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前言

在中国境内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种造型十分特别的印章。数量不多,以琥珀为主,金、银、铜、半宝石类其次。其外形酷似山东的大馒头,没有统一的规格尺寸,又并非标准的半球形,故笔者称之为“馒头形”印章。从笔者收集的这些出土文物资料来看,这些都是属于私人制作的私人印章。且这些出土的印章中,仅出土一枚的情况下大多数是有字的,主要是以墓主名字、吉语为主。然而,像琥珀材质的话,有时候同一个墓出土不仅仅一件,而是两三件或更多。其中个别会有字,也主要是以墓主名字、吉语为主,而其它大多数是无字的印胚。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琥珀在当时作为一种十分珍贵且奢侈的材质,除了作为印章使用外,一些印胚与其它的珠饰组合在一起佩戴在身上,更多是彰显主人的地位和财富,而这又恰恰与两汉时期盛行的奢靡之风有关。



金制


目前收集到的金制馒头形印章共3件,全都由湖南省长沙市考古发掘出土。


例一: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出土金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长沙市博物馆藏:“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出土。高0.9厘米,直径1.3厘米,重10.3克。


【印文】:阴刻白文“闵都君印”私印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尺寸】:高0.9厘米,直径1.3厘米

【重量】:10.3克

【出土地】: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出土。

【收藏地】:长沙市博物馆藏。

在此笔者直接引用《湖南出土金银器》对此金印的论述:

湖南已出土多枚汉代金印。印章,是官方、私人信用的标志,也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印章一旦同贵金属(珍贵材质)相结合,便是其中的极品,成为王公显贵身份、威仪的集中体现。随着秦王朝的建立,我国逐渐确立了统一的官印制度。典章中明确规定不同等级使用不同规格的印章,其主要区别在于印材、印纽和印绶,各有规范。秦汉以来三公六卿多用金印,这一制度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沿用不变。

“闵都君印”金印是湖南出土时间最早的一枚西汉印。它出土于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中。印呈半球形,顶部正中横贯一穿孔。从形制上看,尚具战国私玺遗风,但印面已是秦汉印风。从同墓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它乃汉初长沙国某闵姓贵族的殡葬私印。很有意思的是其名叫“都君”。古文献中,“都君”乃是舜的别称,《孟子·万章上》:“谟盖都君,咸我绩。”疏:“然谓之都君者,盖以舜在侧微之时,渔雷泽,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以此遂为之都君矣。”据此,这位长沙国的闵姓贵族,或许与舜的后裔有一定的关系。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长沙市博物馆藏:“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出土。高0.9厘米,直径1.3厘米,重10.3克。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长沙市博物馆藏:“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3号西汉墓出土。高0.9厘米,直径1.3厘米,重10.3克。

董远成在《西汉“闵都君印”金印》一文中认为:这是西汉后期长沙国境内地方贵族私自铸造的印章,并认为“闵都君是闵王后娘家人,是闵翁主的外祖家”。

高至喜在《长沙汉墓出土金器研究》中论述了此金印年代:有人认为“从形制上看,尚具战国私玺遗风,但印面已是秦汉印风。从同墓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它乃汉初长沙国某闵姓贵族的殉葬私印。”指出其为私印是正确的,但认定其年代在“汉初”,则与实际相差甚远。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旭红所长同意,本人得以看到1976年长沙市复兴街M3的墓葬平面图和记录,并获许引用有关资料。该墓是一座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从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时代风格看,出土“闵都君印”此墓的年代应在新莽时期。

笔者也赞同董远成和高至喜的观点,“闵都君印”金印的年代应属于西汉末期到新莽时期,远达不到西汉初期,这点在后面再进行详细论述。



例二:1977年长沙杨家山M248号墓出土金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图片源自《长沙汉墓出土金器研究》,1977年长沙杨家山M248号墓出土金制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子?印”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子?印”

