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如何为更多残疾孩子撑起晴空

都说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天使,是父母的希望。然而,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或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视力、听力等缺陷,成为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据市残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符合特殊教育条件(主要包括智障、聋哑盲、自闭等)、处于九年义务教育年龄段(6-16岁)、已经办证登记的残疾儿童共1800多人(自闭症尚无准确统计),包括智障儿童1400多人,聋哑盲儿童400多人。实际上,还有很多同样的儿童没有参加登记。

因为智力、视力、听力、言语、肢体、精神等方面的障碍,残疾孩子在日常生活、受教育、就业、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接受教育则是帮助他们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力最为关键的一环。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残疾人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就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支持特殊教育……”

那么,桂林市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疾孩子目前受教育情况如何?特殊教育办学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办好特殊教育?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智障家庭和相关部门。

残疾孩子普通学校跟班就读的尴尬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等级量表法”,智障儿童可划分成轻、中、重、极重度四类。研究表明,儿童智力与实践、环境、教育密切相关,无论是哪种程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教育,轻度患者可以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日后可参加工作。中度患者可以学会照料自己,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严重智障患儿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聋哑儿童,为其提供手语和盲文等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更方便地与人交流,且可参加工作。

“让孩子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是绝大多数残疾孩子父母最大的心愿。”11月22日上午,记者在资源县采访时,该县残联理事长谢行科说。

不过,按照我国目前形成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对许多特别是农村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及其父母来说,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远比他们期望的困难得多。

智障儿童小毛今年10岁,在临桂县某小学随班就读。在学校里,他精神萎靡,消极被动,学习困难,活动能力障碍明显。由于学习成绩差、反应慢,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常常围着取笑他。这让小毛父母感觉很伤心,有时候甚至想到干脆不让他去读书了。

小毛的老师说:“学校有时也会接受别智障孩子到学校读书,这类孩子不仅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且有些容易冲动,破坏力强,有时还打人。”她表示,智障孩子往往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最好能够到专门的特教学校就读。

在资源车田苗族乡,车田初中赵老师的女儿小芳因为小时候“发过一次烧”,引起轻度脑瘫,所幸他们及时到上海、广州等地治疗,孩子智力只受到轻微影响。但即便如此,脑瘫也让孩子双脚不能走路、语言表达受到影响,使得孩子平时在学校会被小朋友有意无意地欺负。

“前两天孩子带了点糖去学校,一下被其他同学抢走了,孩子追不了,只能坐在座位上哭。你说我们作为家长知道了怎么不心痛?”11月22日,记者在小芳就读的车田完小采访时,赵老师私下向记者痛心地说。

记者12月3日在市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采访时,不少孩子患有自闭症的家长则告诉记者,许多幼儿园和小学一听说孩子患有自闭症或智障,都不愿意接收——— 因为学校和老师需要花费比普通孩子“多得多”的精力,这让他们既痛心又无可奈何。

车田苗乡残联专委刘小娜告诉记者,由于存在智力、听力、言语、精神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的缺陷,残疾孩子在普通学校跟班随读中被同学捉弄、取笑等情况,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学校都较为普遍。加上普通学校的学生多,老师难以兼顾,以及没有专职教师和针对性的教育设备等原因,这些孩子不仅难以得到系统的康复训练,也常因遭受歧视、忽视等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加上一些家长背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压力,以及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许多残疾孩子最后只好辍学回家。而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可能更加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特殊教育   自闭症   残疾   孩子   残联   智障   小毛   晴空   义务教育   智力   采访   程度   父母   记者   儿童   学校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