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来源解释


《引力》一文说明

作者:陶东海

时间:2021.09

主题:暗能量、宇宙新模型、引力解释

内容:暗粒子、能量天球、物质天坑、光速可变、光速限定、宇宙微波背景、光谱位移、衍射和干涉、粒子测不准、光子与电子间赋能机制、质量来源、光子和自由电子能量上限、电子隧穿、电子能级、引力来源、光子成束、钟慢效应、水星进动、日冕高温、黑洞与虫洞

字数:1.6万字

版权: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刊发,可电子传阅。


《引力》

理论假设中的引力子,苦寻无果。引力子应该不存在,或者说,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眼里,只是视而不见。

光,随处可见,被无数人研究过,匪夷所思的双缝干涉,还是没弄明白。其实,光子就是引力子,物体互射光子吸引对方。看到这结论,不要惊讶。

暗能量,是现代宇宙学上一个假设性存在、也是一个有观测迹象的存在。有暗能量的加入,星系间退行加速,星系旋转速度与中心质量引力不匹配等星系运行的异相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答。暗能量因无法直接观测,对其属性一无所知。但其总量却能估出:暗能量占95%,能量占5%。根据光子、电子等物质粒子的属性表现,对暗能量属性,可做出合理的设定。在设定属性的暗能量参与下,大到天体运行异相,小到量子诡异行为,解释起来就非常顺畅。

对暗能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参考能量属性,做出合理的设定。

一、暗能量与能量一样,来自于宇宙奇点大爆炸,都是量子化的存在。暗能量的量子体可称为暗粒子。奇点生二能。一暗一明,或叫一阴一阳。

二、暗粒子与光子,是同一量子化机制下的量子体,包含了相同的能点数(质点数),是等大、等质的、等能的量子体,但互不相容,相遇是弹性碰撞行为。

三、不同之处,光子与光子之间可相容,可重叠,相互穿越。暗粒子与暗粒子不行,不相容,只相撞。

四、暗粒子和光子,都是由内能和动能组成的能量粒子。暗粒子不自旋,光子自旋。光子有自旋的内能,暗粒子内能是体内各能点间的线性躁动能,对外表现为刚性粒子。暗粒子对同伴对光子都是刚性的。暗粒子和光子,都是高速运动粒子。它们是内能相等、动能相等、能量相等的亲兄弟。

五、暗粒子数量庞大,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及粒子组成的天体,都潜泳在由暗粒子组成的海洋里。

空间无限,宇宙有边。空间是宇宙的舞台,宇宙是能量在空间里的扩散体。设定了暗粒子这五大属性,引力来源之惑就能解了。


①能量天球

宇宙这个天球,暗粒子密度分布不均匀。从大爆炸中心区向外,其密度分布呈递减状态。形成原因是,暴涨后,暗粒子扩散,外层密度低,互撞烈度小,扩散速度快,内层密度高,互撞烈度大,延缓了扩散速度。137亿年后的今天,暗粒子密度梯度分布还在,只是这分布梯度已拉伸得非常平直。平直到,不在超大天区已很难测到密度分布上的差异,超大尺度上才有可能测量出来。若有手段测量的话。

暗粒子扩散,会在天球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涡,带着其中的能量界粒子和粒子组成的物质一起旋转。星系形成之前,暗粒子旋涡就已存在。星系形成后,中心质量引力会加快星球旋转。星系内星球旋转动能,都含有暗粒子旋涡赋予的动能。

能量天球在不断的膨胀中,暗粒子密度分布梯度在不断的拉平中。


②物质天坑

天上有坑?是的,有。每个星球都陷在自带的天坑里。物体都有光子辐射。夜视仪在黑暗环境里能观测到物体的辐射光晕。任何物体的光晕,都是辐射状向外分布,表示光晕在物体周围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分布,原因很清楚,光子向外辐射的空域变大,密度变小。没有哪个物体辐射,有能力等量均匀充满周围天空,黑洞也没这能力。

如果物体没有光子辐射(这里不计其它辐射),其周围空间应是均匀分布了暗粒子。正因物体有光子辐射,暗粒子才被光子挤退了一些。这暗粒子与光子相互挤压的空间里,光子密度向外递减,暗粒子密度正相反,是向内递减。这个暗粒子和光子相互挤压、密度分布互为楔套、压力动态平衡的空域,称为天坑。坑,是缺物之所,这坑里缺了什么?缺了暗粒子。物体都陷在自己的天坑里。理论上,光子辐射可传无穷远,天坑也无穷大。但光子辐射至无穷远处,其密度已趋于零,在那里天坑也是若有若无。只要物体温度不是绝对零度,辐射不会停止。辐射在,天坑在。物体与天坑如影随形。大到星球、星系,小到身边的物件,都有自己的天坑。

天坑是引力的发生地。潜艇掉深,物质掉坑,将有大事发生。


③光速可变

光速是光束宏观直线位移速度。我们天区的光速299792458米/秒,随时间流逝,这数值会逐渐变大。原因是,我们天区暗粒子密度,会随时间流逝缓慢扩散变稀,暗粒子分布密度变低,光速加快。能量天球内暗粒子的稠密度,决定着光束宏观直线位移速度。

光速不是光子的速度,是光子成束后,光束前进的速度。光子怎样成束,光束前进速度又是怎样在不同暗粒子密度天区内被限速的,因现在有些内容还没有交待清楚,不适合详细讲述。文章后部会有详解。

光子的速度是这样形成的:将一静止光子放入暗能之海(因我们测不到暗粒子,所以叫真空),大于光速的暗粒子们,瞬间将光子撞成与暗粒子一样的速度。暗粒子的撞击赋予光子动能。光子只能在暗粒子海洋里跌跌撞撞来回折腾,其路径无法测定,只有击中检测设备的光子,才能被测量到,没有击中的,不知道它在何处。

