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长久?

192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并列的说法,当时的提法是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稍后不久又将开封加入,于是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1930年代开始把杭州纳入古都之列并且影响很大。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后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

这其中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列为最早的四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期的东吴、以及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定都于此。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的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1949年9月在北平(今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领导集体。9月27日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采用公元纪年、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这次会议在确定国都时与会代表们从11个候选城市最终选出了北京,而在其他10个首都备选城市中就有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邻近经济发达的上海,自身的经济基础也相对雄厚。当时南京的各项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是最为完善的,所以南京在当时11个首都候选城市中呼声是很高的。然而参与政协会议的王家祥一句话就使南京被彻底排除。王稼祥指出:“凡建都金陵(南京)的王朝(包括国民党政权)都是短命的”,不过王稼祥马上又指出作为共产党人不会相信这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说辞。

定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明都是割据政权。南京只在明朝初年一度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然而明朝在南京只经历了朱元璋、朱允炆两代帝王后就迁都了。定都南京的王朝还无一例外都是短命王朝:东吴69年、东晋102年、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南唐38年、太平天国11年、南京国民政府21年。这其中南京国民政府的21年中1937年至1945年这8年实际上还是迁都于重庆的。唯一逃脱这一宿命的明朝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定都于南京的。

历史上除了东晋之外就没一个王朝在南京定都上百年的。正如王稼祥同志所言作为无神论者的共产党人当然不相信宿命论,然而定都南京的王朝之所以短命其实是有深刻的逻辑原因的。有些人喜欢把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归结为是风水的原因。风水学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学问有一定的合理之处,然而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没真正把这门学问研究透彻过,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谈风水的人不过是在宣扬封建迷信而已。我本人其实对风水学也没怎么研究过。

因此我不打算从风水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我打算从历史演进逻辑的层面解释定都南京的王朝之所以短命的原因。首先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南京的地理位置其实是有缺陷的。这并不是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在军事防御上一无是处,否则任何一个王朝也不会建都在一个明知必然守不住的城池。南京的地理位置北有长江天险、坐拥富庶江南:一方面可以把长江天险作为军事防御上的天然屏障,一方面可以利用繁华江南的财富供应政权和军队。

有长江天险保护的南京在地理上也算是一个形胜之地,可南京就是再怎么形胜也比不得洛阳、长安。北临黄河、东临洛水的洛阳东面是丘陵地区关隘林立、南北均有山体阻隔,周围还有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等八个关口,若遇危险即可西进函谷、潼关退守长安。相比之下长安的地理形势更为形胜:东有洛阳为屏障、背靠八百里秦川、南可退守巴蜀。以洛阳、长安之形胜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然而这种地理形胜是南京所不具备的。

南京的屏障只有北面的长江天险。尽管自古以来长江就被称为天堑,但北方军队从华东平原径直南下到达江边却非常容易。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地势主要以低山缓岗为主,只要一过长江就几乎意味着无险可守。南京城由于江面甚宽,所以直接横渡难度颇大,然而南京上游渡口多、战线长。漫长的战线恰恰为敌军提供了可以任意攻击的点:南京守军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平均投入在上游漫长的战线上,所以进攻一方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防守最薄弱的点。

一旦进攻方的军队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西面直逼南京城下。南京城的西面无险可守,南京城的东南方又是大海,所以在那个年代根本没任何可供回旋缓冲的战略纵深。历史上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唐都是在渡过长江后几乎未遇到什么抵抗就拿下了南京城。我在上文提到南京的优势在于背靠长江天险、坐拥江南财富,可实际上坐拥江南财富对早期的东吴、东晋不过是一种奢望。中华文明的进程存在一条从北方黄河流域不断向南方长江流域发展的历史脉络。

夏、商、周三个早期王朝的统治中心均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长江以南的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整个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极为缓慢的,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之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隋末唐初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只是基本接近于北方,如果真要比起来还是北方略占优势。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的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安史之乱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东吴、东晋定都南京时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可作为割据政权的东吴、东晋总不能定都在当时繁华的中原地区吧?

