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编程进入义务教育,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如何升级?

文:科技商业 于洪涛

编程进中考了!

最近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发布的一项通知,正式宣告计算机知识培训进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中小学生都会编程的时代到来,对专业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更多地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满足计算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

在这方面,除了教育部门一起努力之外,IT产业界的努力也必不可少,毕竟后者掌握着最新、最尖端的计算技术,两者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12月20日举行的2020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上,这一话题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在计算机系统论坛上,相关高校和企业就如何推进产教融合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人人都是程序员”的智能时代

最近,“人人都是程序员”这句话很流行。

虽然这一表述有些夸张,毕竟我们对于未来的智能时代还缺乏准确的预知,但至少以下两个方面是可以确定的。

一是未来的社会将是智能时代,很多过往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将由此改变。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无需担忧,而必须加以适应。

二是未来很多的工作会由机器或者机器人来完成,而很多人都将从事人机交互工作,与机器(人)打交道。

这就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如同现在我们都要会操作电器、会开车一样,未来我们也都需要懂得IT技术,才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打交道。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能够看到,计算机相关人才一直很抢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更是难求。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显现,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需要更多信息技术课程。


水涨船高的高校人才培养

编程进入义务教育之后,意味着全民的IT技能都将得到普遍的提高,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者需要向更高更深的领域进军。

在应用创新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是近来科技产业界的一致呼声。因此,基础创新研究,将是未来的重点投入领域所在,需要培育出更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高校在这方面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今日举行的2020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计算系统论坛”分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知名教授们,也与华为一起围绕着计算系统的前沿核心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教学实践效果、产教融合方式、未来发展趋势,共同讨论计算系统在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钟在演讲中,对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小班研讨型教学改革的主力课程“计算系统导论”的实验设计特色进行了讲解,并对引进了CMU完整的实验体系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总结与经验分享。

当编程进入义务教育,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如何升级?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钟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科研和教学》表示,数字化本质上就是数据化和数智化,数据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和媒介,是新能源(New Power)。数据是第五大生产要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数据库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历史照亮了未来,我国的数据库科研和教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编程进入义务教育,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如何升级?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傲英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张悠慧总结了近年来教授的面向计算机系、软件学院本科生的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几门入门性课程,介绍了如何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使得课程成为学生正确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起点,成为培养计算机系统能力的抓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数据库专委会副主任李国良探讨了数据类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战德臣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简要介绍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工科课程的建设思路、开放课程的建设、开放学位教育体系等,试图为高校新工科课程教学改革寻找一些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梁晓峣博士以及华为云主任研究员常建龙分别对《华为昇腾AI处理器在本科生教学课程中的实践》和《视觉预训练大模型的探索与实践》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戴志涛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群(华为鲲鹏)教学改革》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华为开源运营专家,容器技术、DevOps等领域技术专家马全一发表了《开源操作系统与高校教学实践的结合》主题演讲。


教育部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

云计算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鲲鹏和昇腾则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是智能计算的基座。

如今,“智能基座”成为教育部与华为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的名称。现已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2所高校,把鲲鹏、昇腾系列课程融入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进行首批试点。

华为云与计算BG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介绍说,新计算产业的发展对新基建起到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华为基于鲲鹏、昇腾构建了新计算产业生态链,新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生态的关键在于人才。

当编程进入义务教育,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如何升级?

华为云与计算BG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 曾伟胜


显然,教育部门看到了产业界对鲲鹏、昇腾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华为则为高校提供了培养深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平台。

鲲鹏昇腾生态的建立,需要大量利用鲲鹏昇腾技术的开发者。在高校开展智能基座的人才培养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产业人才供应问题,还可以提升高校计算人才的整体水平。

这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无疑将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毕竟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既需要基础理论灌溉,也需要对接产业界科技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才能激发基础教育与产业的持续活力。


做大鲲鹏昇腾产业生态

华为一直奉行“平台+AI+生态”战略,在新计算产业方面同样如此。

在发展鲲鹏昇腾生态的过程中,人才生态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人才生态方面,华为则注重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体系,将通过沃土计划2.0,在未来五年内发展300万高校开发者。

在与教育部合作的“智能基座”项目中,华为投入2.5亿元,将华为云、鲲鹏、昇腾的技术体系向高校开放,在支持高校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加强校企协同创新。

华为还提供了华为云与计算先锋教师、金课、奖教金和奖学金等多种激励,用表彰在整体合作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学生。同时,华为还积极支持高校建设鲲鹏、昇腾产业师资培训基地和核心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并支持高校学生深度参与国家级大赛和活动,以此获得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技术技能。

未来,这种领先科技公司与高校的产教融合,将成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知识教学互补,形成阶梯式的教育体系。

这样的产教融合,能够帮助高校师生获得计算领域新知识,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数字经济的基座产业中来,同时也将提升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研究水平,继而对产业界形成反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华为   高校   北京大学   基座   教育部   产业界   鲲鹏   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   教授   生态   课程   智能   计算机   产业   人才   计算机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