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

刘明杉

作者简介:刘馨蓬,本名刘明杉,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物质文化史,即通过破解明代绘画及各门类文物中隐藏的历史信息,揭示明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禅宗僧人热衷于行脚活动,将这种修行方式作为参禅悟道的重要法门。不仅留下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也留下了不少图像资料与文献相印证。禅僧行脚在促进禅门各派思想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因僧人随身携带大量经卷、法器、佛像、生活用品等,从客观上促进了禅门的物质文化发展。因物品的呈现具有直观性,这在禅宗的跨国传播中更有意义。僧众看到行脚者从异域携来的物品,更容易通过对它们的应用,领悟其中蕴含的禅理,进而实现对外来教义的理解与吸收。


关键词:行脚僧、随身之物、“行脚僧”系列图像、禅密、传播


关于僧人所用之扇,《摩诃僧祗律》中云:“扇法者。……六群比丘持云母庄挍扇。有持草扇者。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如王子大臣。持云母庄挍扇。见有持草扇者。复言。云何沙门释子如下贱人持草扇行。……从今已后。不听持扇。复次佛住毗舍离。诸比丘在禅坊中患蚊子。以衣扇作声。佛知而故问。比丘作何等。如象振耳作声。比丘答言。世尊制戒不得捉扇。诸比丘患蚊。以衣拂故作声。佛言。从今已后。听捉竹扇苇扇树叶扇。除云母扇及种种画色扇。若僧扇作种种色无罪。若私扇坏色。若有持种种香涂扇来施者。听洗已受用。是名扇法。”[42]

画中行脚僧腰间所挂的剪刀样式,实物可见庆山寺塔基出土的唐代铜剪刀(图8),长15厘米,握手处呈“S”形。“今僧……及持澡罐、滤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43]此处提到的针筒,是僧人的储针用具。佛陀在《摩诃僧只律》中讲僧人应受持何种材质的针筒,“檀越(作者注:施主)为我作针筒。……佛言,从今日后不听象牙骨角作针筒。……牙者,象牙鱼牙摩伽罗牙猪牙,如是诸余牙等;骨者,象骨马骨牛骨驼骨龙骨,如是诸余骨等。角者。牛角水牛角犀角鹿角羊角,如是诸角等。作者,若自作若使人作破已,……越毘尼罪。……尔时世尊,制戒不听牙骨角作针筒。时诸比丘,便持金银琉璃颇梨玉宝作之。佛言不听金银宝等作针筒,应用铜、铁、白镴(作者注:即锡铅合金),铅、锡、鍮石(作者注:即黄铁矿、黄铜矿等有光泽的黄色矿石)、白铜、竹木。”[44]实物见庆山寺塔基出土的唐代铜鎏金针筒(图9),长7厘米,口径0.8厘米。子母口扣,盖顶两侧设有便于穿系的环形钮,周身錾刻忍冬鱼籽纹。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8 唐代铜剪刀 庆山寺塔基出土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9 铜鎏金忍冬鱼籽纹针筒


禅宗奉行处处是道场的理念,把针缝补等小事亦能助人开悟。据《佛果击节录》载:“(圆悟克勤) 师云: ‘岩头担锄头行脚,到处只做园头;雪峰担笊篱木杓行脚,到处作典座;钦山将熨斗、剪刀、针线行脚,到处与人做衣。到个所住处,三人互为宾主,作小参,举公案’”[45]。南宋时灵隐寺在僧寮附近设有两个把针处,因僧堂等地禁语,把针处便成为禅僧之间堪问学识的地方。《五灯会元》卷5:“师把针次,洞山问曰: ‘作什么?’师曰:‘把针。’洞曰:‘把针事作么生?’师曰:‘针针相似。’洞曰: ‘二十年同行,作这个语话,岂有与么功夫?’”[46]。又见《联灯会要》卷6: “岩头奯禅师尝舍行者家度夏,补衣次,行者趋过,岩头以针作劄势,行者整衣谢。妻问云:‘作么?’行者曰:‘说不得。’妻曰: ‘也要大家知。’乃举前话。妻顿悟,乃云: ‘此去三十年后,须知一回饮水一回咽。’其女子闻之,亦悟曰: ‘谁知尽大地人性命,被奯上座劄将去也。’”[47]

