖石砌筑、木作和彩绘,可称是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如木雕斗栱、剪刀车门窗扇雕刻的龙、凤、花、卉等。砖雕的山花墙檐“套环”、“普”、“照”、“翻草”,石雕幢头的“鹿”、 “象”、“鹤”、“狮子”,特别是镌刻二龙戏珠的“御道”、寺院围墙上雕刻的梵文真言、咒语和三丈六尺高的石制独根旗杆等,都是德惠寺的建筑精华。

以上是阜新的几座代表性的寺庙,其他的还有不少的寺庙,比如圣经寺、报恩禅寺等等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几个寺庙的简介和发展是我查了阜新县志、百度百科等资料后整理出来。关于如何到达这几个寺庙,积庆寺位于阜新市内五区之一的太平区水泉镇,18路公交车可以直达,票价大概在两块钱左右,往返的话,四块钱足够。而其他的,可以在打车前往,车费具体多少钱我也不清楚,因为我这几天是自驾去的,所以希望大家理解。后续我有时间的时候,我会继续前往佑安寺、佛山寺等其他香火较为鼎盛的寺庙,也希望各位需要来阜新拜佛的朋友们不要心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阜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土默特左旗   德惠   布达拉宫   僧院   普安   班禅   造像   活佛   西藏   喇嘛   庙宇   寺庙   王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