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被誉为“燕山明珠”,该水库位于太行山–燕山山脉的生态屏障带,担负着向北京市供水的重要任务。自1960年9月建成以来,密云水库就一直是当地的“资源之库”,从这里出水上市的鲢鳙成了有名的招牌,肉质鲜嫩,品质卓越,名满京城。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多年来,北京密云区渔政站一直坚持着增殖放流工作,半个月时间内曾向密云水库投放70万公斤以上的鱼苗。放流的鱼种主要有鲢鱼、鳙鱼、鳊鱼等品种,每尾规格在100~200g左右,吸引上千只鸬鹚、红嘴鸥、苍鹭前来抢食。当然了,放流这些鱼苗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渔业经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改善密云水库的水质。

密云水库的“困扰”

密云水库属于典型的山谷型半封闭水库,由潮河、白河两大水系交汇形成,最大蓄水量43亿m³,相应水面188平方公里。除了具有供应生活用水、防洪减灾等基本功能外,密云水库还具有生态涵养、渔业生产等附属功能,水质情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密云水库的水质指标虽然整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I类水质标准,但总氮的指标却明显较高,位于III类和IV类水之间。要知道,氮元素形成的硝酸盐、氨盐等营养盐均可以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是导致蓝藻“水华”的祸源之一,隐藏风险不容小觑。

那么,密云水库的总氮含量为何屡屡突破“红线”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还要从密云水库周边的水文环境说起。密云水库流域涉及密云、怀柔、延庆三个区,整个区域涵盖22个乡镇,402个乡镇村,常住人口约17.8万人。流域内经济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占到了全流域总面积的1/6以上,氮肥的施用、生活废水的排放是天然河流水质变肥(总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在周边96条天然河流中,对库区水质影响最大的是潮河和白河。2008年,潮河断面总氮含量的监测值仅为4.39mg/L,但到了2019年就翻了一倍,达到了8.59mg/L;白河断面总氮含量的飙升幅度更大,由2008年的3.3mg/L飙升到2019年的9.58mg/L,增幅约为2倍。在两大河流入库水体的影响下,密云水库的“营养病”渐有抬头之势。

为什么要往水库中放入鲢鳙?

正如前文所言,潮、白两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密云水库的水质。因此,要想从源头上遏制水质变肥的趋势,就必须对入库河流进行整治。事实上,北京市在2018年7月6日就发布了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密云水库的治理力度。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该通知明确指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均在生态保护之列,潮白河也是重点治理的河流。如今,密云水库流域内96条河流中有49条已纳入了生态管理范围,对农业的水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从源头上治水,放流的鲢鱼和鳙鱼也派上了大用场。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的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2016年,密云水库平均每年捕捞的水库鱼多达150万公斤,2017~2019年间捕捞量再创新高,提升到230~25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捕捞的水库鱼中80%以上都是鲢鱼和鳙鱼。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为什么要大量投放鲢鱼和鳙鱼呢?

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密云水库的水质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当水中的氮磷含量过高时,有害藻类就容易异常增殖。以往案例表明,铜绿微囊藻、束丝藻等产毒藻类均可能引发“水华”,释放出大量的环状多肽内毒素、生物碱,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比如在2007年,太湖就因为水质过肥而爆发了高浓度的蓝藻“水华”,无锡市的生活饮水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清除蓝藻,无锡市每天派出上百艘渔船在湖面上打捞“绿膜”,南泉水厂周边的100余户渔民自愿舍弃1.5万余亩的鱼簖等渔业生产设施,教训相当惨重。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2015年,太湖蓝藻再度爆发

这时候,鲢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发现,鲢鱼的食谱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害的蓝藻,是当之无愧的“除藻能手”。如果再搭配上适量的鳙鱼,两者便可通过“下行效应”控制藻类的密度,抑制藻类的异常增殖,维持生态的稳定。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2020年9月从密云水库捕捞上的“鱼王”

研究表明,鲢鱼每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15%~25%的饵料,鳙鱼每天能吃掉相当于体重10%~15%的饵料。鲢鱼不仅食量比鳙鱼更大,而且消化速度也更快,是后者的2~3倍。因此两者的投放比例也有讲究,一般来说,鲢鱼应占60%~70%,鳙鱼占20%~30%,辅以适量的底栖杂食性鱼类效果更佳。

“净水鱼”的未来

资料显示,密云水库鲢鱼的放流量约占到70%,鳙鱼占20%,另外8%则是常见的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等鱼种,比例的把控更加合理,配置更科学,生态效益也更显著。

为了保障净水效果,库区实施了长达6个月的休渔期,可让鲢鳙尽情觅食,每年还会专门放流大量的苗种。根据2021年的放流规划,今年共有74万公斤的鲢鳙鱼苗陆续入库,确保水库有充足的储备资源。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从密云水库出水的鲢鳙,没有人工投喂饲料,纯天然无污染,其肉质到底如何呢?

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的检测。在2016年11月,质检人员从密云水库随机采集了46条鲢鳙,鲢鱼、鳙鱼各占23尾。检验结果显示,水库鲢鳙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有8种,其含量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标准水平,营养指数更高。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水库鱼相比,密云水库鲢鳙丝毫不落下风。先说说鲢鱼。经比较,密云水库鲢鱼的肌肉蛋白质含量高于湖南鸭踏湖渔场三峡水库以及湖北的桃园河水库中的鲢鱼,在国内水库鱼的质量评比中处于一流水平。

这里的鳙鱼也毫不逊色,其蛋白质含量与河南南湾水库中的鳙鱼相近,高于湖南的鸭踏湖渔场、三峡水库以及湖北的金沙河水库、桃园河水库中的鳙鱼。值得一提的是,密云水库鲢鳙的肌肉中都测出了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糖尿病、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具有很好的食品保健功效。

密云水库为何变成了“鱼库”?投放鲢鳙的“秘密”是什么?

至于未来的密云水库,鲢鳙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为水质的把控上了一道必要的“保险”。另一方面,水库鱼在为市场提供优质蛋白的同时,还宣传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对提高人们的环保素养也有帮助。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信在保水、护水的道路上,鲢鳙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密云   白河   水库   燕山   蓝藻   鲢鱼   鱼苗   藻类   北京市   高于   流域   水质   河流   含量   生态   秘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