我们现有理论,是以光速恒定值为前提的。原因是,光子能从静止状态瞬间极速,找不到原因,只能认定光速就是它的本性。而地面上测到的光速都一样的。所以光速为恒定值,成了现代物理学上一个公理。我们测定的光速,只适用在我们的天区。暗粒子分布密度不同的其它天区,不是这个值。光速恒定不变,不适用全宇宙。

光子,光束,光子速度,光束速度,光速指光束速度,不是光子速度。文字上有些绕,认真看完全文,就能明白它们间的不同。

空间无限,宇宙有边。暗粒子向天边扩散不会停下。有了奇点爆炸的开始,就没有能量天球全域内,暗粒子均匀分布的可能性,其密度呈梯度分布会一直存在。光速不变论,挑战着人们的全域思维。

能量天球内与我们同半径的天区,暗粒子密度也应该一样,其光速与我们应该同值,但不排除暗粒子旋涡所引起的偏差。局域天区内光线是直的,在能量天球全域内,光线沿着暗粒子密度分布递减方向走弧线,且随密度降低,光速增加。经137亿年的扩散,暗粒子密度分布梯度接近平直。已观测不到宇宙早期的宇宙风,物质光晕现在不会被吹成彗尾形状。

光子在暗粒子海洋里,与暗粒子碰撞,交换动能。光子的动能、动量都守恒。然而,我们只能观测到它在能量界里的表现,其动能、动量都不守恒。在我们没有发现暗能量前,谁也不知道光子动能、动量来自哪里。光子应该有静止质量,它是量子体内各质点质量之和,是一个基础性的、天定的常数,只是我们没有手段没有能力测到它,因为光子在暗粒子海洋里的惯性,在能量界里不表现出来。


④光子能量

光子本身就是能量的量子体,光子总能量由光子内能和动能组成。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光子的能量,我们在脑海里,将光子放大、放大、再放大,放到乒乓球这么大。光子球应该没有外壳也没有内部结构的。这球是由什么组成?应该是能点组成的能量球。光子因自旋,有旋转内能。光子速度很高,表现为动能。实验测到的光子能量,是其内能与动能之和。

光子每次与暗粒子的撞击,除进行动能交换外,光子内能略有损失。为什么有内能损失?设想一下,将两个等质量的球对撞,一个为旋转球,一个不旋转,旋转球会表现出更好的弹性,将不旋转的球弹得远一些。旋转球的旋转能损失,传导给了不旋转球。同样道理,自旋光子与不转的暗粒子碰撞,光子每次都有内能损失。损失量虽微乎其微,但碰撞次数多了,累计效应就能测量到。暗粒子每次与光子碰撞获得的微小动能增量,瞬间在暗粒子海洋里伙伴间的碰撞中,分享掉。


⑤光子运动

宇宙微波背景。从大爆炸最初的上千亿摄氏度高温,到宇宙膨胀38万年后,温度降到3000摄氏度。电子与质子可相互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光子不再有能量轰开它们。电子被质子捕获,能量天球开始透明,光子外逃。高能光子一路狂奔,内能一路损失,到今天,高能光子变成了宇宙微波背景。宇宙诞生后的38万年里能击碎原子的高能光子,现已衰成了宇宙微波背景。光子内能的损失累积结果,被人类测量到。

光谱红移。光谱红移有三种情况:多普勒红移、宇宙膨胀红移、引力红移。严格说,红移只有一种,都是光子沿途碰撞暗粒子内能损失。

多普勒红移和宇宙膨胀红移,这两种光子内能损失现象,早已被人们观测到,书上解释是空间膨胀,致使光波波长拉长,并用移动声源的多普勒效应来类比。这类比不确切,两者原理不同。移动光源对后发光子的速度,没有叠加效果,后光子追不上前光子。多普勒效应是因声能发生器移动,使后声能追上前声能。追上后,两声能叠加,使振动介质改变振动频率,或者是,后声能与前声能拉大距离后,介质因后续振动能供给延迟,而降低振动力度、频度的变调。

光子不会发生多普勒红移,后光子追不上前光子,即使追上也不共振,只能重叠。光子被检测到有能量损失,不同于多普勒效应。空间膨胀而能拉大一个几乎测不到大小的点粒子的身体,这种想法无比神奇,而且还一直在拉大中。光谱红移,发生在对遥远星系的光子频谱的观测上。邻近星体的光谱只有微不足道的,或者测不到红移现象。测不到,是设备精度不够。地球自发光子也有红移现象,只要我们有能力站在足够远的位子上来测量。光谱的三种红移,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与暗粒子碰撞,光子内能损失的累积效应。

引力红移。是光子从超大质量天体的天坑底部,爬天坑过程中,因暗粒子密度越来越大,撞击频度越来越高,多次撞击有内能损失的累计效果明显。小质量天体的辐射,其引力红移现象很难测到,因其天坑小,光子爬天坑内能损失量小,内能损失累计效果不明显。

观测足够远的光源,都会发生红移现象,不管这光源是移动的、静止的。即使有光速靠近测量点的光源,其光谱也红移,只是其光谱红移量在缩小,直到光谱线归位不红移。光谱线红移量大小,只代表光源距观测点的远近程度,不代表退行速度或接近速度。退行速度大的光源其光谱线位移速度大于,退行速度慢的光源光谱线的位移速度。

光谱蓝移。观测到光谱有蓝移现象,说明这光源处在暗粒子密度分布较高区域,密度大于观测点。那里的光,向观测点传播时,光速由慢变快,到达观测点时正好被加速到观测点区域的光速。光束从暗粒子高密度区域飞向低密度区域,沿途碰撞暗粒子,有内能损失,光谱怎么又蓝移呢?

