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

#秋季带娃好时光#

我们总说好的养育,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养育?

好的养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也就是成长型养育。

教育界诺贝尔奖“一丹奖”成果的实际运用《成长型养育》向我们提供了不少成长型养育的方法,值得我们父母和教育者学习和实践。作为父母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成长型思维,首先我们自己就应该有成长型思维。

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

本书作者汤维(萌妈Cecilia),就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妈妈,她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她是积极教养讲师,还是“萌妈小教室”创始人,帮助百万妈妈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与迷茫。

在书中作者汤维写了成长型养育的七种方法。成长型思维不是盲目地相信努力就有回报。成长型养育是帮助孩子突破过去的认知,促进道德感的建立和内化,更好地面对失败,同时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的一种养育选择。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大脑是可塑的

让孩子知道大脑是可塑的,是为了让孩子改变固有的认知,相信通过努力以及适时调整努力的策略是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的。

曾在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研人员利用小白鼠发现在丰富环境中成长的小白鼠大脑更重,灰质层更厚。要知道灰质层跟认知能力有关,所以在丰富环境长大的小白鼠走迷宫等任务的时候,也就表现地更好。

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有科研人员设置三种环境对小白鼠进行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受到丰富刺激的小白鼠在跑直线、跑迷宫时犯错更少。所以孩子早期的大脑发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说明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

到了19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只是0-3岁孩子的大脑会急速发生变化,成长型养育对3岁以上以及3岁以上孩子、成人也依然有效。通过音乐的学习,我们的大脑等生理机能会产生相应变化,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美术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大脑的可塑性、流体智力、智商和注意力;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用以促进学习和记忆所需的神经元成长;通过外语的学习,可以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更好地连接。

所以我们教给孩子越多的大脑可塑性的知识,孩子就越能意识到学习的好处,理解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学习的越杂越好。

方法二:给予积极且具体的鼓励

成长型养育一样反对对孩子施加惩罚,赞同给予积极且具体的鼓励。

但是大家注意,鼓励并不是奖励,当我们对孩子给予行为以外的额外奖励,反而在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1979年,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唐纳森针对学龄前儿童就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给两组孩子不同的安排,一组孩子完成绘画以后参与交流,老师对他们的画作予以评价和表扬;另一组孩子完成绘画以后不参与交流,而是获得奖金。在取消奖金后,第二组孩子画作质量不断下降,甚至有孩子拒绝画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我们大人的认可并且就他们的成果展开交流,使用奖励或奖金反而起反作用,是孩子不希望的。

如何让孩子成为独立而主动的学习者呢?答案就是不给他们奖品,而是称赞他们的工作。短期看奖励确实有用,特别是过去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物质特别匮乏,现在生活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还用这样的方法就是无效的。

鼓励是口头的、精神的、奖励是现实的、物质的。奖励甚至还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这又引出一个新问题,鼓励也不是表扬,那么家长又该如何通过言语表扬,才能鼓励而非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呢?作者告诉我们,短期看,对能力取向进行表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长期来看,对努力取向进行表扬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好的心理弹性。

鼓励的内容还必须具体,不是简单地用“太棒了”就可以了。举个例子,你可以说,“刚刚看你把积木对齐了,果然积木更稳了。”我们要让孩子留意到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并且正确、积极的策略继续做事。

具体的鼓励还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作为成长型养育的父母,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

方法三:帮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成长型养育是鼓励我们父母管教孩子,而不是惩罚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错误、承担责任。

相对于惩罚,管教是教给孩子新技能,是家长的一种主动行为。相信我们的孩子只是暂时犯错,需要通过学习社交规则和探索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就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惩罚会让孩子通过“不断试探规则的边界”来确定自己该何时停下来。

成长型的管教可以从3个方面去做,首先装满孩子的注意力瓶子,其次通过假装游戏进行角色扮演,最后,定好规则并坚持下去。

当然,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也会有所不同。0-1岁的孩子喜欢拉你的头发,你可以告诉他不能拉,并告诉他如何轻轻抚摸,一遍一遍重复引导。1-3岁的幼儿遇到挫折会沮丧甚至是愤怒,这时短暂地让他们分散注意力,就可以帮助他们表现良好。3-6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不同场所的不同表现,这时候家长就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不同的规则,并认可他们的良好行为。

相信掌握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成长型管教的方式,我们在成长型养育的路上可以更加驾轻就熟。

除了以上三个方法,书中还有方法四:掌握失败后的沟通技巧、方法五:拆解难题,建立信心、方法六:培养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方法七:探究式学习。

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地成长,我们作为父母更应该努力,做一个成长的父母。如此我们也可以实现和孩子的“终身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灰质   父母   认知   注意力   奖金   大脑   为人   思维   规则   小白鼠   年代   努力   能力   孩子   方法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