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第二十九天打卡

今天读完了《中国近代史》第6章“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第一到第三部分。

一、商业篇

元明两代皆设有市舶司,元设有七处,明设有三处,“宁波以通日本,泉州以通琉球,广州以通占城、暹罗及西洋诸国”。但明时设市舶司,意图不在于征收关税,而在于“以此抚治诸夷,消弥衅隙”。包括明时与他国互市,都不是为利,而是“制驭之一策”。明时甚至不许互市征税,而认为“市舶职司进贡方物”。

而清中叶后客强主弱,则与此前情形正相反。

二、财产篇

“吾国虽久行私产之制,然贫富之相去实不可谓之悬殊。”原因有四:一是土地多的人很少;二是因财产各子均分(虽有嫡长子,但其余各子也会分得家业,与欧洲除继承人外其他各子几乎一无所得完全不同),财产越分越薄;三是政治家信奉恤贫抑富;四是常有战乱,贫富变迁频繁。(就我个人来看,古时生产力低下,社会无法积累巨量的财富,因而贫富差距不明显。)

但清末明初,情形则大异于往昔,因为“舍器械,而用机器”。(其实就是生产力提高了。)机器不像传统器械,并非人人都能有,也并非一人就能使用,因为必须有资本得以购买机器及开设工厂,能够聘请多人来操作机器进行生产。这便产生了企业。衍生品就是产生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两种不同身份,“资本家安坐而奉养甚厚,劳动者胼胝而饱暖犹艰,则易致人心之不平”,“劳资相轧”。久之必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

而未雨绸缪,则有社会主义之议。当时的社会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一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无督责、管理之人,全凭良心,这显然需要全民极高的道德水平,很难短时间内达到。二是主张“按劳力之多少,智识技艺之高下,以定其酬报之厚薄”,即按劳分配。这又分为急进派和渐进派。急进派“欲以国家之力,管理一切”;渐进派“欲徐徐改良”。吕思勉先生认为后者更符合当时的情形,因为欲行社会主义,需要才德皆备的人才,以及可大规模生产的器具和交通通讯机关,但这都非一时即能有的。所以渐次改良生产、分配,培养公德心,以求最终达到共产之理想。

我国夙有凭借国家权力均平富之思想,吕思勉先生举了王安石和龚自珍的例子,引用了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和龚自珍《平均篇》。具体我就不赘述了。其实不仅士大夫,普通民众也一直有最朴素的均平富思想,历代农民起义都打出过类似的口号。

三、征榷篇

这部分主要是关于清末及民国税收的问题。自《南京条约》我国即开始丧失关税主权,后来《辛丑条约》更是以关税、盐政等来担保对列强的赔款(庚子赔款)。民国时期,华盛顿会议上,我国试图收回关税主权,但过程十分曲折,且似乎并未完整收回。

这部分我就不写了,以我的能力很难写清楚。网上查到一篇相关的文章,感觉说得比较清楚,附上链接如下:

历史变迁——关税自主权的收回-历史学习笔记

http://www.historyhots.com/zgls/jdsy/23553.html


学习历史第二十九天打卡


学习历史第二十九天打卡


学习历史第二十九天打卡


学习历史第二十九天打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暹罗   急进派   琉球   资本家   清末   关税   贫富   条约   劳动者   主权   生产力   财产   情形   机器   我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