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什么?法国也撤了?

来源:察哈尔学会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什么?法国也撤了?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全文:710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2021年6月,在美国仓皇撤出阿富汗引起国际社会紧密关注之际,西非大地上,一场大规模海外撤军行动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6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结束该国在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新月形沙丘行动”(Barkhane)。早在9年前,法国针对西非的军事介入活动就已开始。2013年,奥朗德政府在马里政府的请求下,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马里政府合法地位与国家主权的名义,发动“薮猫运动”(Serval)。法军干净利落的军事部署使其在初战告捷,不仅成功地扭转马里局势,也使法军在西非民众眼中俨然成为“救世主”。“薮猫行动”结束后,法国更是进一步祭出了旨在打击萨赫勒地区极端主义势力的“新月形沙丘行动”。然而,事情进展似乎不如法国所预期:2020年1月,马里民众抗议“新月形沙丘行动”与不满法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法军在马里等西非国家的军事行动步履维艰。法国撤军马里后,成为恐怖组织与极端势力的温床,与“伊斯兰国”相关的极端组织正在加紧抢占地盘,致使如今马里的局势每况愈下。从昔日的“救世主”到如今的“西非敌人”,为何法国在西非地区的形象急转直下?这场历时近十年的法国“阿富汗战争”将会如何收场?法国大规模撤军是出于什么原因,又将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本期的明察秋毫将从上述问题入手,深入探讨法国在西非的殖民历史与去殖民化进程,梳理法国的西非政策。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尽管今天的法国常被冠以“非洲宪兵”的恶名,但在其短暂却深刻的非洲殖民史上,法国除了在非洲殖民掠夺外,也曾给非洲大陆带去了“文明的火种”和“法治的精神”。历史上法兰西人曾雄踞从魁北克河口到密西西比河的广大领土,然而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法兰西皇帝们接二连三地发起祸国殃民的战争,最终迫使法国屈辱地将领土拱手让与海上霸主英国和新崛起的美国。彼时,英国已经完成了从亚历山大港到开普敦港、从香港到加拿大等地区的殖民。当时的美国也在太平洋两侧,对尤其是已经“昨日黄花”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帝国虎视眈眈。在欧陆,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的统一和建立,法国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1871年,德国对法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更是一度让法国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对此,自傲的法国人在国家政局、经济刚刚从战争中恢复后不久,便野心勃勃的开启了对七海的第二次征程。在征程开始之初,巴黎的政策制定者们便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大片只有部落的无主之地--西非。

尽管在勤劳的阿拉伯商人和欧洲冒险家的笔记中,曾经有过对于位处非洲西部的繁荣奴隶帝国的零星记述,在法国勇敢的探险家和殖民者进入非洲西部内陆前,这片广袤的土地仍然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在早期殖民者的记述中,除了位于海岸的几个欧洲人经营的贸易据点和沙漠中阿拉伯人掌控的繁华驿站之外,西非大陆便是大大小小的农耕或狩猎部落所组成的。

19世纪50年代,法国殖民者率先在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地区发开发了四个繁华的殖民贸易据点:圣路易、达喀尔、戈雷、吕菲斯克。依靠着这四个据点的支撑与补给,法国人从富饶的象牙海岸为起点,深入未知的非洲大陆,占据了从大西洋到尼罗河西岸、从地中海延伸到非洲雨林的广大领土。原始游牧部落的力量在土伦兵工场的火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法国人占据西非的过程中,所遇到最顽强的抵抗竟是在尼罗河边的小村法绍达与英国人发生的冲突。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

图源:维基百科

面对唾手而得的广袤土地,受到启蒙思想熏陶的法国人谨慎地选择他们的殖民政策,因此,相较于其他殖民者法国采取完全不同的殖民理念:英国往往会明确帝国和众多的殖民地之间的从属关系和等级地位,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巩固其宗主地位,以提升其经济与政治实力。如西班牙和葡萄牙一类的老牌殖民帝国对待殖民地则是赤裸裸的财富掠夺,丝毫不在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法国殖民的目的,是以同化的方式兼并被殖民者,继而建立起一个能够融合所有殖民地的庞大法兰西帝国。