【类型】:私印

【年代】:新莽时期

【尺寸】:直径1.3、高0.65、孔径0.25厘米

【重量】:9.5克

【出土地】:1977年长沙杨家山M248号墓出土

【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馆藏

目前,笔者没有找到此墓的相关考古简报资料,《长沙汉墓出土金器研究》一文中记录了此印章的相关信息:“?子公印”金印 1件。标本1977年长沙杨家山M248:11,半球形,中腰横穿一孔,印面阴刻“?子公印”四字,字甚浅。直径1.3、高0.65、孔径0.25厘米,重9.5克。

1977年长沙东郊新火车站杨家山朝阳新村M248,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随葬品共25件,陶器有鼎盖、钫、四耳罐、双耳盖罐;铜器有镂、盆、碗、行灯、熏炉、铜镜、五铢钱,还有铁刀、铁带钩、石璧、绿松石小鸟等。墓中所出铜器多具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风格,如照明镜铭文字间夹“而”字、剪廓“五铢”铜钱、带盘熏炉等,特别是熏炉上的锯齿纹和鱼鳞状纹上的密集直线纹等,见于新莽天凤元年铜簋上,其年代已至新莽,该墓所出之金印的年代也应在新莽时期。


例三:1965年长沙树木岭刘家冲出土金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图片源自《长沙汉墓出土金器研究》,1965年长沙树木岭刘家冲出土金制“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武君”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武君”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直径0.6、高0.4厘米

【重量】:重1.5克

【出土地】:1965年长沙树木岭刘家冲出土

【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馆藏

目前,笔者没有找到此墓的相关考古简报资料,《长沙汉墓出土金器研究》一文中记录了此印章的相关信息:1965年长沙树木岭刘家冲M1号墓是一座带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随葬品共62件,其中出土一件金制“馒头形印章”,出土时位于死者腰部左侧铁剑旁。半球形,上有一横穿孔,印面刻阴文“武君”二字。直径0.6、高0.4厘米,重1.5克。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看,推断出土

“武君”馒头形金印的墓葬属于西汉晚期。





银制


目前收集到的银制馒头形印章共4件,主要以广西省考古出土3件为主,其次是《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上收录1件。


例一:1996年广西合浦县母猪岭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6年,广西合浦县母猪岭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黄营”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直径1.4、高0.8厘米

【重量】:

【出土地】:1996年广西合浦县母猪岭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县汉代博物馆藏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母猪岭M4号西汉晚期墓平面图

根据《广西合浦县母猪岭1996汉墓的发掘》考古简报,摘要如下:

M4是长方竖穴土坑墓,保存较完整未被盗扰。此墓共出土2组串饰。第一组,M4:34,摆放在死者右手部位;第二组,M4:35,摆放在死者头部右侧。

银印章1枚(M4:35)。与装饰品共出。半球形,印文为篆书阴刻“ 黄营”。直径1.4、高0.8厘米。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6年,广西合浦县母猪岭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串饰中的银制“馒头形印章”


第二组由玉、水晶、琥珀、玛瑙、肉红石髓等组合的串饰,其中一件为银制馒头形印章。笔者认为,这件银制馒头形印章应该是作为串饰中的一件珠饰,同时也兼作印章。

例二:1995年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5年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5年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5年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赵?君印”

【类型】:私印

【年代】:

【尺寸】:

【重量】:

【出土地】:1995年5月3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

【收藏地】:合浦县汉代博物馆藏



例三:1992年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车齿轮厂M40A号墓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92年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车齿轮厂M40A号墓出土银制馒头形印章1件


【印文】:

【类型】:私印

【年代】:

【尺寸】:

【重量】:

【出土地】:1992年12月13日,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车齿轮厂M40A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县汉代博物馆藏



例四:《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上收录的银制“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上收录的银制“馒头形印章”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意”

【类型】:私印

【年代】:《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上标注为秦,笔者认为是汉代的

【尺寸】:

【重量】:

【出处】: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

【收藏地】:








