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不仅有瘦西湖、盂城驿、个园、何园等著名旅游景点,在老城的西北角、瘦西湖的北岸,平山堂东路与长春路的交叉口的隋炀帝行宫旧址上,有一处唐城遗址同样值得一看。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唐城遗址的南门“天兴门”两侧,有“成象苑”“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扬州崔致远纪念馆”三块牌子。

扬州唐城遗址,以蜀岗上、下分为衙城和罗城,规模很大,仅次于京城长安、洛阳,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

“天兴门”是子城主要城门,根据扬州唐城考古资料并参照唐代壁画设计,复建于蜀冈南沿、唐衙城南垣之上。

天兴门为“一门三道”结构,中间门道宽7米,两侧均宽5米,是与罗城通联的唯一通道。

城墙高六米,城门为八字门楣,双阙并立,中夹门道,石匾额上书“天兴门”,气势雄伟壮观,为登高揽胜、南眺扬州城,北望观赏古城遗址的佳处。(本组照片,王子瑞摄于2011年的12月24日)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进入天兴门,绕过街中花坛,迎面是仿唐式建筑“延和阁”。

延和阁建筑在唐子城遗址内的西南角、隋炀帝行官的旧址上。唐代扬州最后一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在衙城府第的别建道院有“延和阁”,高八十尺,饰以珠玑金钿。

现沿用“延和阁”之名,并按照庑殿重檐的唐代宫殿建筑形式建造而成,再现了盛唐建筑风格。

唐时,著名诗人罗隐作《题延和阁》诗,新罗文学家崔致远撰《谢示延和阁记碑状》。

延和阁现为博物馆,馆内藏有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等唐代扬州各类出土文物300余件,有唐代扬州出土文物展、崔致远史料陈列等基本陈列。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延和阁《明月扬州》主题陈列厅内的展品:唐代铭文砖。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延和阁《明月扬州》主题陈列厅内的展品之一。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延和阁前的唐代八角石柱(经幢)。

唐代八角经幢高114厘米,对径约30厘米,分八面镌刻《佛顶尊胜陀罗民经序》,系王勘为超度其妻彭氏七娘子,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六月二十一日建造。

此经幢1976年6月出土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唐代寺庙惠照寺遗址,是扬州迄今发现最早的重要佛教文物。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唐城墙遗址墙根的军事用品——礌石。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唐城墙遗址内的“新罗崔致远先生纪念碑”。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唐城墙遗址内的“崔致远史料陈列馆”内有“来自新罗的友好使者——崔致远与扬州”专题陈列。

展览分为开放的唐王朝、入唐求学、从职淮南、衣锦东归四个部分,展览雕刻了崔致远塑像,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研究成果和陈列品,介绍了中韩关系史上的代表人物崔致远在扬州的业绩。

建成以后,接待了大批中韩政要、专家、崔氏后裔和游客,在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崔致远(公元857年~?),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

崔致远12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求学,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881年被淮南节度使(驻扬州)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他勤于政务,参与军事和修筑唐城,写大量公文表状,写《黄巢书》天下传诵。

崔致远留唐16年间,为人谦和恭谨,且与唐末文人诗客、幕府僚佐等交游甚广。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崔致远28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在新罗王朝继续担任要职后,积极传播汉文化,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祖”。

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曾经将自己的佳作汇编入《桂苑笔耕集》20卷行世。范文澜先生对于《桂苑笔耕集》曾给予很高评价,说它是“一部优秀的文集,并且保存了大量史事”。由于在文学上的极高成就,崔致远得到了朝鲜和韩国后世的众口同赞,死后被追谥文昌侯,入祀先圣庙庭,尊为“百世之师”。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扬州唐城墙遗址内的郑梦周铜像。

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庆尚北道永川人。

郑梦周是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

梦周祖上皆是武官,他幼年发奋学文,自学成才,高丽恭愍王王祺九年(1360年)中举,十六年(1367年)受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负责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同中国明朝重建朝贡关系。

郑梦周曾六次来中国五次觐见明太祖,途经扬州时留下许多描绘扬州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的优美诗篇,其时调作品《丹心歌》是弘扬志节精神的代表作,有《国隐集》传世。

扬州瘦西湖畔:隋炀帝行宫旧址两个朝鲜人塑像,一人在中国16年

登城墙阙楼,俯视扬州城十里秀色美景,远眺江南吴楚诸山的佳处。

上图为扬州唐城墙遗址西面不远处观音山上的观音禅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扬州   新罗   中国   文昌   淮南   子城   谥号   王朝   朝鲜人   朝鲜   幕府   行宫   旧址   塑像   韩国   唐代   城墙   遗址   公元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