吉美博物馆还藏有一幅绢本《行脚僧图》(图10),金粉设色,纵79.5厘米,横54厘米。光头僧人穿墨绿色郁多罗僧,领口处露出青色的安陀会衣边,小腿绑缚袴奴,裸足穿草鞋。右手执黑色念珠,左手执杖。身后背一满载经卷的硕大竹笈,竹笈顶端木柱上挂拂尘等物,中间挂水瓶,前垂一长链香炉。在伴虎而行的僧人前方,绘一缕升腾的云气,云团上绘一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的化佛。


郁多罗僧及竹笈有多处描金,僧人嘴唇使用了植物染料红花,色泽艳丽。这种持念珠的行脚僧形象带有禅密杂糅色彩,出现在敦煌藏经洞中,正是密教化的禅宗从西域向中土传播的图证。念珠又称“数珠”,是佛教徒念诵佛号或经咒时使用的计数工具。据“《牟尼曼陀罗经》云:‘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系念修业之具也。’”[48]印度婆罗门教徒和毗湿奴派都有佩戴、使用念珠的习惯。密宗《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云:“……哀愍未来诸有情等说念珠功德胜利,……珠表菩提之胜果,于中间满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积功德;砗磲念珠一倍福,木槵念珠两倍福。以铁为珠三倍福,熟铜作珠四倍福;水精真珠及诸宝,此等念珠百倍福。千倍功德帝释子,金刚子珠俱胝福。莲子念珠千俱胝,菩提子珠无数福;佛部念诵菩提子,金刚部法金刚子;宝部念诵以诸宝,莲华部珠用莲子。羯磨部中为念珠,众珠间杂应贯串;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或安臂,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49]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0 《行脚僧图》吉美博物馆

在法门寺地宫遗址中,发现唐代琥珀念珠91颗(图11),白水晶念珠5颗(图12),穿孔、单珠直径1.95厘米,总重11克。缠丝纹白玛瑙念珠4颗(图13),穿孔、单珠直径1.8厘米。从颗数来看散失较多,而日本正仓院藏奈良时代杂玉长念珠(图14)和水晶杂玉念珠(图15)保存较完整,且长念珠储藏在龟甲形漆质念珠箱内(图16)。据《嘉泰普灯录》卷20载,“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日僧觉阿上人归国后,又托人带给慧远的礼物中就有念珠。“淳熙乙未,与其国僧统遣僧讯海,副以水晶降魔杵及数珠二臂、彩扇二十事,贮以宝函。”[1]正仓院念珠箱应与这段宋代文献中所记“宝函”的样式类似。日本镰仓时代《真言八祖空海像》(图17),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绢本设色,纵83厘米,横40.8厘米,这是一组八幅《真言八祖》中的最后一幅。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1 法门寺琥珀念珠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2 法门寺白水晶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3 法门寺白玛瑙珠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4 杂玉长念珠 正仓院藏 奈良时代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5 杂玉念珠 正仓院藏 奈良时代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6 龟甲形漆念珠箱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7 镰仓时代 真言八祖 空海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

空海于平安初期延历二十三年随遣唐使入华求法,于长安青龙寺惠果处得金、胎两部灌顶,学习了悉曇、梵语、法书等,归国后得到平城天皇及皇室的护持。弘仁七年获赐高野山建修行道场,十四年获赐平安京东寺,号“教王护国寺”,承和元年于宫内设真言院。空海将密教体系理论化,著作丰富。画中空海大师右手反握五钴杵,左手持念珠,结跏趺坐于禅床之上,前放鞋履,旁置一瓶。北宋时期,日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写道,“熙宁五年九月”“廿一日”,“同四点,故徒行参普照王寺”,在“大佛殿”“东壁东面”见唯识宗祖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壁画像。“玄奘左手执经当胸,右手当胸,小指头相捻。次窥基,字洪道,右手执念珠垂前,以左手把右手腕。二人著花鞋,鼻如花。”[1]可知日本祖师像中手执念珠的造型源自中国,它们也是密教化禅宗从中国东传日本的图证。