铜制

目前收集到的铜制馒头形印章共4件,全部源自《湖南古代玺印》上的记录,其中一件有明确出土记录。


例一:1978年长沙杨家山4号墓出土铜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湖南省博物馆藏:“利常”铜制“馒头形”印章。1978年长沙杨家山4号墓出土。

【印文】:阳刻朱文“利常”

【类似】:吉语印

【年代】:

【尺寸】:

【重量】:

【出处】:《湖南古代玺印》——1978年长沙杨家山4号墓出土。


例二:《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吉语印章1件,阴刻白文“大利”


【印文】:阴刻白文“大利”

【类似】:吉语印

【年代】:汉

【尺寸】:

【出处】:《湖南古代玺印》


例三:《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吉语印章1件,阳刻朱文“宜子孙”

【印文】:阳刻朱文“宜子孙”

【类似】:吉语印

【年代】:汉

【尺寸】:

【出处】:《湖南古代玺印》

例四:《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肖形印章1件,阴刻白文“双鸟(兽)”

【印文】:阴刻白文“双鸟(兽)”

【类似】:肖形印

【年代】:汉

【尺寸】:

【出处】:《湖南古代玺印》



琥珀

目前收集到琥珀材质的馒头形印章共24件,主要以广西广东省为主,广西出土记录最多,为16件;广东为4件;陕西出土1件;《湖南古代玺印》上记录1件。


例一:《湖南古代玺印》收录琥珀材质的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湖南古代玺印》收录铜制馒头形印章1件,阳刻篆书朱文“刘殖”馒头形琥珀印,印面残缺一角

【印文】:阳刻篆书朱文“刘殖”私印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

【出处】:《湖南古代玺印》


例二:2001年广州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中期

【尺寸】:底径1.342、长1.226、高1.068、孔径0.195厘米

【重量】:1.16克

【出土地】: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出土编号2000BHM21:065。

【收藏地】:广州博物馆

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一条串饰,里面包含一件琥珀馒头形印章,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考古简报和其它资料。《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描述如下:数量114,出土于棺位西侧一残漆匣内,有金珠10颗(十二面焊珠金球1、胆形8、算珠形1),紫水晶6颗(圆形2、凸镜形3、榄形1),不规则双锥形黄水晶2颗,淡绿透明不规则棱柱形绿柱石2颗,石榴石33颗(圆形31、系领形2),玉珠4颗(青绿色璧形3、白色鸟形1),琥珀珠8颗(椭圆形2、圆墩形1、凸镜形1、胜形2、狮形2),圆形绿玉髓珠1颗,红玉髓珠29颗(榄形28、算珠形1),玛瑙珠4颗(缠丝榄形3、白色圆鼓形1),红色、绿色、蓝色小玻璃15颗。

《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描述如下:出土时已散。计有橙色玛瑙小珠4,纺轮状鸡血红玛瑙小珠1,紫色玛瑙小管1,褐白丝蚀花玛瑙小管一,青白和橙色水晶大珠各2,青白和紫色玉珠各一,青白玉璧状和小鸟状小玉饰各1,纺锤状小金饰8,纺轮状小金珠1,馒头状琥珀饰1,榄形、琮形和虎形琥珀各2。


例三: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M36号西汉后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M36号西汉后期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后期

【尺寸】:直径1.4厘米

【出土地】:1958年广州登峰路横枝岗M36号西汉后期墓出土

【收藏地】:广州博物馆

1958年广州市登峰路横枝岗M36号西汉后期墓出土1件馒头形印章,此饰物在《广州汉墓》内编号M3028:33,考古简报内没有对此墓进行详细介绍,也没有墓内平面图,出土琥珀记载如下:出土琥珀两件,呈赭石色,一作狮形,长1.8,宽0.9厘米;一作圆包形,径1.4厘米,均有横穿孔。

