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独立思考

众所周知的儒家创始人是孔子,而孔子说自己不是圣人,孔子说周公才是圣人。

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周易就是周文王周武王还有周公旦接力写完的。被孔子视为至宝。

“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独立思考

嵇康,就是“竹林七贤”里面最有名的一个,因为他很叛逆。有点东晋摇滚的呐喊的意思,他不但用逻辑论证了周公不是圣人,还特别喜欢玩行为艺术,他和“竹林七贤”里面的另一位 向秀 一块打铁,向秀给他拉风箱。


“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独立思考


介绍完主角背景,我们正式开始。

话说武王伐纣以后,纣王带着妲己自杀了,咱们周武王是圣君,总不能把人家纣王灭族了不是?就把纣王的家人都归拢到一块,还给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块封地里,但是又怕武庚还想谋反,就把自己的三弟和五弟,也就是 管叔 和 蔡叔,封到武庚的旁边,看着他。周公旦是四弟,在家给武王当军师。

解决了这些以后挺高兴,武王就死了。

武王的儿子还小,周公就理所当然的摄政了。

但是问题还有三弟 管叔 呢,也轮不到你四弟 周公旦啊。

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起兵了,还伙同他们应该防备的 武庚 一块起兵,有点监守自盗的感觉。

这次起兵被周公派九弟 康叔 镇压了,这件事被详细的记录在易经中的晋卦里:“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然后周公就一直辅佐周成王,成了后世大臣的典范。

——这是孔子承认的正史。

嵇康出场了,问题来了


“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独立思考

嵇康说:那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是周武王封的没错吧?周武王是圣君没错吧?后面周武王刚死的时候,周成王还小,谁知道你周公旦会不会杀了小成王自己当了王?所以管叔和蔡叔这叫清君侧而不是反叛。

后世也有赞成这个观点的,白居易就说过:"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站在当时的节点上,是没有办法知道周公是不是会篡权的。

更有可能的是,周公正是因为管叔和蔡叔的谋反,才觉得“人言可畏”,从而就不篡权了。

所以后世尊周公为圣人的孔子,其实也是只看到了一面。或者说,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

那么问题又来了,嵇康驳斥周公和孔子,就为了显示自己“非主流”吗?

“非主流”的嵇康的独立思考

嵇康主要是为了反对司马氏。这事还得从曹操说起。

话说曹操虽然以“奸雄”流传,但是曹操对于民生还是很注重的,不然也不会演出“割自己的头发来惩罚自己马踏庄稼”的戏码。所以曹家还是很得人心,然而篡了曹家的位置的司马家却很残暴,所以当时很多人不喜欢司马家,以这个嵇康为最甚。

由于司马家从经典中找“禅让”的理论根据,嵇康就打破经典的垄断地位,让司马家的“引经据典”变成无本之木。

所以嵇康才有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说法。

在司马氏摄政之后,发生了著名的淮南三叛:淮南地区的三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征东将军诸葛诞)先后叛乱。他们之所以起兵,是不满司马氏的摄政,试图恢复曹魏的政权,赶走司马氏。嵇康对管、蔡的辩护,就仿佛是在歌颂三位将领的反叛。

司马昭当然没有这般的思辨性,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只可惜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嵇康也没逃过去,被司马家以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处死了,据说是嵇康的好友吕安的老婆被吕安的哥哥侮辱了,吕安的哥哥反而倒打一耙,把吕安和他老婆还有嵇康都给告了,结果司马昭借机就把嵇康给斩了。

当然嵇康很有文采风流,行刑前跟人要了一把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并叹息这个曲子从此绝迹了,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所以说,独立思考,很可贵哦。有的时候,可以比命还贵。


后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脑中总能浮现电影里面那帮侠客唱“沧海一声笑”的场面。


“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独立思考

《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在曲洋和刘正风那里拿的广陵散的琴谱,后来在电影里就改编成“沧海一声笑”了,想想当年香港电影那些花里胡哨的改编,也是挺有意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王莽   易经   笑傲江湖   周易   儒家   淮南   竹林   文采风流   司马   无本之木   孔子   后世   圣人   沧海   将军   汤武   嵇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