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世界各国迁都各有各的原因: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是出于“天子守国门”的理念加强北方边防体系的行为。俄国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是为了在一个更靠近欧洲核心地区的出海港口推行西化改革。日本明治政府从京都迁都东京是为了在新都推行摆脱封建制度束缚的新政策。1918年苏俄政府从彼得格勒迁都莫斯科是为了预防德军入侵。1960年巴西从里约热内卢迁都巴西利亚是为了加快中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巴基斯坦从卡拉奇迁都伊斯兰堡则是综合考虑国防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中国、俄国、日本、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在迁都时都经过长时间的筹备,然而缅甸政府却在2005年11月6日突然下令迁都到仰光北方400公里的彬马那市,第二年缅甸又将彬马那市的名字改为内比都市“内比都”一词在缅甸语中本身就是“京都、都城”的意思。缅甸官方对首都改名一事的解释是:“彬马那原本就是个小城镇。新首都不可能沿用此名。同时考虑到缅甸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应加以大力弘扬。把新首都命名为‘内比都’在体现缅甸文化的同时也显得更大气”。

在此之前缅甸政府就没对内展开过迁都的准备工作,也丝毫没对外界透露过任何有关迁都的消息,所以当缅甸迁都一事成为既成事实时令国际社会普遍感觉到事出突然。缅甸原来的首都仰光作为缅甸最大的城市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有相当的知名度;相比之下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中的内比都荒凉封闭。内比都究竟荒凉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没有手机电话服务,也没有国际航班服务。时至今日作为首都的内比都仍是不到一百万人口的缅甸第三大城市。

这和有761万人口、商业兴旺、文化昌盛的第一大城市仰光可没法比。表面上内比都作为缅甸第三大城市被确定为首都似乎也不足为奇,可实际上内比都这个第三大城市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是定都后凭借首都优势形成的。在2005年以前的彬马那其实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城镇而已。事实上内比都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其根本看不出有作为一国之都应当具备的蓬勃生气。2005年缅甸迁都时只有军队高层才有机会乘坐军机飞抵只有基本设施的机场,而普通人从仰光出发则必须经历8至10小时。

他们只有两条车道的“高速公路”劳顿颠簸后才能转入有八条车道的首都高速公路。尽管内比都的街道显得宽敞整齐,然而当地街上却没几辆车行驶,所以当地也几乎见不到交通信号灯。内比都的街上甚至都见不到几个小贩——完全见不到其他亚洲城市的街道那种繁华热闹的景象。缅甸为什么会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首都从富庶繁华的仰光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内比都呢?缅甸迁都内比都表面上看似是“心血来潮”,然而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在了解缅甸何以从仰光迁都内比都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年仰光是如何成为缅甸首都的。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骠族、孟族、掸族、缅族等民族先后活跃在如今缅甸的土地上,直到公元1044年缅甸才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蒲甘王朝。蒲甘王朝的都城是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的蒲甘城(在如今的曼德勒西南145公里处)。1287年蒲甘王朝被蒙古统治者忽必烈率领的元朝大军所征服,此后缅甸隶属于中国元、明两代的缅中行省、缅甸宣慰司等机构管辖。

直到公元1531年缅甸才形成了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王朝——东吁王朝。东吁王朝一开始的都城是位于仰光以北260公里的东吁城,东吁王朝后期迁都到曼德拉以南数千米外的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阿瓦城。1752年东吁王朝的首都阿瓦被孟族人占领后缅族将领雍籍牙以贡榜为基地重新统一了缅甸。雍籍牙王朝早期定都于贡榜(故又名贡榜王朝),后来雍籍牙王朝把都城从贡榜迁到了如今的曼德勒。雍籍牙尽管把都城定在了曼德勒,但仰光城的辉煌也是由他一手缔造的。

