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研究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耳聋治疗

重要研究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耳聋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报道,超过全球人口的5%,即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400万是儿童。先天性耳聋的儿童,60%是遗传因素所致,目前尚无可以治疗的药物。随着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望精准治愈遗传性耳聋。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华伟舒易来耳聋基因治疗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左二伟研究员,在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 Gene editing in a Myo6 semi-dominant mouse model rescues auditory function 的论文。该研究以模拟人源突变的显性遗传性耳聋小鼠模型为对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SaCas9-KKH系统),针对突变位点(Myo6,c.1325G>A ,p.C442Y)筛选出了特异且高效编辑的gRNA2,然后利用新发现的高效感染内耳毛细胞的腺相关病毒AAV-PHP.eB将SaCas9-KKH-Myo6-g2基因编辑治疗体系递送至Myo6WT/C442Y耳聋小鼠模型的内耳,实现了在体原位特异性地敲除了Myo6 p.C442Y突变等位基因,并在长达 5 个月的时间内,可观察到听觉功能的恢复。这是国际上首个利用CRISPR/Cas9技术针对Myo6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进行治疗,并获得成功的研究,是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遗传性耳聋治疗的重要研究进展,为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重要研究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耳聋治疗


肌球蛋白VI是一种非常规肌球蛋白,在内耳的内外毛细胞均有表达,特别是纤毛的表皮板,因此认为该蛋白对于纤毛在表皮板的锚定发挥重要作用【1, 2】。MYO6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耳聋【1-5】。有报道2.4%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是由MYO6突变引起的[6]。肌球蛋白VI p.C442Y突变在人类儿童时期开始发生渐进性听力损失【5】。虽然MYO6突变是遗传性耳聋常见的致病基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药物。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有效针对基因Myo6导致的半显性遗传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该研究首先针对突变的Myo6 p.C442Y 等位基因设计了sgRNA,然后取Myo6 p.C442Y突变小鼠的胚胎构建胚胎干细胞系(mESC),将SaCas9-KKH-sgRNA-GFP基因编辑系统导入,筛选并确认出高效、精准的sgRNA2用于后续体内治疗研究。随后,使用微量注射仪将AAV-SaCas9-KKH-Myo6-g2基因治疗体系显微注射入活体内耳。体内结果表明AAV-SaCas9-KKH-Myo6-g2对Myo6WT/C442Y小鼠的Myo6C442Y等位基因精准编辑。同时,研究发现AAV-SaCas9-KKH-Myo6-g2对治疗耳的听力有明显地改善,其中治疗组10周龄小鼠的ABR阈值在测试的所有频率(4、8、16、24和32 kHz)均比未治疗耳显著下降;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皆可观察到听觉功能的恢复;同时,治疗组的ABR I波潜伏期变短、细胞存活率提高、纤毛形态变规则,内毛细胞的钙电流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团队同时进行了AAV-SaCas9-KKH-Myo6-g2体系的安全性评估,未发现明显的脱靶情况,且对野生型小鼠的听力没有影响,验证了该治疗体系的安全性。该实验直观地验证了AAV-SaCas9-KKH-Myo6-g2系统对基因Myo6 p.C442Y突变导致的半显性遗传性聋的治疗作用,为显性遗传性聋和其它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该工作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华伟教授,舒易来研究员和左二伟研究员共同指导完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薛媛媛博士后、王大奇博士后和中科院胡新德博士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李迪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过程中也得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耕林研究员和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神经科学研究所) 杨辉研究员的合作指导。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华伟和舒易来团队长期致力于1)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及临床转化;2)听觉毛细胞再生、保护与临床转化。与国际著名基因编辑专家David Liu教授等合作首次以 CRISPR/Cas9 系统对活体听觉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发现了基于基因编辑对Myo6遗传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的听力纠正和保护;发现成年哺乳动物内耳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增殖转分化再生,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Therapy、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utophagy等。因工作需要,长期招聘全职博士后,30-50万年薪(税前)


简历投递(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等材料发至):

https://jinshuju.net/f/ZqXwZt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therapy-family/molecular-therapy/fulltext/S1525-0016(21)00321-X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Ahmed, Z.M., et al. (2003). Mutations of MYO6 are associated with recessive deafness, DFNB37. Am J Hum Genet 72: 1315-1322.

2. Hasson, T., et al. (1997). Unconventional myosins in inner-ear sensory epithelia. J Cell Biol 137: 1287-1307.

3. Melchionda, S., et al. (2001). MYO6, the human homologue of the gene responsible for deafness in Snell's waltzer mice, is mutated in autosomal dominant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Am J Hum Genet 69: 635-640.

4. Mochizuki, E., et al. (2010). Phenotypic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novel spontaneous myosin VI null mutant mouse. Exp Anim 59: 57-71.

5. Sanggaard, K.M., et al. (2008). A novel nonsense mutation in MYO6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ve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in a Danish DFNA22 family. Am J Med Genet A 146A: 1017-1025.

6. Oka, S.I., et al. (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Vitro Analysis of MYO6 Variants Causing Late-Onset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Genes (Basel) 11.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基因   纤毛   内耳   复旦   编辑   基因治疗   球蛋白   遗传性   显性   小鼠   研究进展   博士后   突变   听觉   研究员   听力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