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是做加法还是减法?两千年前的老子早已给了答案


关于孔老相会最可靠的材料,是《史记》中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道: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翻译: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什么意思呢?鲍鹏山先生对此解读得很好:就是君子如果时运好,得到明君的帮助,你就出来做官,出来做一番事业。可是如果时运不济,没有明君,都是昏君,那应该怎么样?蓬累而行,那就是随波逐流,一切听之于命运,这是老子对孔子讲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对孔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说,34岁的孔子听老子讲这样的话可以说不啻于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因为34岁的孔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那一定是咄咄逼人,一定是锐意精进的,一定是进取不息的,一定是百折不挠的。那么老子看到一个年轻人如此积极向上,当然是好事了!但是问题在于,你如果一味地锐意精进,一味地百折不挠,不知道退却,不知道迂回,可能未必成功,所以老子在提醒孔子什么呢?人生不仅要懂得进,还要懂得退,不仅要直行,有时候还要迂回,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不仅要懂得坚持,还有学会放弃,不仅要坚定,有时候还有灵活。这一点恰恰是此前的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也很正常,孔子从底层一直往上奋斗,让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就是靠他那一股精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就必须由老子这样的人来给他讲生活中的另一面,讲一个分币的另一面。

所以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很有用处的,从此以后,孔子的思想里面就有了很多老子的痕迹。你读《论语》经常会读着读着就觉得,这不是老子的思想吗?比如说,孔子讲天下有道就出来干活,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这不就是老子的话吗?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就是换一种说法,意思完全一样。《论语》中,孔子还说国家有道,我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我就藏起自己的智慧,隐居起来。国家有道,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无道,怎么办?做正直的事,但是说话就要小心喽。



孔子有一些很有弹性的地方,这些东西都是老子教导的,所以老子接着就跟孔子讲好的商人很有钱,但是他把钱藏起来,好像没有钱。君子有很伟大的德行,但是他的脸色,他的表情看起来很愚拙,他不卖弄聪明。这一句话里你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关键字两个,一个“藏”,一个是“愚”。懂得藏,懂得装傻。孔子正需要这样的教诲啊,什么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不就像愚了吗?所以孔子后来他对颜回讲过一句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用了“藏”这个词。什么意思啊?用我我就干,不用我,我就藏起来,把什么都藏起来。不是把身体藏起来,是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是老子道家的智慧,孔子有没有?有!我们不能不说这个跟老子有关。这个“愚”字在老子《道德经》里面出现过三次,全是褒义词,老子是赞扬“愚”的。所以《道德经》里出现三个“愚”字,全是褒义词。在《论语》里面也有“愚”字,出现七处,九次,只有一处是褒义词,其他都是贬义词,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道家全面肯定“愚”,儒家基本上否定“愚”。但是在《论语》里面就偏偏有一处孔子是赞扬“愚”的,他讲到了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宁武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宁武子这个人很有意思,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显得特别聪明,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显得特别傻,下面孔子接着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愚不可及,愚不可及是骂人的话,实际上是不对的。《论语》里的愚不可及是指一种极高的境界,他的聪明我们能够学的会。他的愚笨我们可就学不会哦!《论语》里九次出现“愚”字,就是这个地方,“愚”是褒义词,而且是很高的境界,愚不可及。你别看他愚,你还做不到呢!这也是受到老子的影响,所以孔子从老子那儿学到了什么,除了锐意进取外,老子告诉他要迂回,要知道进退,要知道藏智,要知道怎么样?显示出自己愚拙的一面,守拙。



最后,老子又教导孔子,把你身上的骄气与意气,多欲去掉。什么叫骄气?傲慢之气。孔子不是傲慢,孔子是什么呢?是自信,是自负,30多岁,学问那么好,对天下了如指掌,他怎么可能不自信,怎么可能不自负,甚至都有可能有点自大,你说对吧!但老子就从孔子的自信,自负里面他看出了另外的一面不好的倾向,所以要孔子把心中的这种气质里面的什么东西去掉啊?骄气,骄横之气,傲慢之气去掉,还有多欲。什么叫多欲?过多过大的欲望,这个欲望实际上就是志向。

30多岁的孔子学问做得那么好,以天下为己任,他当然有很多志向了。他觉得天下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由谁来解决嘛,舍我其谁,仁以为己任,这是优点啊!但是它的另一面呢?老子就是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那一面。你要把这些去掉,还有态色,什么是态色呢?傲慢之色,自信之色,自负之色,自大之色。淫志,过多的志向,这些东西都无益于你的身心,不利于你的修养。我们从老子对孔子的教导里面可以看到什么?我们从反面来看,30多岁的孔子的气质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志向远大,理想崇高,坚定自信,应该说一个人在这个年龄,三十而立的时候一定是这样的气质,这是很好的一种气质。但是老子作为长辈,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作为一个对世道人心看穿了看透了的人,他觉得孔子在这个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危险,所以他适时地对孔子提出了警告,敲打敲打他。因此孔子到周向老子求教,真的是对孔子一生太重要了。



这就是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攀升不同的境界,老子此时就给孔子提出了这样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不仅要有志向,要有理想,要有意气,你还得要有冷静的头脑,以及对这世道人心的透彻了解。这都是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孔子,和孟子这样纯粹的儒还是不一样的,有区别的。孔子也提倡一种“损之又损”之道。“损之又损”那是老子的话,孔子也提倡。什么叫损?损失,减少。实际上是什么?这就是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损就是减。我们总是想到要把我们往里面充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