蒲甘、阿瓦、曼德勒这几座缅甸早期都城都位于缅甸北部的内陆地区。这几座早期都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烟稠密、地势险要,是缅甸开发较早的地区,交通也颇为便利,而且位于缅族聚居区的核心地带,所以十分符合建都的条件。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处的仰光在缅甸的早期历史上只是一个名为奥加拉巴的小渔村而已。11世纪时在这个小渔村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名为大光的小城镇。雍籍牙占领大光后曾登临当地的瑞大光宝塔(今仰光大宝塔)顶礼膜拜。

雍籍牙为祈求消弭兵灾永保和平就把缅语中的“yan”和“koun”结合起来将大光改名为仰光。“yan”和“koun”在缅语中分别指“敌人”和“走出去”,因此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有“结束战争”之意。地处伊洛瓦底江口的仰光发展航运事业颇为有利,所以很快就成为了缅甸第一大商港。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占领了仰光。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占领了缅甸全境。英国殖民时期仰光成为了英属缅甸的首都。英国殖民政府选择仰光作为统治中心是兼具防御和贸易考量做出的决策。

雍籍牙王朝时期仰光已成为缅甸第一大商港,到了英国殖民时期又成为了整个缅甸的行政中心。仰光在经历雍籍牙王朝和英国殖民时期的漫长发展之后已成为缅甸最大最繁荣的城市。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作为最大城市的仰光被确定为首都。在经历长期的发展之后仰光也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大城市一样因过度膨胀而产生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仰光其实更适合作为单纯的经济中心,而不是同时作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把政治中心从仰光迁走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城市病。

仰光在雍籍牙王朝时期就是更多承担经济职能的商港。在历史上仰光并不是缅甸的传统古都,而是直到英国殖民时期才被确立为缅甸的首都。仰光之于缅甸就像上海之于中国:尽管是全国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然而缺乏作为一国之都应当具备的人文历史底蕴。在一些缅甸民族主义者心中仰光作为首都本身就是英国殖民的产物,所以仰光不是最适合体现缅甸传统历史文化的城市。当然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并不是缅甸迁都最根本的原因。

毕竟仰光在缅甸独立后还当了57年的首都。除了一小部分民族主义情绪极为强烈的人之外绝大多数缅甸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不觉得定都仰光有何不妥。仰光集中了全国大多数富豪和商业公司,仰光所在的伊诺瓦底三角洲也是缅甸重要的产粮区。直到缅甸迁都14年后仰光仍位列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54名。可以说在贫穷的缅甸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仰光这样发达的城市。再则缅甸迁都并不是从仰光迁回传统意义上的古都曼德勒,而是迁都到了彬马那这样一个原来在地图上都不好找的小城镇。

由此可见缅甸官方所谓的缓解大城市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许的确是迁都的原因之一,但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最终促使缅甸政府下定迁都决心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仰光真正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实在是太过于靠南了。缅甸中北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其实跟仰光位置太靠南是有直接关系的:在2005年以前仰光同时是缅甸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所以整个缅甸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仰光一样繁荣的城市,然而地处缅甸南部的仰光离中北部内陆腹地实在太远了。

因此仰光的发展并没能带动辐射到中北部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比经济问题更令缅甸政府担心的可能还是政治问题。缅甸在经济上是贫穷的,在政治上则是分裂的:长期以来军方与民选政府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民族武装的矛盾始终是困扰缅甸政局的两大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缅甸陆续涌现出大大小小数十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掸邦民族军、掸邦联合革命军、掸邦联军、佤邦联合军、果敢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克钦新民主军、克伦民族解放军、克耶解放军、德昂民族解放军......

