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gmp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在2014年的国际设计竞赛中一举夺魁,中标了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的建筑设计。项目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毗邻黄浦江,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在上海地区的运营管理、研发和国际技术合作交流中心。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项目位于世博绿谷轴线的北端,与位于该轴线南端的世博中国馆南北相望。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项目区位图 © gmp Architekten

因此设计出发点为顺应绿谷轴线的延伸并融入项目自身,使城市绿轴从建筑水平横穿的同时,也垂直竖向延伸到建筑的中庭空间,将二维平面的绿化景观转换为三维空间。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项目区位及绿谷轴线分析图 © gmp Architekten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塔楼形体划分分析图© gmp Architekten

项目在充分体现中国电科勇于突破,极致创新精神的同时,也成为后世博区滨江建筑群中的闪耀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西南方向视角日景与夜景 © creatAR Images

项目愿景为打造高效智能、绿色节能、健康环保、景观宜人的办公空间,使其满足用户在研发办公、运营管理、购物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为此,本设计将两个120米通高的中庭置于建筑南北两侧,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并局部错位布局。绿轴既得以从建筑底层蔓延伸展,又得以转而垂直向上攀爬生长,最终形成大厦的视觉中心——中庭立体景观。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中庭立体景观 © creatAR Images

围绕这一视觉中心,建筑的其他部分和谐共生,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核心筒位于建筑平面的中心,并通过走廊将南北两个中庭相串联,打造高效便捷的办公交通内环境。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建筑整体生成分析图 © gmp Architekten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东南侧主入口广场 © creatAR Images

两侧的裙楼面向西侧的广场和东侧的城市绿地,形成场地呼应关系。东侧裙楼体块较小,体块东南面退让形成了入口广场及下沉庭院。在塔楼南北两侧及东南侧,设置了供企业内部员工及访客使用的办公主次出入口,而商业入口则集中设置在裙楼西南及西北两侧。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东南方向视角 © creatAR Images

由南北两侧的办公主入口,可直通高达120米(28层)通高的中庭——建筑的核心空间。外挑的圆弧波浪形挑台、两侧通透的玻璃幕墙,与外立面网格状玻璃索网幕墙,共同定义了中庭严肃又活泼的空间体验。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主入口外立面细节 © creatAR Images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一层入口大厅 © creatAR Images

中庭弧形挑台共有6种类型组合,自三层起按照一定规律循环往复,至二十七层结束。弧形的多样性加上挑台亮银色铝板的反射效果,渲染出波光粼粼的唯美氛围。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中庭弧形挑台 © creatAR Images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循环往复的弧形挑台 © creatAR Images

挑台上素白砂石展现的枯山水风格景观元素,弥漫着浓郁的东方禅韵。站在挑台边上,近处的世博园区、远处的黄浦江及对岸浦西的城市风貌一览无余。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挑台景观 © creatAR Images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在挑台上远眺 © creatAR Images

南北中庭底部为开阔恢弘的办公大堂,由此步行至核心筒分区电梯可迅速抵达目标楼层。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办公入口大堂 © creatAR Images

塔楼的7至25层为办公标准层,顶部楼层供行政办公接待使用。裙楼3至6层为共享办公区,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办公空间。总体平面布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灵活、舒适便捷的办公及配套功能空间。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一层电梯厅 © creatAR Images

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作为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外立面设计亦独具匠心。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塔楼顶部北面视角 © creatAR Images

幕墙单元强调纵向线条,并以四层一组做横向划分,突显出建筑的高耸秀颀。幕墙立柱充分考虑了朝向、自然采光及遮阳之间的关系。立柱侧面采用不对称切削,不仅优化了向外的视野范围,同时也获得了轻盈高雅的感官。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幕墙单元的纵向线条 © creatAR Images

室外照明设置结合了幕墙单元的凹槽,在茫茫夜幕下勾勒出建筑挺拔隽永的轮廓,室内照明设计对柔美灵动的中庭加以强调,使建筑的独特美感在夜色中彰显无遗。

上海后世博区滨江的标志性建筑——中电科信息科技大厦设计

夜色下的迷人中庭 © creatAR Images


设计竞赛:2015年一等奖

设计:曼哈德·冯·格康,尼古劳斯·格茨以及马克·西蒙斯

竞赛阶段项目负责人: Jan Blasko

竞赛阶段设计人员:Tim Leimbrock, Manuel Ozores-Pastor, Friedrich Prigge,Sebastian Schmidt,唐屹平, 吴霞, Thorben Oelke

实施阶段项目负责人:Jan Blasko, Sebastian Schmidt, 吴霞

实施阶段设计人员:Thorben Oelke, Matthias von Hanstein, 唐屹平,李亚冬, Natalia Borodina

中国项目管理:潘梅

施工现场管理:方敏, 缪钰玮

中方合作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迪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旭密林幕墙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WES 魏斯景观设计

机电及消防顾问:Buro Happold Engineering, ARUP

照明设计:Conceptlicht Gmbh

业主:中电科(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滨江   黄浦江   建筑   中庭   塔楼   轴线   高效   弧形   幕墙   标志性   上海   视角   景观   入口   阶段   项目   信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