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武安国、文兴邦”是经过历史的漫长考证而诞生出的一条真理,即便放在当今世界也仍然适用,就像我们如今,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中享受和平美好,便是因为我们站在革命先烈的肩膀上。

中国是世界最后的文明古国,也是从战争中重生的国度,中国不光拥有着丰富且跌宕的前尘历史,也同样蕴藏着灿烂远大的未来光景,而如今,我们便是处于向伟大未来逐步迈进的过程中。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基于国家领导组织与公众群体的密切配合,在国家基业安定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浪头之上,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中难免会诞生出对于某事物的激烈辩证。

丧葬现象·哲学教授吴飞发起的生命人伦争辩

当今社会,在网络世界上就经常会出现一些引人争辩的话题,小到对于豆腐脑、月饼等食物的口味选择,大到对于国际形势的看法

各种各样的话题层出不穷,各持意见的网友大概率也会争得个面红脖子粗,但在浮躁的信息时代,那些引起热议的诸多标题,却少有机会能在大家的脑海中留刻下印记。

而那些被激烈讨论的话题也会随着“参战”双方争议的结束,而失去其自身的能量,仿佛失去了价值一般,便被人们抛弃回原来的地方。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到最后,本具有通过争辩某问题来激发思想,活性认知作用的争辩行为,慢慢变成了网友们宣泄生活、工作压力的倾斜口。

但在奔流不息的话题大河中,却有着这么一个特殊的话题,它总会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反反复复地屡次引发争论。

这便是有关于“丧葬”的各类问题。

关于包含这一词条的内容,所引发出最大规模关注度的一次,则是由我国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吴飞所引发的。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吴飞致力于人伦、性命、生命等方面的哲学研究,其提出的“建议恢复土葬传统”的话题,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关注。

在吴飞看来,我国现代火葬的遗体处理方式太过“不人道”,把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带有着极大的不尊重,而这一说法也在网络上得到普遍认同,但也有不少网友通过其他角度出发,认为恢复土葬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归土为安·土葬风俗

在远古时期,土葬的风俗文化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最早的夏时期,亡故者的处理方式便是土葬。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而在西周时期,详记民生礼仪的权威著作《周礼》,更是将土葬正式上升到,衡量子女是否孝顺父母的层面,而那句“死必归土”的出处,便是在《周礼》的祭义篇中。

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文化的积累与进步,土葬的风俗也在其“葬身入土”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诸多的风俗。

例如在商朝时期大兴的陪葬品风潮,认为死者可以将陪葬品带去另一个世界,在那里能更便利的生活...而这一习俗也是沿用至今。

提到丧葬,大家的脸色便都会带上几分严肃,之所以这样,大部分原因,是因其背后所具有的一些鬼神文化气息,那些依照科学无法得证的事情,让人不得不小心对待。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可以不相信,但不要不知敬畏”的待事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从千百年文化礼仪中精炼而出的上上策。

由于不舍那些故去的,生时与自己亲近、对自己重要的人,也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即便是在他们离世之后,我们依然想要以最周到最体贴的方式对待他们。

那么在“入土为安”的基础上,加以其他丧葬物品的追加,便构成了当今普遍的丧葬风俗。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故而土葬作为入土为安的唯一方式,自然很难被人们舍弃。

更符合现代趋势的“商业化”火葬风俗

相比于土葬风俗的沉重与肃穆,火葬风俗则又会给人多不少精神上的压力,给人以惨烈、不忍的感受

与古代时期堆柴焚烧的方式不同,现代火葬是将遗体装进一人长宽的匣中,送入高温焚烧炉中焚烧成骨灰的遗体处理方式。

在焚烧结束后,人们会将骨灰回收,装进容器,或葬入土地,或泼洒于空气中、或倾倒在海河水流里。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在宗教方面,佛教就盛行以火葬身的方式,这与释迦牟尼在火焰中圆寂,并在肉身消陨留下遗骨“舍利”的典故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火葬在我国古代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国以西的某地区就以“聚柴薪而焚之。”的传统

再归结于现代原因,不知在中国,火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高的普遍率,火葬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损耗,一方面可以实现细菌、病毒滋生与传播。

但这样做唯一的不妥,便是少了人情味,而且火葬处理尸体的方式太过粗糙暴力,这与处在悲戚氛围里人们脆弱的心态、哀伤的情绪大相径庭。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可令人感到不愉快的,还并不是火葬的处理方式本身,而是围绕火葬风俗衍生出的“商业文化”。

趁着丧葬参与者在心态和情绪上的波动,利用其对入葬者的情感,不少商贩推出五花八门的丧葬用产品。

区别于纸钱冥币,这些华丽外观的产品都被强行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内涵,借着生人追思过世者的哀伤情绪,来填满商贩自己的腰包口袋。

这也使得本来优点满满的火葬风俗,被涂上污点。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对死者不尊重

即便火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问题和卫生情况,但在火葬风俗中,出于悼念目的而焚烧的各类祭奠物什也对空气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结语

在世界集体进步,多远共同发展的大趋势浪潮中。

无关于发展本身的各类文化特征,就如同倒逆生长而出孱幼鳞片,它们难以抵抗高速向前的力量,即便是在被剥落时会引起疼痛,但对于整体来说却无伤大雅。

而丧葬文化所衍生出的诸多分支也是同样的道理,让故人安息的传统本质是不会改变,唯一需要改变的,也只是人们心态上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土葬   周礼   装进   入土为安   人伦   丧葬   商贩   遗体   死者   风俗   垃圾处理   北大   心态   时期   教授   话题   方式   建议   网友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