前幅《行脚僧图》中的竹笈后悬一水瓶,《真言八祖空海像》上也有此物。东晋释法显《佛国记》载:“法显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弃掷海中”[1],章巽注曰“君墀:津本、学本作‘军持’,院本作‘君墀’,君墀,水瓶也。”[2]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净拟非时饮用,触乃便利所须。净则净手方持,必须安著净处。触乃触手随执,可于触处置之。唯斯净瓶及新净器所盛之水,非时合饮。余器盛者,名为时水。中前受饮,即是无愆。若于午后,饮便有过。……彼有梵僧,取制而造。若取水时,必须洗内,令尘垢尽,方始纳新。岂容水则不分净触,但畜一小铜瓶,著盖插口,倾水流散,不堪受用,难分净触,中间有垢有气,不堪停水,一升两合,随事皆阙。”[1]净瓶为陶瓷器,触瓶为铜器。净瓶内的水用于饮用,触瓶内的水用于清洗厕后污手。义净在《受用三水要行法》中讲述了将铜瓶用于饮水的害处:“净瓶须是瓦,非铜澡罐。由其瓶内有铜青不净不得灰揩故……然五天之地,无将铜瓶为净瓶者,一为垢生帯触,二为铜腥损人。”[1]

陶瓷质净瓶和铜质触瓶均有双口和单口两种类型,各举一例说明之。目前所见最早的双口净瓶,是1975年在江西新建县乐化村出土的隋代洪州窑青瓷象首净瓶(图18),高22.8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7.8厘米。平台上口为钵状,肩旁口为象首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对双口净瓶的形制、口流功能及带盖和无盖两种净瓶的用法做出解释:“其作瓶法,盖须连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別开圆孔,罐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穴,恐虫尘入,或可著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56]可知净瓶从顶部细尖口处饮水,在肩旁大口处添水。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8 隋代洪州窑净瓶


另见庆山寺塔基出土的唐代铜鎏银单口触瓶(图19),高18.5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5厘米。喇叭形口,喇叭状圈足,细颈,蘑菇形盖内有弹性梢子。瓶体光素无纹,腹部有规则的带状红色缚带痕,说明为实用器。在敦煌443窟壁画中,绘有比丘将随身之物挂在树上的场景,右侧第二件即为单口触瓶(图20)。“其瓶袋法式,可取布长二尺,宽一尺许,角摄两头,对处缝合,于两角头连施一襻,才长一磔。内瓶在中,挂髆而去。乞食钵袋,样亦同此。上掩钵口,尘土不入。由其底尖,钵不动转。其贮钵之袋,与此不同,如余处述。所有瓶钵,随身衣物,各置一肩,通覆袈裟,擎伞而去。此等并是佛教出家之仪。有暇手执触瓶并革屣袋,锡杖斜挟,进止安详。……所有资具,咸令人担,或遣童子擎持。此是西方僧徒法式。”[57]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19 唐代铜触瓶 庆山寺地宫出土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0 比丘随身之物 敦煌443窟壁画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2 中记载了印度佛寺如厕时使用触瓶及回僧房后使用净瓶的清规:“便利之事,略出其仪:……次取触瓶,添水令满,持将上厕,闭户遮身。……洗身之法,须将左手,先以水洗,后兼土净。余有一丸,粗且一遍,洗其左手。若有筹片,持入亦佳。如其用罢,须掷厕外。必用故纸,可弃厕中。既洗净了,方以右手牵下其衣。瓶安置一边,右手拨开旁户,还将右手提瓶而出。或以左臂抱瓶,拳其左手,可用右手关户而去。……置瓶左䏶之上,可以左臂向下压之,先取近身一七块土,别别洗其左手。后用余七,一一两手俱净。其砖木上必须净洗。余有一丸,将洗瓶器,次洗臂腨及足,并令清洁,然后随情而去。此瓶之水不入口唇。重至房中,以净瓶水漱口。若其事至触此瓶者,还须洗手漱口,方可执余器具。斯乃大便之仪,粗说如此。……小便则一二之土,可用洗手洗身。此即清净之先,为敬根本。或人将为小事,律教乃有大呵。若不洗净,不合坐僧床,亦不应礼三宝。”[58]