是这样,暗粒子高密度天区星体的电子跃迁所辐射光子的内能,高于低密度天区电子跃迁所辐射光子的内能。暗粒子高密度天区所辐射的高能量光子,沿途碰撞的内能损失,到被低密度天区被检测时,仍比低密度天区的电子跃迁所辐射光子内能高,表现为光谱线的蓝移现象。暗粒子高密度区的辐射光子为什么是能量较高的光子,等到讲电子行为时会讲清楚。

在暗粒子分布密度等于或低于我们天区的星体,不管是不是向我们移动,移动速度有多快,其光谱蓝移现象不会发生,除非在途中与高能电子相遇,受到高能电子赋能。人类哪一天有能力,飞到光谱蓝移的光源所处天区,测量那里的光速,其数值定会小于我们天区的光速。

小孔衍射。对着板上小孔发射光子,在小孔后面的接收板上出现一圈一圈的光环。衍射,是波的特性,用这实验证明光是波。但光子以粒子属性,也能走出这样的圈圈来。

实验用板在没开孔之前的天坑,是什么形状?天坑?对,上文已讲过的天坑。开孔之后是什么形状?我们要在脑海里将其勾画出来。这小孔处的天坑形状,对粒子的衍射现象发生,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现有科技对暗粒子不可测量,无法与其打交道。但物体的辐射光晕形状可见。板开孔后,小孔处的前后光晕,会形成一锥形凹陷。因小孔处的板材被挖去,此处没辐射。与辐射互补的暗粒子,就补上了。补上的暗粒子形状,像带有重影的一支削好的铅笔,前后各一支,伸在小孔处。重影是暗粒子梯度分布的形象说法。

单光子实验很难做,光子一般是成束的射向小孔对面带有重影的锥形天坑,将对面锥尖处的暗粒子撞飞,形成一个光通道,打在后面接收板,形成一光斑。锥尖处天坑被光子撞成了火山口形状,在火山口四周形成一环形山。理想情况下,光子都从环形山口内射进去,但没有不发散的实验用光。有部分光子会射在环形山口的外侧,外侧是个有坡度的并带有暗粒子密度梯度分布的天坑。光子会被暗粒子这种分布形状,推向外侧方向,走出一小段弧线,才能进入锥体内。原因是锥体外侧暗粒子密度低,光子前进路上暗粒子对它的撞击密度不均匀,推着它偏向外侧的低密度区。在这一小段弧线末尾处,暗粒子密度低到不能推开光子,光子进入锥体。多光子沿重影锥面都走成一小段弧线才进入锥体天坑行为,在重影锥面上会形成一个圆环形的光子通道。圆环光通道至火山口环形山处的光子,都从这圆环光通道进入锥体天坑,在后面接收板上打出一个圆环。这是第一条衍射光环。

要使光子能走这一小段弧线,暗粒子分布形态很重要。只有具备暗粒子密度的锥体形状分布,且这锥体本身不是个光滑的锥面,而是像带有像重影似的暗粒子密度梯度分布,外疏内密,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创造光子在这锥面重影里,走一小段弧线的条件。

再偏一点的光子,从第一圆环光通道外侧射向锥体重影面。同样要走出一小段弧线,才能进入锥体天坑,这样就开通了第二个锥面上的圆环光通道,在后接收板上打出第二个光环。同理,会形成第三、第四等多个光环。射偏中心区域的光子不会很多,接收板上的外圈光环亮度会逐渐变暗。

同样设备下,分红光和蓝光来做,红光衍射光环宽度,要大于蓝光衍射的光环宽度。原因是,红光光子的自旋内能小于蓝光光子的自旋内能,对暗粒子的撞击力度没有蓝光光子大。蓝光光子自旋内能大,撞击火山口外侧暗粒子力度大一点,在锥体重影里上所走的一小段弧线,比起红光光子的要短一点,后面接收板上的光环距离小一点。光子能量越高,衍射光环的间距越小。

双缝干涉。开有双缝的板,其天坑是什么形状?应该是双缝前后会各有两把带重影的菜刀形暗粒子分布天坑。四刀口都对着面板的缝隙处,前后两把,两两相对。这是开有双缝板的双缝处的天坑形状。

光子穿过缝隙,射向对面带重影的菜刀口天坑。正面击中菜刀口上的光子,会撞飞刀口处暗粒子形成光通道,在后面接收板上出现居中条形光斑。射偏的光子,会在刀口两侧的斜坡重影里形成对称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等多条光通道后,进入菜刀体天坑,接收板上形成多条明暗相间的条形光斑。原理与衍射一样,射进暗粒子密度梯度分布的斜面形天坑的光子,会走出一小段弧线。

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双缝干涉有了观察者介入后,干涉现象消失的诡异现象发生。其实一点都不诡异。

观察者介入后,观察者的辐射,必然会干扰缝口处暗粒子分布的菜刀口形状的天坑形成。用设备观察光子从哪条缝穿过,单缝或双缝观察,都必须在缝口处放置观察设备,使缝口处质量不对称,质量不对称,辐射不对称,形成的缝口处天坑不对称。缝口处原本对称的刀口状天坑遭破坏,干涉现象消失。即使双缝两侧设备对称摆放,质量是对称增加,但双缝中间体质量没改变,使中间与缝隙两侧质量不对称,仍会影响缝口处天坑形状。缝口处不规整的天坑,不能引导光子飞行出规整的干涉图案。