缅甸有多少个民族几乎就意味着有多少支民族武装。如果缅甸定都于南方的仰光对控制缅北少数民族武装是不利的。相比之下新首都位于缅甸国家版图的中心部位,因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迁都更利于缅甸政府加强对中北部国土和少数民族的控制。这其实和当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异曲同工之处: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加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而缅甸迁都是为加强对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控制。事实上定都于南方的仰光对缅甸政府并不安全。

地处三角洲平原的仰光向来物产丰饶而商业繁荣,所以经济发展水平在缅甸算得上首屈一指。然而正是仰光地处沿海开阔平原的地形导致其成为了一座在战时无险可守的城市。同时仰光还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震带上,因此在历史上频频受到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侵袭。1930年的大地震、大海啸一度导致仰光遭到毁灭性破坏,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再次导致仰光损失惨重。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缅甸从南部沿海的仰光迁都中北部内陆腹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要迁都中北部内陆腹地不代表一定要选择如今的内比都啊。正如上文所说当时还叫彬马那的这座城市是一个地图上都不大好找的荒凉小城镇,相比之下同样位于中北部内陆腹地的曼德勒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古都。缅甸迁都并没选择有着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的曼德勒,而是选择在一个地图上都不大好找的地方平地造出一个新首都。2005年缅甸军政府正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泛的制裁压力,同时缅甸内部又有民盟等政治势力与军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仰光作为民盟大本营在政治气氛上对军政府是不利的。缅甸军政府之所以把首都从仰光迁走既是为加强对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躲避民盟以及支持民盟的西方国家的威胁压力。作为缅甸传统古都的曼德勒同样也是民盟占优势的地方,那么从仰光迁都曼德勒在军政府眼中岂不就成了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因此缅甸军政府决定索性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彬马那另建新都。另建新都既能加强对中北部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又能帮助军政府摆脱民盟等政治势力的纠缠。

唯一的问题就是新首都各种基础设施似乎完全配不上一国之都的地位。缅甸政府先是给彬马那改成了内比都这个看起来更高端大气的名字以增强新首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接着通过一系列开发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了上百万人口的缅甸第三大城市。可十多年过去后新首都比起仰光和曼德勒仍有相当的差距:街上几乎见不到汽车和商贩。内比都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没手机网络信号覆盖的首都,也是全世界唯一没开通国际航班的首都。各国驻缅甸大使馆也仍留在仰光,内比都的首都功能其实更多只是对内的。




缅甸现在的首都是内比都(原名彬马那),自2005年从仰光迁过来,已经有十多年了。内比都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比不了仰光,但缅甸政府还是毅然决然地在2005年将首都迁到了更北边的内比都。

其实在缅甸联邦共和国建国之前,缅甸的贡榜王朝就在仰光这里定都了。仰光市地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高达761万,而且仰光三面环水,是内外海陆交通的总枢纽。因此,仰光是缅甸国内第一大城市,集中了全国多数富豪和商业公司。可以说,在十分贫穷的缅甸国内找不出第二个像仰光这样发达的城市。

此外,仰光所在的伊诺瓦底三角洲地势平坦,周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也是缅甸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说非要挑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仰光的地理位置是在太过于偏南方。

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突然下令迁都到仰光北方400公里的彬马那市,并在第二年将彬马那市的名字改为内比都市,意为首都所在地。

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荒凉封闭,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是缅甸第三大城市,根本比不了七百多万人口的仰光市。

缅甸新首都内比都Naypyidaw)

新首都内比都市距离原首都仰光市约400公里远,虽然十分荒凉而且人口稀少,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战略位置重要。内比都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十分安全。

人口虽然很少,但新首都内比都的面积比前首都仰光足足大了9倍,城市扩建潜力大,适合作为行政中心。而仰光虽然繁华,但城市已经十分拥挤,只适合作为经济中心。

前面我们还说了,仰光哪里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地理位置太偏南方,它位于缅甸国土的南端,对国土中部、北部的控制能力很弱

而且,时至今日缅甸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在缅北的高山和丛林地区,还有克钦独立军、克钦自卫军、北掸邦军、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这样的少数民族割据力量存在。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只能占到总人口的68%左右,其他的部分全部是少数民族,他们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关系很差,甚至举兵造反,比如佤邦联合军是佤族武装,果敢同盟军是果敢族武装,克钦独立军是克钦族武装,掸东同盟军是傣族武装。