《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描述如下:该墓出土珠饰2组,一组为玻璃串珠,共88颗,2颗已碎,有蓝、绿、黄、红色诸色;一组含多各材质,共45颗,有短六方双锥形、圆形、棱柱形白色水晶珠12颗,榄形、扁圆形紫水晶珠3颗,无色透明不规则棱柱形绿柱石珠1颗,狮形、圆墩形(即馒头形印章)琥珀珠2颗,圆形、榄形、算珠形、六方双锥形、狮形红玉髓珠23颗,榄形浅棕色白带纹玛瑙珠4颗。

从这些介绍来看,此件馒头形印章与其它珠饰组合成一串饰佩戴,这与前面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出土那条串饰一样。


例四、:广州先烈路广州市委党校M2号西汉后期墓出土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州先烈路广州市委党校M2号西汉后期墓出土串饰中的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后期

【尺寸】:

【出土地】:2010年广州先烈路广州市委党校M2号西汉后期墓出土

【收藏地】:广州博物馆

2010年广州先烈路广州市委党校M2号西汉后期墓出土1组串饰,里面包含一件琥珀馒头形印章,这与前面广州市出土的两件一样,都与珠饰组合成串饰佩戴。目前没有此墓的简报及相关资料,《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描述如下:出土编号2010GXDM2:075,此条串饰共27颗,其中包括棱柱形茶晶、黄晶珠2颗,榄形玛瑙珠1颗,圆柱形琥珀珠1颗,圆墩形(即馒头形印章)琥珀珠1颗,大方双锥形、圆形红玉髓珠14颗,玻璃珠8颗(淡蓝色透明7,红色不透明1)。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条串饰,在此不详述。


例五、1954年广州市西村后岗M12号东汉早期墓出土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54年广州市西村后岗M12号东汉早期墓出土串饰中的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东汉前期

【尺寸】:

【出土地】:1954年广州市西村后岗M12号东汉早期墓出土

【收藏地】:广州博物馆

1954年广州市西村后岗M12号东汉早期墓出土1件琥珀馒头形印章,此墓在《广州汉墓》内编号M4025,考古简报内对此墓出土的这件琥珀馒头形印章没有进行详细介绍。《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描述如下:胆形红玉髓珠1颗,算珠形红玉髓珠1颗,圆形绿玉髓珠1颗,圆墩形(即馒头形印章)琥珀珠1颗。


例六:1971年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2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71年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汉墓出土琥珀串饰中的2件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

【出土地】:1971年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汉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除了一件琥珀龟纽印章外,还有两件馒头形无字印章。考古简报《广西合浦西汉木槨墓》里并没有详细介绍这些饰物,目前不知道龟纽印章是否与其它的各种珠饰出土位置相同。所以。目前大致可以确定两件琥珀馒头形无字印章应该与其它的琥珀饰物一起作为串饰。

墓室内还随葬大量铜器、漆大器,北耳室有车马器。共计245件。其中,以铜器占显著位置。如凤凰形烛灯、提梁壶、长颈壶、人面纹三足四蒂纹盘、龙首柄魁、铜仓模型器等,造型精美,制作精致,器身多錾刻有纤细匀称精美的各种花纹。2件陶提桶内壁有朱书“九真府”字样,墓主可能是曾任九真郡(今越南境内)郡守的官吏。根据墓葬形制规格及出土文物推测,此墓墓主身份为西汉后期地方高级官吏。


例七:1975年秋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2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暂无图片


【名称】: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

【出土地】:1975年秋,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2号西汉晚期墓出土

【收藏地】: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2号西汉晚期墓M2A平面图

根据《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考古简报:堂排M2出土琥珀珠3件,一件半球形,二件腰鼓形。其中1颗半球形(M2A),直径0.7厘米;2颗腰鼓形,朱砂红色,中间有孔,1颗(M2A)长1.5、两端直径0.7、中腰径0.4厘米,1颗(M2B)长2.1、大端直径0.9,小端直径0.8、中腰径0.5厘米。



例八:1975年秋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印文“王以明印”。

【印文】:“王以明印”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

【出土地】:1975年秋,广西合浦县金鸡岭堂排M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图片文字摘自《文物资料丛刊4》

