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

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图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原名刘盘,字季芳,号海翁,室名艺海堂、存天阁,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刘家凤之子,武进西营刘氏第十九世,中国书画家,艺术教育家,专长国画、油画、书法、诗词。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29年油画《森林》、《夜月》于巴黎蒂拉里美术馆展出。国画《九溪十八涧》在比利时获“独立百年纪念展”奖。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1981年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聘为院士并颁授奖章。1994年8月7日因肺部感染、心肺衰竭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十上黄山】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

刘海粟作品赏析图

【十上黄山】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单就70年来十上黄山的壮举,就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而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更可令人敬佩,引作启迪。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

刘海粟先生87岁在黄山创作图

全国解放后,刘海粟于1954年第六次登临了黄山。这次黄山之行别有意义,当时巧遇山水大家李可染,而李可染此时正进行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场革命,即通过写生活动,以"师造化"来改造中国画的形式、内容与笔墨体系,李可染一生的艺术成就正是奠基于这一时期。刘海粟对这位昔日的学生,今天的同道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推崇,常常结伴写生、畅论艺事。他在1988年所作《黑虎松》一画上题记道:"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从艺术面貌来看,刘李各不相同;从气质而论,俩人也大相径庭。但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取向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观论,俩人却是相当的一致。刘海粟六上黄山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万众一心,力争上游的火热年代,他受新时代精神的感召鼓舞,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创造力积极、自觉地进行自己艺术的跃进,他一生艺术的重要转变也正发生于这一时期,可视为发展期。

刘海粟再上黄山是80年代了。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同样来自对景写生,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分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此时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人画俱老"、"瓜熟蒂落"。应为成熟期。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

刘海粟作品赏析图

1982年刘海粟九上黄山,仍创作了大量的国画油画作品,艺术上进一步提升,可谓"渐老渐熟,愈老愈熟"。而作为创造者的刘海粟却从不服老,画中常题"年方八七",表示自己还年轻,正好用功。1988年7月,刘海粟第十次登上黄山,实现了他十上黄山的夙愿,也完成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历程,攀登上了艺术的"天都峰"。刘海粟在十上黄山的近二个月的时间里,到处写生,作画不辍,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他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十上黄山,每创新意,实现了艺术与思想境界的跃进并与自然浑沦为一片化机。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已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刘海粟   国画   西海   中国   黄山   艺术大师   笔墨   艺术学院   云海   上海   油画   年代   自然   精神   艺术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