换成电子,同样会发生衍射、干涉现象。电子动能与光子动能相当,对天坑处暗粒子撞击力度相当。天坑会使电子与光子一样,飞出一小段弧线,形成衍射、干涉图案。改成原子、小分子也行,只要其动能适当。

粒子不用变身为波,也能走出波的形态。这里不需要波函数坍缩。


⑥质量来源

电子与光子是能点数相同的量子体。思想上做个实验,将内能相等且都是静止的电子、光子,放入没有暗粒子空间里,没有暗粒子给它们撞击赋能,动能都是零。换环境,静止的电子和静止的光子,放进同密度的暗粒子空间内,会出现可观测到的动能不守恒现象。光子速度快,电子速度慢,两者之间出现动能不一致,能量不守恒的怪异行为。两者在同密度暗粒子的空间里,也应该是等能体。理论上,暗粒子碰撞中两者交换来的动能一致,移动速度也一样。

经测定,光子几乎无体积,电子有半径,体积比光子大了许多。电子因体积大,暗粒子对它的撞击频率大增,相当于暗粒子密度变稠了,在变稠的暗粒子海洋里,电子出现移动惯性,光子却没有。移动惯性,就是质量。

同样环境里,光子没惯性,电子有惯性。设没惯性的光子质量为零,那有惯性的电子质量一定大于零。与光子相比,电子的胖身体使自己的动能减小,换来了自身的质量增加。电子有了质量,同理质子、中子等实物粒子都有质量。

宇宙里最小的质量,应该是光子和暗粒子体内的能点的质量。能点质量赋予了光子和暗粒子质量,暗粒子质量赋予了电子等实物粒子质量。能点的质量怎样形成,有待科学发现。要弄清能点质量来源,需要解开奇点大爆炸的奥秘才行。

物体的质量,与物体所处天区的暗粒子密度、暗粒子动能、暗粒子质量、物体所占居其空间大小,这四个量成正比。四者缺一不可,核心是暗粒子有质量。可以这么认为,在暗粒子密度空间内,所排空暗粒子数量,就是物体的质量。能量界有质量的粒子,在不同的暗粒子密度里,质量不一样,从低密度区移到高密度区,质量增加,反之减少。


⑦电子行为

行为测不准。一群小孩在操场上顶气球玩,如果这群小孩是隐身不可见,只见气球在空中飘忽不定,飞来飞去。为解释气球行为,研究者们会在设定一些奇特条件的前提下,进行非常深奥的逻辑推理,得到极其难理解的逻辑自恰结论。普通人没有这理解能力时,最简单的方法是请神仙鬼怪出场。

自由电子在暗能之海里,被暗粒子随机撞击,赋予动能,以亚光速乱飞。因暗粒子的撞击是随机的,撞击频率又极高,撞击的角度、部位又不确定,致使电子的位子和路径,确定性测量成了不可能。宏观上,电子呈弥散状态。如果我们有能力测到单光子,其行为只会比电子更乱。电子动量是暗粒子赋予,当然也可由能量界来赋予。暗粒子将电子一下撞飞,一下撞偏、一下撞停,这种无法预测的撞击行为,电子位置在哪里,下一步飞哪里,动量是多少,谁也没办法测得准。电子的位子、动量测不准,无关测量精度。别说撞击行为不可见,在可见状态,也测不准。单光子行为更神秘,它的路径不可见。

因电子有自旋,电子与暗粒子碰撞中,与光子一样,也有内能损失。

电子与电子相遇。电子与电子相遇,通常情况下是互不接触,理论上叫不相容。不像光子可相容,可相互穿越。电子的这种刚性体表现,原因是与其体量大有关。电子相遇时,中间有大量的具有动能的暗粒子在乱撞,使电子没有机会接触对方。要想等到出现中间暗粒子同时全部消失这一状态,其发生率为零。中间的暗粒子让它们没有条件接触到对方,除非能量界给其强行加速冲开中间的暗粒子。正负电子有电磁力加持,强行排空中间暗粒子,才得以相遇相湮。

电子与光子相遇。电子与光子会直接接触。光子与暗粒子一般大,在靠近胖电子时,被暗粒子推开的可能性极低。光子会高速钻进电子肚子里,与电子结合成复合体。但复合体不符合能量的量子化限定,复合体会分离成新电子和新光子。光子钻进电子体内,不是弹性碰撞,光子有极其微量的动能传给电子,对电子的位移产生影响,表现出光子对电子的光压现象。光子不管从哪个方向钻进电子肚子里,对电子的动能影响不大。

复合体分离,分成两个动能和内能相等的量子体。新电子与新光子动能相等,内能相等。复合前,光子动能大于电子,复合后,光子动能与电子一致。前后一对比,光子动能损失了。这一点很重要,光子与电子相遇复合后,光子有动能损失!

忽略光压情况,我们来分析电子与光子相遇,能量交换情况。

第一种情况,光子给电子赋能。当光子内能高出电子内能,高出部分,大于它们之间的动能差。结合成复合体后,光子超出电子的动能部分,转化成复合体内能,此时电子内能仍低于光子内能,光子必须贡献出部分内能给电子,才能达到复合体的内能平衡。分离成新光子后,新光子损失了动能和内能。损失的动能由暗粒子补回,内能损失,这里没有补回机制。其损失量可在光子前后测量的能量差中表现出来,光子是降能表现。电子前后动能没变化,内能增加了。光子给电子赋能。

第二种情况,光子给电子赋能,先失能后补回,表现为弹性离开。当光子内能高出电子内能,高出部分,正好等于它们之间的动能差。结合成复合体后,光子动能差在复合体内转化成电子内能,复合体内能平衡,光子不需要再提供内能给电子,光子内能保持不变。分离成新光子后,新光子损失的动能被暗粒子补回。这时,我们观测结果为,光子前后能量没发生变化,像与电子发生了弹性碰撞。电子前后动能没变化,内能增加了。光子给电子赋能。