在缅甸的三大城市中,第一是仰光市,第二是曼德勒市,第三是内比都市。仰光的位置太靠南方,辐射不了中北部,而曼德勒太靠近北方,不太安全,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内比都是不二之选。因此,缅甸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中北部国土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宁愿放弃已经建都150多年(从贡榜王朝开始)的繁华的仰光市,也要迁都到荒凉的内比都去,也是出于良苦用心。




从1855年缅甸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开始(1885年后成为殖民地),仰光便成为该国的都城和经济、文化中心。等到缅甸在1948年独立建国后,仰光依旧保持着自己重要的地位,并在15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一个拥有761万人口、商业兴旺、文化昌盛的大都市,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相当高。



然而在2005年11月4日,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政府(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外长吴貌敏向国际社会宣布:缅甸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并分三阶段完成这个目标。次年,彬马那正式改名为内比都(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那么问题来了,缅甸为何要舍弃富庶繁华的都城仰光,而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内比都,看似是“心血来潮”,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首要原因,无疑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原来,自从丹瑞军政府在1988年上台以来,因为公然推翻大选结果并软禁昂山素季,由此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强烈批评和经济制裁。2005年初,美国将缅甸定性为“暴政前哨”,并斥责其为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毒瘤”,如此充满敌意的指责,让缅甸担心自己会步阿富汗、伊拉克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正因如此,军政府出于军事防御方面的考量,认为仰光靠近大海、地势平坦,没有任何战略防卫纵深,极易成为海上和空中打击目标,已不适合再做首都。反观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控遏上、下缅甸间的交通要道,极具战略意义。并且,内比都背靠大后方,四周山峦叠嶂,拥有3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处在可攻可守的绝佳位置上,对于抵御外敌入侵,实在是“不二之选”。


缅甸迁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及毒枭组织。自从独立建国以来,包括掸族、钦族、克伦族、卡雅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治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纷纷组建军事力量,依托缅北山高林密的有利条件,长期与缅甸中央政府对抗,成为影响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难题。除此之外,盘踞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金三角”地区的毒枭组织,也是令军政府极为头疼的因素。



若想完成消灭抵抗武装及毒枭组织的目标,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坐镇中央、控制全国的大本营。然而仰光地处南部沿海地区,距离缅北地区过远,不能有效地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反观内比都,位置靠近缅甸中央位置,迁都至此后,完全能够将军事力量迅速地投送到国内各个位置,尤其是让政府视为心腹大患的缅北,对于控制和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铲除毒枭组织,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缅甸迁都的第三点考量,在于仰光乃是英国殖民当局确立的都城,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在此之前,缅甸的都城是曼德勒),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反观内比都,则是民族英雄昂山将军发动独立战争的重要基地,选择在此地建都,可以呼唤起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以便共同保护、建设国家。



除此之外,仰光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附近,虽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处在地震带上,屡遭地震和海啸的破坏(1930年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近乎摧毁整个仰光),“风水”很不好。正因如此,颇为迷信的军政府(缅甸是佛教国家),便通过占卜的方式,最终选定内比都这块“风水宝地”。虽然这个原因看似荒诞,但考虑到缅甸历代王朝都有依据占卜结果来定都、迁都的传统,军政府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除以上四点外,缅甸迁都内比都还有其他次要原因,在此不做详细展开。总之,仰光在成为缅甸的首都整整150年后被“抛弃”,由内比都取而代之。如今,内比都的建设已经持续15个年头,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再加上缅甸财政吃紧,直到今天依然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有关教育、医疗、商业、交通以及生活娱乐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很少,远未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功能,这或许就是匆忙迁都所带来的“副作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缅甸   仰光   都城   邦联   军政府   王朝   闭塞   英国   年时   内陆   少数民族   荒凉   大城市   首都   民族   政府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