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已转移到江南地区。然而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若定都江南不利于对北方边防的巩固,所以自古以来除了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朱元璋时代的明朝短暂建都于江南,只要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因为这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将都城定在南京就意味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将完全集中在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那么北方地区的国防体系和经济水平将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凋敝的状态。

定都南京其实就适合于像东吴、东晋、南唐这种割据政权。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于南京是不利于对北方地区的掌控的。如果是被从中原被赶到江南的偏安王朝则往往容易被江南地区的风气所腐蚀。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自安史之乱以后这里又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南唐、南宋、南明这些偏安江南的王朝往往从皇帝到大臣都养成了奢华享受之风:他们对北方地区的战火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心只想着如何守着这半壁江山花天酒地。

近代定都于南京的国民党政权和这些古代王朝一样存在地理形势上的问题、官场风气的问题,不过南京国民政府所面临的形势又与古代王朝略有不同:定都于南京的古代王朝所面临的唯一外患就是来自于北方,至于东面的海洋在那个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是无法跨越的。海洋的存在导致定都南京的古代王朝在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敌人时缺乏战略纵深,但在面对海洋的东部方向上则从来无需担心会有外敌打过来。然而古代王朝不需要担心的这个问题却是南京国民政府需要担心的。

在南京国民政府所处的这个时代海洋早就不是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一而再再而三从海上入侵我国。地处长江下游、面朝大海的南京几乎没什么战略纵深可言: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拿下上海之后南京实际上已是门户洞开。如果说南京距离长江入海口就隔着上海一个大城市的话,那么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距离渤海湾不是也就只隔着天津一个大城市吗?可北京所靠近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周围环绕的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实际上构成了扼住进海通道的战略纵深。




历史上从三国吴大帝孙权定都于此开始,共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分别是东吴69年,东晋102年,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明朝初定于此,两世而终。定都南京皆为短命王朝,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地”、“物”、“人”。

一、守南不易,攻北更难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金陵城也确实是个好地方,北有长江天险,坐拥富庶江南,风水学上也能称之为龙脉之地。可是与传统帝都洛阳、长安相比却相差甚远。洛阳以东是丘陵地区关隘林立,南北均有山体阻隔,虎牢关、轩辕关皆为军事重镇,若遇危险,西进函谷、潼关可退守长安。长安东有洛阳及关口护体,南可退守巴蜀。两都相互呼应,进可攻退可守,排兵布阵、资源调配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自古被称为东西二京。可是守卫南京城的北面只有一条长江,虽然长江被称为天堑,但是北方军队从华东平原竞直南下到达江边却是非常容易。南京城的江面甚宽,不好横渡,但上游渡口多,战线长,如果被攻破,也可以从西面直逼南京城下。这六个短命王朝,都是除江浙地区之外,其他江南之地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东南是海,西方也是易受攻击之地。所以南京失守,则一战亡国。

二、丰富的物产是助长惰性的温床

这里是江南开发最早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早早的就形成了鱼米之乡。六朝的统治者们在这里,皇帝扩建都城,臣子置办产业。气候湿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作为这么一个宜居之地,日子过的舒坦,你让他们怎么产生重燃战火,返回北方的念头?作为在北方被打败南迁的一个统治者团队来说,享受着荣华富贵,聆听者靡靡之音,百官陶醉于此,风气日下。想起当初的逃亡,今天的日子可谓天伦之乐。

三、最为严重的是统治者落后的政治制度与江河日下的综合实力

这六朝中除了吴国,富有开拓性的建都之外,其他的都是烂透了的政权。西晋灭亡之后,晋人南渡定都建康,士族力量猖狂,文人雅士陶醉其中。朝廷从来就没有能力组织一次像样的北伐。统治阶级内部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将相专权,家臣弑君。士族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百姓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始终未能找到,稳定江山社稷度中兴之道。于是出现皇帝轮流做,明日到谁家的乱局。在西晋暂短的统一之后,这个自从东汉末年已经和北方割裂的南朝时代,成为历史的一个笑话。

这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即便江浙的鱼米之乡,得到了开发,但半壁江山的综合实力,仍然无法和北方相比,经济、税收处于下风,人口数量处于劣势,战马等战略物资短缺,再加上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能偏安东南百余年,已经是脱北方战乱的福。当隋文帝杨坚结束北方乱局之后,金陵一战定乾坤,天下一统,中国迎来了盛世王朝时代。

就连后来的大明帝国和民国,在南京定都也没有多少年,以至于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串联起来,总结出了一个南京定都短命王朝的概念。其实归根结底最大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思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居安思危,身体力行,天子守边,做出表率。大明王朝才国力日昌。和南京城是否有龙脉没有必然联系。