第三种情况,光子给自己赋能,电子能量不变。当光子内能低于电子内能,低于部分,正好等于它们之间的动能差。结合成复合体后,光子动能差在复合体内转化成自己的内能,复合体内能平衡,电子不需要提供内能给光子,电子内能保持不变。分离成新光子后,新光子内能增加,损失的动能被暗粒子补回,新光子总能量增加。电子前后能量不变。

第四种情况,电子给光子赋能。电子在拥有高内能和高动能状态下与光子相遇。这时,光子与电子速度接近,动能接近。光子能提供复合体的动能差值小。在复合体内,光子提供的动能差值不足以弥补自身的内能不足,须电子提供内能,复合体内能才能平衡。分离成新光子后,新光子获增内能,动能损失由暗粒子补回。比较复合前后,光子总能量增加了,电子损失了内能。电子给光子赋能。

光子与电子相遇,不管光子是给电子赋能,还是电子给光子赋能,其过程都有一共同点:光子总是要贡献出超出电子的那部分动能,交给复合体。光子一直做着一件非常奇特之事:从暗粒子海洋里抽能后与电子复合共享。光子父亲每次来看望电子儿子,总要在路上顺点动能私货,送与儿子共享的习性,让我们看见了引力的影子。电子和光子的动能差,可转化成电子和光子内能,这一能量转换机制巧合天成。

电子和光子的能量上限。为了说清它们的能量上限,只能将所处环境纯净化。内能一样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同处一暗粒子密度空间里,没有其它能量粒子来干扰。它们相遇复合分离,光子与电子的动能差,转化为内能,被光子和电子平分。复合分离可无限次循环,光子和电子的内能似乎可无限量增加。光子和电子都成了高能粒子时,与暗粒子碰撞频率有所增加,关键的是每次与暗粒子碰撞的力度,随内能增高而加大,这时的光子电子与暗粒子每次碰撞内能损失量也在增加。当碰撞暗粒子的光子和电子的内能损失速度,等于光子与暗粒子碰撞动能获增速度时,暗粒子海洋与光子电子的能量交换达动态平衡。这时的光子与自由电子达能量上限。控制自由电子人为赋能加速,那是另一个概念。

电子在原子内的位势垒。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电磁力使电子束缚在原子内。它们交换的虚光子是什么,好像大家都没弄清楚,不管它们在交换什么粒子,作用效果是使它们相互吸引,成为原子。理论上,电子会因这吸引力,落入原子核内,实际上没有这样,原子很稳定,电子与原子核之间有位势垒。

上文已说过,电子与电子已不能相互接触。同理,电子与原子核因暗粒子的阻拦,不能接触。中间的暗粒子就是它们间的位势垒。可能在电磁力的吸引下,这层暗粒子已不怎么厚实,有一定的几率,让电子进入原子核,发生电子隧穿现象,引起原子核内部平衡被打破的核变事件。

电子在原子内的能级。在位势垒外侧一定范围狂舞的核外电子,是能级最低态。这层电子若没有光子来复合赋能的话,会在与暗粒子狂乱碰撞中,内能逐渐降低。但与光子复合的概率不允许电子内能无限制地下降一去,最低能级上的电子,内能有最低下限。最低能级上的电子,与内能相等的光子复合离开,电子获得内能增加,光子也获得内能增加。这一次的复合离开,就是电子的一次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就是离开的那光子。假若这光子与这电子再相遇,复合离开,这是电子的第二次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是那离开的光子。这样多次相遇相离,形成多级电子能级。电子能级大到一定程度,会突破电磁引力,成自由电子。自由电子会因较长时间与暗粒子碰撞,其内能损失后不足以支撑其自由时,可能会被电磁力拉回原子内。重回原子的电子可能还是有较高内能,与光子相遇,会赋能给内能一般的光子,电子跃迁至低能级。若与高能级电子相遇的光子,其内能很低,电子失去的内能更多,跃迁至更低能级。

这里只说了光子与电子的动能差给电子赋能,高内能光子一样可给电子赋能。电子的能级分级现象,出现原因是光子与电子有动能差,和电子与暗粒子碰撞内能损失速度远大于光子内能损失速度,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在原子内电磁吸引力环境中的综合结果。

光谱蓝移现象详解。宇宙演化,就是能量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散。电子在暗粒子高密度区移动速度,比在低密度区更慢,光子速度不受影响,电子与光子的动能差更大了。光子提供复合的动能差更大,光子和电子共享的内能增加值更大。经多次复合,光子和电子都成了高内能粒子。

暗粒子高密度天区电子辐射出高内能光子,出天坑有内能损失,在途中有内能损失,损后内能余值,仍高于暗粒子低密度天区的电子辐射光子的内能,测量其光谱表现为蓝移。只有暗粒子高密度天区电子所辐射光子传到低密度天区,才能有光谱蓝移现象,其它情况不可能出现光谱蓝移。


⑧引力来源

引力是物体互陷对方天坑时,物体相向空域内暗粒子动能骤降形成的空域内外压力差。物体相向空域的暗粒子,其动能为什么要骤降?因为相遇的物体相互辐射光子,让光子去抽取了它的动能。引力产生的三要素:暗粒子海洋、质量体互陷对方天坑、舞台空间。三要素缺一不可。

举例来分析A、B两星球之间的引力形成。

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设定A星球孤悬在太空,没有与其它星体形成星系。B星球从远处匀速正面靠近A星球。理论上,A球B球天坑都是无穷大,但很远处的光辐射密度极低,天坑形状不明显,对引力贡献也微乎其微。两球靠近到一定程度,有加速靠近迹象时,我们才认为A、B球相互进入对方天坑。

