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在贵州,有着这样一条公路,它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因为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它本身就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有着二十四个急转弯,也因此叫做二十道拐。晴隆二十道拐比九曲花街还要多出十五个弯道,一直从石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度有二百六十米,倾斜角度约有六十度,全程长达四公里左右,十分壮观。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安南古城”:恢复重建的安南古城包括古城服务区、核心区、风情街三大部分。“安南古城”也是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地之一。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安南古城在原址“修旧如古”,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剧《二十四道拐》的拍摄基地。 在安南古城古朴的街巷中穿行,别样的民国风情迎面而来,仿佛告诉你一段段幽远浪漫、情深意长、璀璨辉煌的过往。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景区地处晴隆县城南郊,有晴隆古城、二十四道拐 公路、观景台及史迪威小镇构成。其中,晴隆古城主要包括晴隆古城服务区、古城核心区以及古城风情街三大部分。晴隆“安南古城”的修复重建,并不是复制安南古城,而是还原安南古城的历史风貌,所以这里是贵州省古城现代复原的代表作之一。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山路自明清以来就是古驿道,山下建有关卡,称为“鸦关”或“半关”,山顶原本建有“涌泉寺”,可供登上山峰的路人小憩。1935-1936年,国民政府督办在此处修建了公路,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达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原涌泉寺位置(筑路时损毁),全程约4公里,是滇黔公路必经之处。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起点处, 第1拐也就是上山入口处,道路保持当年的风貌。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观景台:观景台位于晴隆山,被誉为晴隆最高的一颗璀璨明珠。观景台由一个四层主体建筑加观景旋转楼梯及观光步道组成。观景台利用圆形动态元素,产生虚实结合效果,突出未来与历史的交融。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24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今天的二十四拐公路细节,相比抗战期间似乎只是多了些小树晴隆。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著名的二十四道拐 公路起于大水沟,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驱车由下至上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美军士兵和中国民工互相点烟的雕像,也是极佳的观景点,此处最多可以容纳上百人。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今天的二十四道拐观景平台。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抗战公路,值得去缅怀,去观瞻。更妙的是,还可以开车驶入24道拐亲身感受。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作为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道,更是中美英勇抗击日本侵华的有力史证,蛇行而上登至山顶后,景色非常秀丽,在此眺望,感慨良多……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很直白简单的命名方式,却包含着一段不能忘却的特殊历史记忆,值得我们铭记一生。这里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勇敢的精神品质,更是在抗日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抗战期间,二十四拐公路是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是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是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好的地方。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24道拐对面山顶上的观景台,能清晰观看到24道拐。如自驾可去体验车道至山下再开上24道拐,体验发夹弯道的惊险。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观景台风景优美。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美军加油站:美军加油站位于晴隆县沙子镇普晴林场内。美军加油站是二战时期美国人所修建的加油站,故而得名美军加油站。由美国陆军准将兼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负责驻守。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小镇:位于晴隆县塘边寨,小镇设置了老镇商业街、生态酒店、疗养中心;美式乡村教堂、酒吧、酒庄、咖啡厅、剧院;美军指挥部、射击场、跑马场、直升机机场;水上娱乐世界等景点。运用美国文化元素反映了抗战期间,美国军人在此驻军生活的实景以及他们和晴隆人民并肩为抗战前线做贡献的场景。

《贵州行》抗战期间的晴隆二十四道拐

时至今日,历经风风雨雨的二十四道拐仍完好如初,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不失为罕见之历史珍宝。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开发的旅游景区,既保留了原始风光,也为游客提供方便,是感受祖国奇观的最佳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晴隆   安南   倾角   战区   山势   弯道   斜坡   贵州   美国   山脚   山顶   美军   古城   加油站   高度   公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