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乾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晚年的乾隆,保含岁月沧桑!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在位时兢兢业业,将大清发展到了极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根本命脉。乾隆皇帝秉承康熙、雍正两朝施政,非常重视农业。他相信“民为邦本,民以食为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因此,他非常关心农业收成,关心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关心各地粮价。他深知年景丰歉、粮价涨落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封建统治能否巩固。他遵守前两代皇帝的成例,命各地大员必须定期向他报告天气情况、庄稼长势、谷物商情,隐瞒灾情是要受严重处分的。如遇到久旱不雨,他便要到天坛、社稷坛、黑龙潭去祈雨。旱情严重时,要“下诏修省”,斋居、素服,不乘辇,不设卤簿,步行去求雨,同时命刑部清理庶狱、减刑,乃至命群臣“直言得失”。在他一生的诗文里有不少是“喜雨”、“报雪”等即兴吟咏之作,反应他对农业的重视。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乾隆还注重提高耕作技术。他曾经比较我国南北方耕作技术的差异,认为北方粗放,南方精细,因此上谕中说:“北方五省之民,于耕耘之术更为疏略,一谷不登即资赈济,斯岂久安长治之道?其应如何劝戒百姓或延访南人之习农者以教导之”。有的地区遍地皆桑,但不知蚕丝之利,乾隆责成地方官员雇募别省种植棉布、饲蚕纺织之人设局教习。为保持水土,他提倡植树,在治河、海塘等工程中,他都谆谆嘱咐要多种植树木。他还经常训勉各地官员不要误农时。

乾隆还提倡开垦荒地。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发布上谕中称:“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贫民资生无策,无论边省内地,零星土地听民开垦”。其时广东有山场地七万多亩,他鼓励该地民人耕种,一概免其“升科”,并责令地方官给予印照,垦荒者可以永世为业。贵州的荒地也不少,他要求“穷民无力耕种者官给工本,分年扣还;豪强阻抑者,官给执照。”《熙朝纪政》一书载有清朝的垦田数字,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垦田六百八十三万七千九百余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垦田七百九十一万五千二百余顷,增长了百八之十五有余。

乾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乾隆南巡,老百姓感谢大清的政策好,纷纷献上自家产的粮食。

乾隆非常强调预防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他很注意水利建设,特别重视治理黄河。历史上黄河不断的决口改道。乾隆时期,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清口(今江苏淮阴西)、高家堰。清口地处黄淮交汇,为河防要地,乾隆多次到这里勘察水情,亲自部署整治河道,对治导、疏浚、护岸等项工程作出一些较好的决策。水利建设的另一项大工程是海塘的修建,这是雍正时候开始的,乾隆在位时,在江苏境内修建了自宝山至金山的“块石篓塘”,在浙江境内修建了自金山至杭县的“鱼鳞石塘”,在钱塘江南岸修建了许多石塘和土塘,这些工程有力的保护了江浙一带富饶之区,使大片良田不致受到海潮的侵袭,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有益处。

乾隆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他认为,旱灾是逐渐形成的,可以防之在先;水灾则骤至陡发,一但洪水猝至,田禾浸没,庐舍漂流,生命财产荡然无存。他要求地方官员在水旱灾发生之后,一定要亲临灾区踏察,“视百姓之饥寒为己身之疾苦,多方计议,此则封疆大吏之责无旁贷者”。

乾隆还借给灾民口粮、种子、耕牛价银,一般不计利息,约期归还;也有以后蠲免不还的。在可以安排劳力的地区,还有以工代赈等措施。

与此同时,鼓励商贩从事粮食运销。商人到歉收之省运销粮食,可以免税。乾隆还强调:“严禁米谷出洋,原以杜嗜利之徒偷运外洋,若出口、入口均系内地,自应彼此流通,岂可因噎废食?”

乾隆时期,对农业的重视,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人口,达到了三亿,这是以往任何朝代没有的。

乾隆晚年,封建统治由盛转衰,水利失修,广大农村自然灾害频,流民遍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雍正   乾隆   清口   上谕   海塘   农业   粮价   黄河   水利建设   金山   疾苦   荒地   自然灾害   粮食   重视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