“王以明印”琥珀馒头形印章,编号M4:21,字体工整,棕红色。1975年秋,广西合浦县堂排M4号西汉中晚期墓出土,M4被盗,出土位置不详,考古简报平面图上未标注。


例九:2001年合浦县九只岭5号东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1年,合浦县九只岭5号东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黄??印”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黄??印”

【类型】:私印

【年代】:东汉

【尺寸】:高1.2、直径0.6厘米

【出土地】:2001年,广西合浦县九只岭5号东汉墓出土

【收藏地】:

2001年,广西合浦县九只岭5号东汉墓出土琥珀印章两枚,一枚“黄昌私印”,龟钮方印(上图1)。一枚“黄??印”,钮扣圆形琥珀印章,棕红色(上图2)。

根据《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简报记载:

“另有1件(M5:70)圆形琥珀,穿孔,兼作印章,印文已经模糊,仅辩出:“黄口口印”。高1.2、宽0.6厘米。”

“琥珀印章M5:83,龟形钮,方印。印文为篆书刻的“黄昌私印”。宽1.3、高1.4厘米。”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九只岭5号东汉墓平面图

根据M5平面图,编号M5:70的这枚琥珀馒头形印章在墓主左足处,且与M:71-74众多饰物一起。而编号M:83的这枚琥珀龟纽印章单独出现在右角处。


例十:1992年11月,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陈夫印”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陈夫印”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陈夫印”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阴刻篆书白文“陈夫印”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陈夫印”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厘米

【出土地】:1992年11月,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陈夫印”琥珀“馒头形”印章,合浦县汉代博物馆藏,1992年11月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25号西汉墓出土,半球形琥珀(馒头形蜜蜡)印章,棕红色,直径1厘米。


例十一:2004年10月合浦风门岭M23B(西汉晚期夫妻合葬墓女主棺内)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2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风门岭M23B(西汉晚期夫妻合葬墓女主棺内)出土2件琥珀“馒头形”印章,一件阴刻篆书白文“子君?印”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子君?印”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厘米

【出土地】:2004年10月出土于广西合浦风门岭M23B(西汉晚期夫妻合葬墓女主棺内)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风门岭M23B平面图

2004年10月,广西合浦风门岭M23B(西汉晚期夫妻合葬墓女性墓)出土两枚半圆形琥珀印章,一枚有印文“子君?印”,另外一枚应为素面无字的印胚。此墓出土多组串饰,这两件馒头形印章即出土于编号M23B:27的串饰中。此组串饰由多件琥珀、玛瑙等珠饰组成,根据《合浦风门岭汉墓》第二章二十三号墓的发掘简报摘要如下:

M23B:27,玉管2节,灰白色,分别长4.6和5.3厘米;葫芦形玛瑙1枚,浅黄色,高1.3厘米;血红或橘红榄形玛瑙18枚,其中1枚两端束起有槽,长约1.5厘米;白色缠丝玛瑙2枚,分别长0.9和2.1厘米;半圆形(即馒头形印章)琥珀2枚,一枚兼作印(另外一枚应该是素面无字的印胚),印文为“子君?印”(平面图红色标注位置)。



例十二: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琥珀印章,一件龟纽、一件馒头形,均素面无字。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琥珀印章,一件龟纽、一件馒头形,均素面无字。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

【出土地】: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特征】:这串国家二级文物


1992年12月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发掘了一座西汉晩期夫妻合葬墓。在M30号B棺内出土9件,其中立狮形饰一件,卧狮形饰一件,回头雁形饰一件,龟钮印章一件,束腰珠(耳珰)两件,馒头(半球)形印章一件,圆珠、飞碟珠各一。

由于暂时未找到相关考古简报,因此没有更多的数据和资料。待日后补充。


例十三:1978年5月,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2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