国家实力有限却又野心勃勃的法国对她的殖民地采取了“同化-从属”的双轨战略:一方面,法国赋予了殖民地中具备一定学识能力的部落的酋长们与法国人同等的公民权,鼓励其说法语、接受法式教育,进而认可法国的启蒙主义价值观。这些被授予了公民权的精英阶层,可以自由地在法国本土生活与出任公职。另一方面,在占据着法属西非绝大部分农村与荒原地区,法国殖民者则执行虚伪的自治政策,包括允许未开化的部落保留他们的风俗,允许由酋长或者是首领来裁决生活大小事务。但在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问题上,法国则将其价值观强加于西非的殖民地。

通过这套双轨殖民战略,法国在赢得地方精英阶层认可的同时,也妥善的解决了对于帝国边缘鞭长莫及的问题,其为西非居民量身定制的“原住民条例”更是巧妙的划定了地方部落与殖民政府之间的利益界限。

左右图对比,

1850年荒凉的海角与1888年法国殖民后繁华的达喀尔

图源:维基百科

“原住民特别条例”的出台,是建立在殖民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为不平等权力结构。除了因殖民掠夺而带来的腥风血雨外,法国的殖民在客观上给西非带去较为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为西非奠定了法治基础。法国殖民者所引入的法律不仅彻底终结了奴隶制度,更是让西非大小部落了解到了法律的力量。在法国人殖民的几十年间,曾经的部落逐渐融合成更大的社区集体,进而发展成完善的二级行政机构。而法律中屡次出现的民主、自由与共和等概念也在经年累月中,逐渐被当地民众所接纳。

在短暂的殖民时代里,法国人从西非窃取了惊人的财富,无论是几内亚的钻石、塞内加尔的花生与磷矿,还是科特迪瓦的可可和烟叶,种种好处尽数落进巴黎达官显贵们的荷包。然而,殖民当局的贪婪却并未引起其殖民地臣民的不满与反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法国在西非殖民的大部分地区地处在蛮荒大漠之中,因道路的险恶与土地的贫瘠,这些地方在帝国的统治之下仍然维持着千百年未曾改变的生活;二是在繁荣的沿海城市中,当地人广泛地受雇于来自巴黎和马赛的商人,从事着劳累却也能带来安稳生活的工作。这些城市的居民们与殖民者一同享受着殖民给这些城市带来的福利:完善的法律制度,干净而先进的生活环境与便利的交通网络。因此,法国在西非的殖民统治虽然残酷,这两点原因却让一部分人难以反抗,而另一部分人不愿意反抗。由此可见,法国的“同化-从属”双轨统治策略,的确为法国带来了稳定的殖民环境。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即使在世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1920年代,

法属西非的部落仍然保持的原始的生活方式

图源:维基百科

但殖民者带来的西非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自治归根结底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的手段。殖民当局为了进一步掠夺,只专注于开发贸易枢纽、沿海城市以及自然矿区等能为其带来财富的地区,其中最为繁华富足的塞内加尔四个城市的税收占据了整个西非殖民帝国岁入的十分之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殖民者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实行名为自治却实为放任的政策,落后的经济、教育、医疗、基建也进一步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富不均问题。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二战后,蔚为壮观的去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在非洲,独立运动排山倒海般地蔓延整个大陆。此前,法国在付出惨痛代价后,不得不退出印度支那,北非殖民地摩洛哥和突尼斯也相继取得独立,而阿尔及利亚则继印度支那后,再次以武装起义的方式给了宗主国一个教训,让法国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彼时的戴高乐已经看到:殖民地独立是大势所趋,大英帝国已经分崩离析,法兰西帝国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法兰西并不甘心就此退出非洲。于是,几经挣扎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出台,以法律为“法兰西共同体”保驾护航。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法国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