A、B球离得较远时,两球体的天坑外的暗粒子分布,可视为均匀状态,对星球的压力全方位均匀。待两球相互进入对方天坑,A、B两球的天坑在靠近、接触、重叠。重叠空域越来越大,夹在两球之间的空域越来越小,空域内的暗粒子分布密度越来越低,光子密度越来越大。

A球电子辐射的光子,在抽取路上暗粒子的动能后,射向B球。与B球电子结合成复合体,提供动能差与B球电子共享。复合体分离后,光子再次抽取空域内暗粒子动能,离开。离开的新光子可能跑偏,飞向两球外侧空域,不再参加与电子复合。方向没跑偏的光子,回射A球,携带着从空域内暗粒子抽取的动能,与A球电子复合,传能给A球电子后,再次离开。B球发出的光子射向A球,也在做同样的事。随着两球靠近,天坑内光子密度越来越大,参与从空域内暗粒子抽能的光子越来越多。

两球相向面的电子获增能量成高能电子,高能电子与球内部低能光子相遇,赋内能给低内能光子,低内能光子获内能后,与球内部电子再能量交换,使两球外表面电子所获内能迅速向球内部传导,两球相向面大面积升温。球表层电子能量传导到球内部电子,表层电子内能有所下降,更能接受空域内光子抽来的暗粒子能量。空域内光子超光速大规模集团化的抽能行动,同时,随空域缩小,天坑底部光子密度增大。抽能工在增加,供失能者在减少。这两方面原因,空域内暗粒子急速失去动能,失去活力,又密度骤降,使域内压强呈几何级下降。但两球背后暗粒子对球体的压强没变,致使球体前后出现压强差。这压强差,就成了推动两球加速靠近的引力。

A、B两球正面靠近时,侧面的暗粒子压强对称,A、B球线路不会偏弯。若A、B球是斜着对撞,A、B球侧面的暗粒子压强不对称,两球大气被快速移动的两球挤压,形成抵抗压强,两球被加热释放的实物粒子的反冲压强,及两球间光压协助,两球可能不相撞,走弧线,从身边分离。或A、B球一大一小质量悬殊,小球可能会被大球捕获,成为其卫星。在这里,物质没有告诉空间怎么弯曲,而是,物质因辐射自带天坑,在天坑里,互扔光子,抽能降压,冲向了对方。是天坑告诉了物质怎样行走。这是星球之间的引力。

光束受引力影响,在星球的天坑内走测地线,这行为不是光束与星球互扔光子。而是天坑内暗粒子密度梯度分布,迫使射进天坑内的光线在前进路上因受力不均,被暗粒子推着走弯路。或者很巧地走在星球的法线上,直击星球。

真空中,靠得很近的两块金属板有吸引力,靠得越近吸引力越大,这很像是两块金属板掉进了对方天坑,产生的引力。

深水炸弹爆了,冲击波会将域内其它水雷冲得晃来荡去。某处星球爆了,暗能之海的暗粒子会承担起介质的责任,将这巨大的冲击动能,按推涌的方式,传导到很远的地方。只要爆炸点能量足够大,暗粒子波动能传导到地球时,会引起地球的抖动。

两个大质量星球互转或撞爆,是引力拉近的结果,它们在暗能之海里高速互旋,对暗粒子撞击形成向外动能辐射。这对外传开去的不是引力本身,而是动能。这种能量传导方式,与声波在空气内传导类似。只是两者传导介质性能不同,带来的能量传播速度不同。当爆炸后的光束传到地球时,可以说地球掉进了爆炸点的天坑,因辐射密度极低,地球处在这天坑边缘处的引力极弱,不会引起地球的定向位移。


⑨坑内乾坤

天坑是个神奇之地。星球辐射光子,在星球表面与暗粒子杂乱的碰撞,使星球表层的暗粒子与光子,形成不了互为楔形的标准形天坑。天坑最底层光子呈漫射状态。出了漫射层,光子向外爬升到标准形状天坑里,撞击暗粒子频率越来越大,内能损失速度加快。光子从超大质量天体的天坑内爬出,内能损失累计可被测量,这部分内能和动能损失使光谱线位移,我们称其为引力红移。

光子成束。光子出了天坑底层的漫射区向上,空域增大,暗粒子越来越稠密,天坑标准形状逐渐成形。从漫射区出来的光子垂直法线飞向太空的比例极小,绝大部分在暗粒子梯度分布上走弧线,光子因走弧线,在天坑上层区走出了许多个“蒙古包”,光子沿“蒙古包”内壁汇聚到包顶处。因光子的可重叠性,许多光子被暗粒子挤成一小团,光子源源不断从底层汇聚进来,小团内光子越来越多,光子重叠小团还是小团。成千上万的光子重叠起来的光子团,对单独乱撞的暗粒子来说,光子团变成了有份量的铅球,因光子是带质量加入小团的。铅球从“蒙古包”顶飞向太空,跟在后面的其它铅球,与其一起组成一根铅棒,向深空所向披靡地飞去。天体辐射不停,铅棒越来越长,光子组成光束。光束都是从法线方向射出天坑。

光束速度。光束的横截面上每个点都重叠着大量的光子。暗粒子撞光子,一对一时是等量级互撞。现在光子重叠了,重叠的光子其质量也重叠在一起,动能重叠在一起,多合一。相对暗粒子,多合一的光子其动能暴增。沿途暗粒子乱撞这根超级长的铅棒,根本就撞不动了,除了自己在被撞飞时获得铅棒内光子一点内能外,没有办法撞散这根大棒。