宋代禅寺也有相应的用瓶清规:“欲上东司,应须预往,勿致临时内逼仓卒。……右手携瓶诣厕,弃鞋亦须齐整。轻手掩门,低手放瓶。……洗净之法,冷水为上。如用热汤,引生肠风。右手提瓶,左手用水(仍护第一第二指) ,不得撒水污地及槽唇左右。用筹不得过一茎(有人用筹讫,自洗而出) 。洗手先灰,次土,至后架用皂荚澡豆,并洗至肘前。盥漱讫(准律须嚼杨枝),还至本处,收挂子、净巾问讯,袈裟披之。准律若不洗净,不得坐僧床及礼三宝,亦不得受人礼拜。”[59]


在敦煌藏经洞系列《行脚僧图》中,还有一类戴大斗笠的胡僧形象,“今僧盛戴竹笠,禅师则葼笠”[60]即为写照。大英博物馆一件藏品(图21),纸本设色,高 41厘米,宽 29.8厘米。僧人长眉高鼻深目、头戴阔沿大斗笠。左手持塵尾,身着黄底圆点郁多罗僧,小腿绑缚黄底圆点袴奴,裸足穿草鞋,立于砖红色云团上。背负装满经卷的竹笈,竹笈后挂一钵型炉,右侧一虎与之乘云而行,前绘一化佛。画面左侧有榜题栏,未记文字。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品(图22),纸本设色,僧人长眉深目高鼻,头戴斗笠,外披黑色僧伽梨、穿浅黄色郁多罗僧,内露黑色安陀会衣边。左手持麈尾,身后竹笈内满载经卷,右有一虎相随,脚踩云气前行。左上方云气内,化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其下榜题框内墨书“宝胜如来佛”。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品(图23),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49.8厘米。僧人长眉高鼻深目、头戴阔沿大斗笠,左手持塵尾, 外披黑色棕条纹点花僧伽梨、穿砖红色点花郁多罗僧。下着同色裤,裸足穿草履。身后竹笈内满载经卷,上垂一钵型炉。右有一虎相随,脚踩云气前行。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1《行脚僧图》大英博物馆藏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2《行脚僧图》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3 《行脚僧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以上三幅画都是高鼻深目的胡僧形象,而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行脚僧图”,则是东亚人相貌。该画(图24)是镰仓时代作品,纵135.1厘米,横59.9厘米,绢本设色。绘一长眉中年僧人左手当胸持经卷,右手持麈尾。外穿浅棕色蓝绿团花僧伽梨,领口和宽袖口处带蓝地金花边;其内是深咖色郁多罗僧;贴身穿白色安陀会。小腿绑缚袴奴,裸足穿草履。身后背满载经卷的竹笈,其上是伞盖,前方垂一方形香炉。僧人衣饰华丽,设色浓重,并以泥金点缀,符合日本镰仓时代贵族的审美品味。此画与敦煌藏经洞系列行脚僧图像的风格多有不同。除东亚人相貌与胡僧梵相的差异外,镰仓“行脚僧”双耳佩戴了硕大的圆形金耳环,胸前挂一串骷髅项链,这也是唐以后禅宗教义融进西来密教后,又弘传到日本的有力图证。该画是否有北宋蓝本已不得而知,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将画中人物认定为唯识宗祖师玄奘,依此说法,这幅画风华丽的“玄奘求法像”,或是日人以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行脚僧图”为蓝本,根据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迹创作的禅密杂糅作品。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中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4 镰仓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 玄奘三藏像


本文刊发于中国文史出版社《禅茶》丛书2020年1月第一辑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求法   奈良   敦煌   空海   经卷   针筒   行脚   比丘   念珠   博物   禅宗   唐宋   僧人   日本   唐代   时期   图片   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