图源:网络

1958年的“八月旅行”正是戴高乐的一次探风,他希望看到所有的非洲国家都能够加入“法兰西共同体”。然而,在几内亚,戴高乐碰了钉子。几内亚领导人阿赫迈德·塞古·杜尔在欢迎戴高乐的大会上毫不掩饰自己的独立立场。几个月后,几内亚虽然走上独立的道路,但整个政府机构却已陷入瘫痪——法国人带走了包括办公室电话和文具在内的所有物品和设备。杀一儆百,法国的做法似乎起到了作用。1960 年,原属法国海外殖民地大多数国家在“法兰西共同体”的框架内实现“独立”,这些国家也如约得到了法国的援助。不过复杂的法非关系让法国与前殖民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卢旺达大屠杀,

图源:网络

自1960 年以来,法军几乎每年都会介入前殖民地事务,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法国饱受对非洲军事干预的苦果。1994 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更令法国遭“千夫所指”。在大屠杀发生时,支持胡图族政府的法国因其自身立场,而在大屠杀行为面前无所作为,只顾撤离本国公民。虽然在屠杀发生两个月后,法国出兵试图亡羊补牢,但这次的“绿松石行动”被“卢旺达爱国者阵线”谴责为“保护旧政权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从后来所挖掘的事实证明,确有很多参与屠杀的胡图族官员在法国保护下逃往海外。这批逃亡的胡图人不断地在卢旺达周边煽动战争,而卢旺达图西族政府也对叛乱分子进行回击。此后,最终因外部势力的介入,于1998 年诱发了一场涉及七个国家、造成百万人死亡的“中非大战”。进入21世纪,法国在 2011 年积极介入利比亚和科特迪瓦的国内冲突,以联合国决议为借口,打着保护人权,防止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进行军事干预。尽管法国一直强调自己奉行“不干涉主义”,但对于法国而言,非洲在其维持大国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其无法彻底放弃其在非洲的军事手段。

此外,近年来美国在非洲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是让法国迟迟不敢减少对非洲的援助与军事行动的重要原因。1996 年10月,在刚果 (金)内战中,美国积极支持卡比拉叛军与法国支持的蒙博托政府作战,并在卡比拉掌权后立即与其达成多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同时,美国派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法国在非洲的“禁猎地”马里;次年12 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非洲七国,包括塞内加尔这个法国的“禁猎地”;1998 年 3 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率领一个包括大公司负责人在内的近千人的庞大代表团,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了近20 年来的首次访问,其中包括了非洲英语国家及非洲法语国家。美国在非洲的进攻态势使法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对此,法国前合作部长甚至认为:“美国人正在试图粗暴地和无耻地取代我们。”

THREE

法国今日非洲政策及目的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马克龙出席萨赫勒五国集团首脑会议新闻发布会,

宣布向非洲增军加强反恐行动,

图源:新华社

自法属非洲殖民地陆续独立以来,法国出于维护其在非传统利益、彰显大国地位等考虑,继续通过发展援助、驻军、货币关联与控制这三项政策工具以及法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元首的私人关系来影响和控制非洲。随着全球局势的发展演变,自密特朗以来的历任法国总统均声称要改革法非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最终均未兑现。2017年马克龙上台执政后,也做出了结束法非特殊关系的承诺,声称其将致力于改善法国在非形象并推动法非关系正常化,其对非态度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欲结束法非特殊关系,使双方关系走向平等、透明。马克龙上台后,法国成立了“非洲事务委员会”,由从民间、社会选派的中青年“非洲通”担任委员,并在非洲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智囊团作用,展现其对非政策具有更加开放透明的姿态;其次是放松对西非八国的金融管制。2019年12月底,马克龙宣布逐步将西非法郎更名为“埃科”(Eco),从名字上抹去殖民色彩,同时停止八国将半数外汇放在法国国库,和法国向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派驻代表的做法;三是将“反恐”列为首要议题,并表现出明显的欧洲取向。近年来,西非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泛滥成灾,该地区诸国都是法国前殖民地,其稳定与否事关法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如尼日尔的铀、马里的石油等都是法国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其安全局势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自马克龙上台以来,不断增加萨赫勒地区驻军,并游说欧盟积极参与联合反恐行动;四是提高发展援助在GDP中的占比,增加无偿援助金额,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2019年,法国的发展援助金额已从2017年的101亿欧元增至106亿欧元。调整发展援助结构,提高无偿援助的金额和占比。最后,则是推进经济外交并积极开拓非法语国家市场。