《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无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翻译:孔子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当孔子学会了人生加减法,领悟到减法的奥秘之后,回家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为他在鲁国的私学还有不少学生在等着他归来。那么在分手之际,老子又会给孔子一些什么样的临别赠言呢?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记录了孔子最后和老子告别的时候,老子对孔子的一番教导。孔子大概在周这个地方呆了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差不多了,该回国了。临走之前向老子辞别,老子给孔子送行,然后老子就说了,有钱的人给别人送财产,仁德的人就给别人送教导。我没有钱,那我就冒充一回仁德的人,我就送你几句话吧。他说了几句话,司马迁把它记下来了。这也是老子送给我们所有人的话,话是怎么讲的呢?他说:

一个人聪明深察,很聪明,明察秋毫,优点吧,我们要费多少的劲才能让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啊,明察秋毫的人啊!可是老子却说,聪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好议人嘛,你喜欢议论别人,你聪明,你明察秋毫,别人一点毛病你就看出来了嘛,看见了忍不住还要说,说了就得罪人,得罪人别人就要收拾你,你不很危险吗?所以说老子看问题是不是跟我们不一样?



人生需要有这样的教导,孔子后来成为圣人是有原因的,韩愈说,圣人无常师。他有这么多高人教导他,博辩广大危其身。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胸襟开阔,知识丰富,好啊!老子却说,不好,危其身!它会让你经常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喜欢揭开别人的隐私,所以我们看老子给予孔子的临别赠言,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这八个字讲的是谁啊?就是孔子啊,我们可以说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了三十而立,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就是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你要让你自己聪明起来,接着是什么,你要让你自己善于把这个聪明隐藏起来。30岁以前的孔子就是让自己做成了八个字,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这个时候,老子告诉他,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很不错。但是要注意背后隐藏的危险。接着老子又对孔子讲了两句话:



什么意思呢?做别人的儿子不要太坚持自己,要学会听父母的。做臣子(下属)也不要太坚持自己,要学会听国君(上级)的。你不要老显得自己最聪明,功高震主我们知道肯定不好。在家里面,每一件事都显得比父母还聪明,那父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儿子。这都是老子对孔子的教导,孔子后来也把同样的话教给他的弟子。孔子手下有一个学生子贡,子贡这个人特别聪明,但是子贡有一个毛病,就是好议论人。



《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毋以有己”等,与《老子》书中的一贯思想是一致的。老子的“道”与孔子的“道”有什么不同呢?

老子的“道”是“混成”并先于天地而生。虽然寂静无声,却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成为天地的母亲。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用自然界万物的生灭变化来作比喻,让人们从中去体会“道”的真谛。老子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个“道”所衍生出来的。正因为“道”的原因,才产生了人间的一切,也包括“仁义礼”这些人间秩序在内。老子认为,这些礼仪秩序是“道”的生活化。圣人为了教化愚昧无知的人,按照天道的规律,模仿大自然造化的运行方式,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礼仪制度,从各个方面来约束仁的行为,使其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也使人间的生活秩序更加有序合理。但是,老子告诉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形式之下,应当用心去体察隐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实质,那就是“道”的本质。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层,才能够真正超越世俗的思维逻辑,运用自如。老子没有过多讨论人间秩序的规律,只是告诉人们“道”的重要性,要去认真体察“道”的本质。这样,无形的“道”便逐渐演化成了人间的秩序,它的运行规律便是:道→德→仁→礼→义。



孔子从人出发,看到了人的重要性,以此来建立他的儒学思想体系。孔子用“仁义礼智信”这些礼节约束来教导他的弟子,从来不谈论高深莫测的天道,也不谈论鬼神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告诉弟子们,只要按照礼仪从自己的内心行事,便不会有错。孔子也很关通人的生活状况,这也体现了他民本的思想。但是,孔子也以天道的传承者而自居。孔子认为他所传承的道理是直接受命于天的,是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个人的行为是不能把他怎么样的。在适当的时候,孔子也会感叹自己所传承的礼仪是来自于“道”的。虽然他并没有具体解释过他的“道”的真正含义。孔子认为,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即使自己具体解释“道”的含义,也不会有人真正理解并去实行。与其做那些无用的工作,还不如实际一些,把当下做好。而实际上,孔子也认为他的礼仪是来自于“道”的传承,他也给出了一个传承次序:道→德→仁→艺。这里的“艺”,即包括了老子的礼与义。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老子与孔子所宣扬的“道”是有一个共同基础的,是由先民们所不断积累而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老子与孔子在经过个人的加工整合之后,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陈鼓应先生指出:“孔子向老子阐述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抒发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宏大抱负,言谈之中表现出了对政治和伦理的信心和浓厚兴趣。老子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婉转而又语重心长地对孔子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孔子所魂牵梦萦的那些古代的圣人,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他们的言论虽然还存留,但早已过时,他们曾赖以经邦治国的礼乐制度和伦理规范也都已破坏殆尽,不仅解救不了现时的社会危机,而且还对人心和人性的自然状态起着破坏的作用,因而应该大胆毁弃。”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在之后的数千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的儒道互补,在他们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会面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宁武   史记   老子   骄气   论语   愚不可及   孔子   富贵   褒义词   人生   无道   减法   加法   志向   弟子   君子   聪明   年前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