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权有不少,早期的六朝,中间的十国、明朝,以及后期的太平天国、南京国民政府等。这些政权的依次登场不仅让南京成为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让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之一。

六朝古都——南京

不过仔细研究,定都南京的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时间最长的无疑是明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的时间,但是在这276年中,定都南京只有半个世纪而已,1420年,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结束了52年的国都岁月。虽然明朝并没有亡国,但是毕竟首都离开了南京,所以在不少人眼中,依旧是定都不久。

定都南京的大一统王朝——明朝

除了明王朝之外,三国时代的东吴存在了58年,东晋存在了103年,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加在一起才169年的时间,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存在了35年,南唐存在了39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存在了11年的时间,南京国民政府只维持了22年的统治。

可以看出,定都南京的政权确实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如果明朝算是一个特例的话,那就是唯一的例外,如果钻牛角尖认为明朝后期的首都迁往了北方,那么建都南京的政权就全是理论上的短命王朝。

南京中山陵

对于这样的现象,史学界历来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从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解释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而风水学界也常常凑热闹,认为什么城市风水好,适合建立都城,王朝也就长寿,什么城市风水不好,不适合建立都城。

风水之说,笔者不甚了解,南京的风水好不好,已经早已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什么秦始皇坏了金陵的风水,什么诸葛亮骗孙权搞坏了风水,什么自古以来的屠城太多,阴气太重什么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无法描述太多。

离开虚幻的风水之说,从历史、地理等角度来看建都南京的政权存活时间不长的现象,无非就是偶然与必然两个方面。

东晋——前秦对峙南朝——陈朝

早期的六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应该说更多的是必然。

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封建社会早期,北方农业基础相对较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直到三国时代才开始大规模的开发,人口稀少,且以少数民族为主,生产力水平高。若不是“永嘉之乱”之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还不知道南方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进入真正的文明时代。因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六朝时期,北方虽然社会相对动乱,但是毕竟是经济中心,人口相对充足,南方政权最终无力统一北方,寿命较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北方多平原,草原也很多,战马饲养基地自然充足,军队的战斗力自然要强悍一点,而南方平原稀少,河流众多,缺少战马的饲养基地,在军事上存在先天的不足。虽说六朝时代南方的水军力量也很强,但是统一天下更多需要马背上的征战,而定都南京的这些政权多多少少只能凭借长江天堑偏安一时,难以有更大的作为。

北宋灭南唐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与南唐,虽然定都金陵,但是存活时间较短则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的持续战乱,南方完成了对北方的超越,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扬州成为天下农业最发达,商业最发达,整体上最富裕的地区,南方的户口也在不断增加。不过吴国也好,南唐也罢,统治者都相对昏聩无能,并且没有在实力上超过北方的中原政权,因此最后被统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靖难之役

建文帝被朱棣成功篡位,最后国都迁往北方有很多原因。

建文帝被朱棣赶下了皇位一方面是朱棣的军事才华较高,长期南征北战的他不仅自己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比较厉害,而建文帝想多懦弱的性格让他最后丢了帝位。而朱棣登基之后,迁都北方,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一方面将国都迁往自己的大本营也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至于后来的太平天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坚持的时间都不长,就纯属偶然了。两者都是拥有好牌,但是自己把牌打烂了的政权。

复原后的天王府

太平天国政权曾经一度占据着整个国家农业最为发达的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区,控制着钱粮赋税的基地。但是由于自身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不仅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小天堂,反而严重的影响了江南地区与安徽,江西等省的经济发展。当然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能给清王朝的脸上贴上半点黄金,清政府虽然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但是也丝毫证明不了晚清政权自身就有多少优越感。

南京国民政府

民国时代的南京国民政府,也一度在形式上统一了国家,也一度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和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及内部派系林立的分裂问题,最终走向了灭亡。

总的来说,定都南京的政权虽多,但是存在的时间确实都不是很长,这中间有很多必然的因素,也不乏偶然因素,不管是什么原因,历史已经过去,后人应该做的是吸取这些短命王朝之所以短命的教训,而不是仅仅单纯的用风水之说来解释王朝的兴衰。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王朝   江南地区   南京   太平天国   东吴   明朝   南唐   洛阳   国民政府   东晋   长江   短命   江南   古都   政权   长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