【出土地】:1978年5月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西汉晚期墓出土一组串饰,里面有2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北插江盐堆属于风门岭上,1978年5月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盐堆M1号汉墓出土一条琥珀串(项)饰,串饰共17件(上图中少一件),褐色,形状各异:有狮形饰2件、亚腰形(耳珰)2件、胜形饰2件、葫芦形珠子1件、瓜棱形珠子1件、馒头形印章2件,长方体形珠子1件、扁圆形珠饰大的3件小的1件、圆珠形小珠子1件。上图2中仅展示16件,缺一件小东西(图1两件耳珰中间的小饰物)但图片比较清晰。
除此之外,还出土有绿松石羊形饰,各种水晶珠、玛瑙珠、金珠、琉璃胜等等。
目前笔者还没查到此墓的考古简报,进一步资料有待更新。



例十四:1993年9月16日,合浦县北插江5号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图片源自《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汉代珠饰》。广西合浦县北插江5号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一件,素面无字。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汉

【尺寸】:

【出土地】:1993年9月16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5号汉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1993年9月16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5号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一件。目前笔者还没查到此墓的考古简报,进一步资料有待更新。


例十五:1995年4月7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M23号墓出土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图片源自《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汉代珠饰》。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M23号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一件,素面无字。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汉

【尺寸】:

【出土地】:1995年4月7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M23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1995年4月7日,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M23号墓出土1件。目前笔者还没查到此墓的考古简报,进一步资料有待更新。


例十六:2003年11月,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馒头形印章2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3年11月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串饰(M26:62)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3年11月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串饰(M26:67)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

【出土地】:2003年11月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2003年11月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平面图


M26号墓从2003年11月24日开始发掘,到12月20日结束,历时27天。据《合浦风门岭汉墓》第四章M26号墓简报记载的出土饰物如下:

组合串饰3组

M26:62,共82个个体,有玛瑙、水晶、玉石、琥珀、琉璃等材质。其中,玛瑙67枚,有圆榄形、多面榄形、算珠形、圆形、青蛙等形状,颜色以橘红为主,也有黑白、黄白相间的缠丝;圆饼状玉石3枚,扁壶形2枚,黄白色;水晶5枚,扁圆形或六面榄形,有白色和紫色两种;扁圆、半圆(即馒头形印章)和猪头形琥珀各1枚;豆绿色琉璃珠1颗。

M26:67,共50个个体,有玛瑙、水晶、玉石、绿松石、琥珀、琉璃等材质。其中,玛瑙31枚,有圆榄形、多面榄形、葫芦形、瓜棱形、算珠形、扁椭圆形及狮子等动物形状,以橘红为主,也有淡红、黄白等颜色,也有黑白、黄白相间的缠丝;白水晶1枚,形不规则;淡青色菱柱形琉璃5节,深蓝色圆形及算珠形琉璃各1枚,圆形琉璃珠较一般串饰的琉璃大得多,径1.1~1.4厘米;饼形、胜形玉石4枚,黄白色;圆饼形、禽鸟形绿松石3枚;胜形、半圆形(即馒头形印章)、动物形琥珀4枚。

从出土情况来看,此墓出土的两件琥珀馒头形印章分别属于两组串饰中珠饰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与其它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的广东、广西汉墓相同。


例十七:1956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部宿舍2号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3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部宿舍2号东汉墓出土串饰中有3件馒头形印章,均素面无字。

【印文】:素面无字

【类型】:私印

【年代】:东汉

【尺寸】:长0.8~1厘米

【出土地】:1956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部宿舍2号墓出土

【收藏地】:

1956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部宿舍2号东汉墓出土



例十八:1975年2月陕西咸阳马泉公社西汉晚期(“君惠”)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75年2月陕西咸阳马泉公社西汉晚期(“君惠”)墓出土琥珀扁圆形印章