大棒的头部,经受着迎面飞来暗粒子的疯狂撞击,头部的撞击量比侧身的撞击量要大几个数量级。经不住暗粒子的集群攻击,光束头部像雪糕似的溶解开来,溶解的光子飞散在太空,加入宇宙背景辐射。头部的溶解速度,减缓了光束整体的移动速度,使光束速度小于大棒内各光子的移动速度。我们测量的光速,是光束速度,无法测到单光子的速度。光子速度大于光束速度。

不计天坑对光子减速的影响,光子成束后,光束速度由暗粒子密度决定。低密度区光束头部溶解慢,光束速度快。高密度区光束头部溶解快,光束速度慢。在不同的暗粒子密度区,光速不一样。我们天区的光束速度是不变的,不管从那个天区飞向地球的光束,都被我们区域内暗粒子密度限定为统一的光速。低密度区飞向地球的高于光速的光束,在途中被降速。高密度区飞向地球的低于光速的光束,会在途中减慢光束头部的溶解速度,从而被加速至光速。

光速可变,是不是要重构理论体系?

钟慢效应。天坑外层的时钟相比天坑底部的时钟要慢。原因不是时间膨胀,而是天坑外层物体的质量增加了。质量增加,是因暗粒子密度高了。天坑外层的卫星上,机械时钟的机械能与地面机械时钟机械能一样,却要推动变重了的时钟零件,只能慢慢转了。同样,暗粒子高密度区原子钟的电子变重了,只会减慢电子活动能力。高速飞行的太空飞船,因高速暗粒子阻力暴增,等于是将整个船体置身在暗粒子的高密度区,速度越高,相当于暗粒子密度越密,其质量增加越多,时钟走得越慢。

水星进动。在剔除附近星体对水星轨道影响后,还有43弧秒每百年的进动速度无法解释。传统力学给出的水星轨道应该是个闭环的椭圆。观测结果是,水星椭圆轨道没有闭环,每转一圈,远日点都有位移。这个进动动作,让人抓狂。从而得出传统力学只是个近似的、不完备的力学体系。要用时空弯曲的相对论来解释水星进动。时空弯曲这一无比奇特的思维方式,不管它是如何的新奇,比起操场上那不可理喻的飘来忽去的气球来,还是要好理解得多。传统力学思维真的不完备吗?不,应该是完备的。造成不完备的误解,是对引力成因认识不到位所致。

前面已说了,引力是物质掉天坑引起的受力不均。也知道了,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暗粒子密度中,质量不一样。如果将水星放在海王星位置,质量定会明显增加,靠近太阳放,质量会变小。水星在近日点位置时的质量,小于在远日点位置时的质量。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其轨道的进动就很好理解,而且必须进动,不进动是违反传统力学了。

对任何飞行其中的粒子,天坑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使它们不走直线,必须走弧线,这段弧线我们叫它测地线。对光子、电子,任何粒子都一样。光子成束时,走出了它们的“蒙古包”。水星从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是在爬太阳的天坑,也要走出它的“蒙古包”。要分析全面的水星椭圆轨道上各弧段受力情况,可能文章要写得很长。将水星椭圆轨道按其长轴和短轴分成四段弧线,这里只讲其中两段。

从短轴处爬天坑到远日点,这段弧线是怎么走出来的。水星爬天坑,迎头沿着暗粒子密度楔形分布向上爬,天坑内越来越密实的暗粒子,使水星本可走直线的想法实现不了,因受力不均,走到远日点时,走的是一条弧线段。质量不变的水星走出的弧线段,与质量渐增的水星走出弧线段比,有什么不同?质量渐增的水星,因质量增加,速度会慢下来,走成的弧线弧度大,弧线要更弯一些,到达顶部远日点时,与质量不变的水星的远日点不在一处,有个位置偏移。记住这个位置偏移行为。

在远日点,水星头顶部受到暗粒子的压力达最大值,这时,水星已没有上冲的动能,质量达最大值,只能调头走回归的下坡路。下坡路轻松多了,质量逐渐变小,暗粒子密度越来越稀,下行速度越来越快。走到下行轨道与椭圆短轴相交点处,发现这点位,比水星质量不变时应到的点位,偏移了一小段。这一点位的偏移,意即椭圆轨道短轴整体平移了一小段。等到水星转到上行轨道与椭圆短轴相交点处,这点位已不是原来的点位,这点位随短轴整体位移了。从位移点出发爬天坑,走与上次一样弧度的弧线,第二次到达远日点。第二次的远日点,随爬坡弧线整体移位了。每次远日点都在移位,水星进动就这样发生了。

天坑内的天体,日夜不停在轨道上与暗粒子冲撞,进行着动能、动量的叫劲,其动能在持续的耗损中,在轨速度会缓慢下降。动能耗损、速度下降,会使其运行轨道向太阳内收缩,不管这轨道是椭圆的或圆的,都会这样收缩。

日冕高温。太阳的大气,是光子和原子核、电子的海洋,天文观测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有各自的天文现象: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日冕层的太阳风。光球层和色球以光子为主体,日冕层以原子核、电子等离子体为主体。天文观测到太阳表面的光球层温度5500摄氏度左右,最外层的日冕层有100万摄氏度之高。其升温现象违反常规,现有理论无法解释。

真违反了吗?没有。只是没有找到其能量的聚集机制。可能是太阳产生的光子数量巨大、产生率奇高,体内有大量的光子拥挤,排挤出的不少暗粒子,也就是说,太阳体内暗粒子密度低,许多光子产生后,没有机会与暗粒子碰撞获得动能。出太阳体的光子来到光球层色球层,空间开扩了,暗粒子也多了,缺动能的光子在此被暗粒子撞击赋能而加速。获动能的光子向日冕层逃逸,与日冕层电子相遇。父子相遇,父性不改,将路上获得的动能私货,与电子分享,电子内能增加。能量增加用温度表示,就是升温。源源不断的光子,从光球层、色球层抽取暗粒子动能,给日冕层电子赋能,使日冕层温度升高。光子给电子赋内能,也同时给予其动能(光压),内能和动能都有增加的电子,成了威力巨大的太阳风。

