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成语学科学(53):从山崩地裂到地震

说到地震,人们往往习惯用"山崩地裂"来形容,的确,地震那种惊天动地的气势,用"山崩地裂"来表达确实不为过。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中的"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指的就是地震。

山崩与地裂

然而,在现实世界的地质灾害中,还有二种类似于地震,但远远有别于地震的地质灾害---山崩与地裂,虽然它们从能量释放角度上来看, 相对规模要远小于我们印象中的那些排山倒海般大地震,但造成的危害却仍不容人们小觑。

山崩指的是高山山体中,大量岩石或土壤以及雪、冰等物质,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松动,以每小时300公里以上速度,从高处飞流直下的令人惊恐灾害情景。

发生山崩的主要原因,是山坡上那些岩石或土壤在遭遇了连续大雨之后,由于雨水渗入到了其中,吸收了大量的水分(比如由于暴雨或者融雪),导致岩石或土壤内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丧失稳固性后导致的下滑。

山崩大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陡坡上,陡峭山坡上崩塌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间发生急剧倾落。山坡越陡峭,土石方就越容易发生下滑,山崩也就越容易发生,山崩包括坠落、倾覆、滚动、滑动、流动以及不易察觉的潜移形式,组成山崩的物质包括整个岩体、岩石、岩屑甚至于土壤,

当然,山崩形成还有另外的原因:如地震、其它类型的地壳运动、风和霜冻造成的风化,以及由于垦荒和高强度采矿所造成土壤和植被的破坏等等。

崩塌山体为土质时,称为土崩,例如特大暴雨下的崩塌,就有可能形成威猛的泥石流。而崩塌体为岩质时,称之为岩崩,大规模岩崩,就是上面所说的山崩。崩塌虽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但山崩仅限于高山峡谷。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当大量的塌方堵塞在江河中,就会形成令人恐惧的堰塞湖。

趣谈成语学科学(53):从山崩地裂到地震

汶川地震中的山崩

地裂虽不同于山崩,同样也是地表地质灾害中的一种。由于地裂不是经常性、有规律的地质活动,往往有可能出现在任何的地方。

地裂现象是地表上由构造与非构造运动等多种原因,所产生的中、小型地表裂缝。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地构造活动产生的地裂缝,这是一种发育于地表活动的破裂构造形式。

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造成的地质破坏,同样也是很危险的,比如长期矿产开发,把地底下掏空后,没能及时回填,就很容易引发地裂。开发地下水也一样,这边地下水抽干了,就到那边去抽,抽得一大片地区都没有了地下水,又不及时回灌,拍拍屁股走人,这时也会造成大面积地陷和地裂缝。

与地震最大的区别在于,地裂是地层中变化速度极其缓慢的一种地质蠕变,甚至于慢到人们在发现地裂前,周边一切都一无所知。这就是地球的力量,地壳好像没有运动,但是实际上,它就在你的不经意中改变了地貌。

趣谈成语学科学(53):从山崩地裂到地震

地裂缝

从根本上来说,山崩地裂和地震等其它地质灾害都是一致的,地裂的原动力同样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只不过它们是以截然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地裂虽没有地震那么一番惊天动地,但带来的危害及其后果却都是相似的。

总的来说,大地震也会产生裂缝,不过一般只能在极震区内发生,通常呈现线状延伸的大裂缝只有一条。地震所造成的多数裂缝只有几厘米宽,而发生在地震的极震区,则常有更宽的裂缝。裂缝宽度不仅和烈度有关,也和地震发震时的断层类型有关。

说完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所见到的"山崩地裂"和地震相比,它们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少的差别?但这只能说对了一半,因为,地震总会伴随着山崩地裂,而山崩地裂并不完全都是由地震造成的。

地震的概念及其成因

地震作为地球表层中的震动,可根据震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的是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指的是那些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面震动。而脉动,则是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所引起,我们人类难以感觉到的地球表层经常性的微动。

至于天然的灾害性地震形成,根据地球物理学中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是由于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怎么完整,像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地球的地幔软流层上"漂浮"、运动着,有的板块甚至还会俯冲到地幔内部数百千米深处的地方。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由于地球上的各个板块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彼此间会逐渐积累起巨大能量,导致地壳中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间发生了破裂或错动,就会形成地震。

的确,当把世界上地震分布的地带和全球各个板块分布的边缘相互比较一下,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两者之间非常地吻合。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都发生在各个板块的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发地震的一个主要原因。

趣谈成语学科学(53):从山崩地裂到地震

地球上板块和地震带分布(来自网络)

地震知识种种

地震作为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能阻止地震发生,但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去减轻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的力量在地球面前的确还是十分渺小的。

对于地震来讲,有感地震指的是地震发生时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但没有造成破坏或重大破坏的地震。但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实际上指的是那些能够形成灾难的天然地震,这些达到一定规模的破坏性地震,由于发生地震时级别较大,会造成一定人员的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摧毁性破坏。

在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性,地震带就是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地震带外,地震分布较为零散。

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一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直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毋需赘言,今天的人类似乎应该从眼中的"山崩地裂",一直到地动山摇的地震迷惘中醒悟过来,人定胜天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就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敢于在积极的应对中避害趋利,这才是唯一的上上策。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山崩地裂   印度洋   海岭   欧亚   中亚   地壳   太平洋   地下水   表层   裂缝   岩石   土壤   板块   地球   发生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