【印文】:“君惠”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直径1.1、高0.5厘米

【出土地】:陕西咸阳马泉公社西汉晚期(“君惠”)墓

【收藏地】:现藏咸阳博物馆

1975年2月,在陕西省咸阳市北原的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的砖券墓,出土了两方琥珀印,一无字,虎纽,纽上有穿孔。另一圆形印章,上有阴文篆书“君惠”,纽上有穿孔。

这件并没有在网上或其它资料上看到其印章的具体形制,笔者在咸阳市博物馆里也没看见此件印章对外展示,目前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就是馒头形印章,或者其仅是印面是圆形,印纽非馒头形。在此笔者暂且先将其归为馒头形印章一例。


以下均为私人收藏:

例一: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吉语印章,阴刻篆书白文“富贵”。

【印文】:阴刻篆书白文“富贵”

【类型】:吉语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1、高0.67厘米
【重量】:0.55克

【收藏地】:私人藏品


例二: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文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4、高0.78厘米
【重量】:0.8克

【收藏地】:私人藏品


例三: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文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67、高1厘米
【重量】:1.8克

【收藏地】:私人藏品


例四: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文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67、高1厘米
【重量】:1.8克

【收藏地】:私人藏品


例五: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私人收藏:琥珀馒头形印章

【印文】:素面无文

【类型】:私印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1.67、高1厘米
【重量】:1.8克

【收藏地】:私人藏品



其它材质



例一:1956年贵县加工厂4号东汉墓出土玉质馒头形印章1件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1956年贵县加工厂4号东汉墓出土玉质馒头形印章

【材质】:玉质或玛瑙材质

【印文】:阴刻白文“人羊肖形”

【类型】:肖形印

【年代】:东汉
【尺寸】:直径1、高0.7厘米
【重量】:

【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56年贵县加工厂4号东汉墓出土,高0.7厘米,面径1厘米,淡黄色,半球形,印面圆形,雕刻人牵羊的阴文图案。

蒋鸣镝有《“人羊肖形玉印”小识》中对此印章进行了解析,认为此印章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广西。

《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汉代珠饰》也对此件人羊肖形印进行了分析:此印章的形制和印纹与中原传统的制式完全不同,而更接近中亚风格。盘角羊是中亚常见的特种,也是中亚纹饰中的常见题材,故推测此印可能来自域外。


例二:1991年广西贵港深钉岭M12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绿松石材质的馒头形印章1件

【材质】:绿松石

【印文】:素面无文

【类型】: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直径1.4、高1厘米

【重量】:

根据考古简报,串饰M12:23,由三角形玉饰、六边形水晶珠、玛瑙珠、半球形绿松石珠等构成,都有穿孔。其中三角形玉饰1件,绿色,等腰三角形,穿孔,底边长1.4、腰边长1.8、厚0.3厘米;半球形绿松石珠1枚,底平,穿孔,直径1.4、高1厘米。出土饰品无法看出其原有的存放情况。

此件馒头形印章目前暂无图片,还不能定论。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全国出土及私人收藏的各种材质馒头形印章统计表

目前,笔者将全国各地出土或图录上能收集到的41件汉代馒头形印章进行了统计,并将其录入表格进行分析(当然,其数据远不仅如此,待日后收集更新)。这种馒头形印章主要出现于长沙以南的长沙和岭南地区。且又以广西汉代合浦郡地区出土数量最多,达22件,占了总数的一大半;湖南广东其次。而从材质上分析,琥珀的数量占了总数的一大半,加上藏家手中的5件,共有29件之多。从目前已经收集到的各地出土馒头形印章来看,大部分都是与其它的域外珠饰穿连在一起组合成串饰佩戴使用的。贵港出土过一件比较典型中亚风格的玉质(未见实物具体材质不明)人羊肖形印,亦被认为是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合浦后流入贵港的。再从时间上来看,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墓出土一条串饰中间的此类印章为最早,《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将其定为西汉中期。其它的大部分都是西汉晚期或者新莽时期,亦有东汉早期的。