黑洞不黑。一个氢原子独自浮悬在暗粒子海洋里,原子内电子跃迁辐射的光子没有机会与其它伙伴形成光子互换的条件,它永远只能孤悬一生,直至暗粒子将电子内能耗尽,趁机将它撞给原子核,使氢原子解体。若氢原子有伴,互射的光子会使伙伴间有微弱的引力,但再微弱,也是一种态势,会使更多的氢原子聚集。聚集就是一种力量。聚集体内光子密度增大,暗粒子密度下降。一旦有了这种天坑形成趋势,只要附近的氢原子足够多,聚集量足够大,压燃内部的氢核聚变是迟早的事。

恒星稳定期,产生的光压与体外天坑、暗粒子海洋的压力是平衡状态。一旦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材料不足,聚变反应下降,产光量不足,光压下降。光压下降会使恒星内的氢材料被推向恒星内部,排挤掉恒星内的本就稀少的暗粒子,恒星内部因挤压而升温,点燃氦核聚变,……。到铁元素核聚变时,发生超新爆炸,制造出金银等重金属。

恒星核聚变损失的质量,是多个轻原子核合成重原子核过程中,掉下来的物质碎屑。物质本就是光子的极度堆聚状态的存在,这些掉下来的极度堆聚状态光子,因失去原子核的强力束缚,还原成量子态,辐射开去。

恒星的演化过程,就是个不断排挤体内暗粒子的过程。最极端的排挤是将体内全部暗粒子排挤干净,将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原子与原子间的暗粒子全部排空。超新星暴发时的内压力,使恒星内核处的电子压进原子核,原子核压进原子核,它们原有的位势垒都被极端压力突破。光子由极度堆聚的物质状态,变成了可无限量堆聚的能量状态。堆聚点集中了恒星内核处的所有能量,也集中了量子体各质点的质量。堆聚点的四周,是推压恒星内核收缩而至的暗粒子。这时的堆聚点没有天坑。随即,堆聚点的能量量子化,无限多的光子从堆聚点涌出,瞬间与周边暗粒子碰撞获动能,飞向四周。无限多的光子又将堆聚点周围的暗粒子挤退,形成光子的海洋。海洋里的光子向外扩散,成束,形成超大的天坑。天坑的巨大尺度,将以堆聚点为中心的大范围区域内的能量体:光子、实物粒子、天体等,全部围困在内,慢慢吞食。吞食来的能量,又成了堆聚点扩大天坑的材料。在吞食天坑内天体时,堆聚点因吞食天体受牵引,而获得动能。有动能的堆聚点在它能及的天域内,边走边吃,沿路吃得干干净净。你的也是它,它的也是它,全是它的。射进堆聚点天坑的光线,能跑出天坑和不能跑出天坑的分界点,所组成的球面,是它的视界界面。这个界面,是可观测的明暗度分明的界面,不是光线只进不出的分界面,也不是计量堆聚点体积大小的分界面。这个特殊天体由堆聚点、中心处的光子海洋及其天坑组成,它没有体积或说体积无限大。从堆聚点飞出来的光线,过视界面毫无影响,它们不会折弯返回,对它们来说没有视界界面之说。自视界界面向内,其亮度越来越强,没有哪颗恒星亮度会超过它中心处的光子海洋,超新星暴发的亮度也比不上它。

当堆聚点带着它巨大无比的天坑,沿路吃完它能吃到的一切时,就孤悬太空成孤家寡人。这时,堆聚点能量量子化进程的速度,就决定了堆聚点存在时间的长短。最终的结果,会随堆聚点最后一勺能量的量子化,烟消云散在茫茫的宇宙里,成为宇宙的背景辐射。

虫洞。实物粒子在暗粒子海洋里有体积、有质量,与不显质量的光子不能同速,这是天定的法则。实物粒子质量来源,就是暗粒子对实物粒子阻滞力造成的惯性。挑战暗粒子的阻滞力,就是在考验挑战者移动能力。只有光子成束后,用一路牺牲的代价,冲开一条微细的通道,才能到达其它星球。人类哪天若有能力控制暗粒子,在太空里清理出一条无暗粒子的隧道来,为星际旅行造一条不限速的星际通道。通道内没阻力,一切无质量,不用消耗燃料,无需耗费时间,即发即达。这通道,大概就是人类向往中的虫洞吧。


⑩结束语

有了暗粒子的参与,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迎刃而解。没有暗粒子的理论,在许多场合还是要请真空能出场。大道致简。所以老子用简了又简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直到今天,我们才有机会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天道生奇点,奇点生二能,二能生三子(暗粒子、波色子、费米子),三子生万物。万物是怎样的存在又是怎样演化的呢?依仗阴粒子,抱团阳粒子,二能互冲,以达和谐共生。老子是怎样悟出这天道的,不清楚。他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鸿蒙开天,宇宙创生、演化及万物存在的形态。

然而,为什么有奇点?为什么奇点可生二能?为什么阴阳二能是大比例不对等?为什么二能表现出属性差异如此巨大?能量的量子化机制是个怎样的机制?量子体内有多少个能质点,其质量何来?……

老子说,所有的问题,道,是知道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说清其中的道道,那可不是个常规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引力   内能   光束   动能   光子   水星   光速   粒子   弧线   密度   能量   损失   速度   来源   质量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