从上面这些数据和资料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馒头形的印章,自汉武帝征服岭南地区之后,随之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达到了顶峰。大量的域外珍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合浦港,然后自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港溯南流江过北流江、浔江、漓江、湘江而达长江水系。长沙可能在当时应该是个内陆中转站,这些域外珍宝再通过长江辗转到达中原各地区。

这种馒头形印章的数量为什么主要以素面琥珀为主?而其它金、银、铜等材质兼为有图文,且全是以中原风格的文字为主。笔者推测,这种造型的琥珀印珠在域外制作加工成素面印胚后,与其它的各种珠饰一起输入合浦。然后通过合浦向内陆输送到达当时的皇室贵族们手中后,再将其制作成了私印、吉语印、肖形印使用,并且有些还直接与其它的域外珠饰组合佩戴使用。而当时的权贵又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实力,用金银铜等其它材质对这种馒头形印章进行了仿制。所以这种馒头形的印章会与其它同时期的域外饰物一样,主要出现并先在岭南地区流通。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其流通的区域有限,使用的范围很小,其并没有像其它的珠饰那样在当时的汉帝国疆域广泛流通和盛行。比如:通过2001年广州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二期工地M2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的那组串饰来看,同时期传入中国的兽形饰和胜形饰,机缘巧合下吸收融入到中原文化中,并盛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长达600年的时间里,这两种造型的饰物不断地演变,并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外,此琥珀材质的馒头形印章却鲜为一见。我通过国内一些玩国外印珠的朋友了解到,他们也没有在国外见到同时期真正意义上与此类琥珀馒头形一样的印章。其它像玛瑙材质的半球形印章也并非常见,主要是出现在萨珊波斯帝国时期(公元224~651年),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了,远比西汉晚期要晚了200多年。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后来,我请教了北京珠迹的刘源,请教他并帮我写了一段相关资料供我学习,现在我将原话转载如下:

根据大英博物馆副馆长寇隆(Collon)教授在《7000年的印章》中所述,最早的球锥形印章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安纳土利亚高原,印纹多为几何纹饰;最早的半球形印章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古叙利亚地区赫梯帝国,见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品。而我国汉代半球形印,学术界认为是来自于丝绸之路的西来贸易,而我们认为早于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来自于阿契美尼德波斯第一帝国,波斯国王修建了贯通亚欧非三大洲主要地区的交通网络,称为“御道”,沿途设置许多驿站和旅店。由于交通发达,沿途又有驿站接济和士兵保护,全国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通了御道之后,从小亚细亚海岸到首都只需要3天时间,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大道便成了丝绸之路的西段。同时,开辟了海上航路,首次将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联为一体,打通从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线,并开通了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波斯帝国开创的发达的水陆交通和贸易,后来成为路上和水上丝绸之路的前身,大大加强了诸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联系更紧密!此外,全球各大博物馆内珍藏的波斯帝国的矮胖型锥形印和很少量的半球形印,也作为我国半球形印的前身证明,到萨珊波斯王朝开始,半球形印大量流通,学术和收藏界称之为sassanian seal(萨珊印章)。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提出,这种在中国西汉晚期出现的馒头形印章是由椎形印、塔形印演变过来的。后来,笔者又在收集的41件馒头形印章中找到了一些线索,比如,1956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初中部宿舍2号东汉墓出土琥珀馒头形印章3件(上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左边两件与中间这件在形状上有明显的区别。左边两件形制上来说是标准的半球形(即馒头形),而中间这件更隆起,比另外两件高出将近三分之一,外形更接近于新亚述帝国(公元前912~前609年)锥形印,或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的圆锥形塔印。

虎魄造办处《中国出土的汉代“馒头形”(半球形)印章一览》

凭笔者个人的认知和收集到的资料暂且介绍到这里,此印章造型的来源具体的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同时也欢迎大家给我留言或者微信进行交流。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虎珀造办处公众微信号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汉代   合浦县   印章   馒头   篆书   汉墓   广西   西汉   东汉   晚期   琥珀   中国   直径   尺寸   年代   收藏   半球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