马克龙政府调整其对非政策的动因是多元的:一是与殖民时代决裂,修复法国在非洲的形象。2016年,“非洲指标”(Africa Metrics)等民调机构在尼日尔、贝宁和刚果共和国三国就法国、中国、美国等国的形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法国在非洲的形象远落后于其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对手。法国参议员布克尔和朗茹经过调查也指出:“根据法语非洲和英语非洲国家的民意结果显示,法国始终与腐败的专制政权联系在一起”。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法国在非形象调查结果2018-2019,

数据来源:2018年数据源自“L’Image de la France Dégradée au Yeux des Leaders d’Opinion en Afrique”

二是谋求从源头解决安全与移民难民问题。近年来,西非萨赫勒地区日渐成为非洲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不仅损害了法国在非利益,其造成的难民问题也给法国带来诸多难题。在马克龙看来,只有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方能彻底解决恐怖主义及其带来的移民难民问题。

三是挽回并扩大在非洲的经济影响,力图增强对非洲的控制力。非洲凭借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被公认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自2017年起,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对非头号出口国的地位。法国经济影响力的下降在非洲法语国家尤为显著。在2001—2017年这段期间,法国在非洲法语国家的市场份额从25%降至15%。造成这一状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殖民时代只和法国打交道的“老非洲”正逐渐被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一代所取代,后者没有法非特殊关系情愫,在经贸合作方面也表现出多元取向。

FOUR

法国西非政策面临的重重挑战

此次法国马里撤军行动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早有预谋”。2021年2月15日马克龙出席萨赫勒五国峰会时曾表示,法国希望“重新配置”在萨赫勒地区的军事部署。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挑战的法国西非政策亟待调整,改变法军在西非的军事部署也势在必行。而从此次终止“新月形沙丘行动”的决定也不难发现法国政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法国政府的西非政策正在逐步丧失本国与萨赫勒国家的支持。其投入远大于收获,持续近7年的“新月形沙丘行动”已耗费了法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据法国政府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9年,法国的外部行动(OPEX)共花费13.98亿欧元,远高于此前估计的11亿欧元。而在2020年,OPEX花费了14.61亿欧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6000万欧元。实际上,政府给予军队的预算与实际开销相差甚远,并给法国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扭转这一情况,政府不得不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

“新月形沙丘行动”已持续了近9年,但却远未达到其目标,恐怖组织势力在军事镇压下反而日益茁壮。正如马克龙所言,不仅萨赫勒成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中心”,原本安全的几内亚海湾国家现在也成为了袭击目标。疲于奔命的法军似乎正在进一步滑向持久战的深渊,陷入“新月形沙丘陷阱”。如果不进行策略调整,OPEX支出势必会逐年增加。正因如此,马克龙政府也受到了来自国民及国会的多重压力。民众作为纳税人自然不支持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而非是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作为国民更是无法理解自己的同胞为何为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全远走他乡甚至牺牲生命。与此同时,萨赫勒当地民众对法国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旷日持久的军事干预,使得众多村庄在战争中被摧毁,甚至在“新月形沙丘行动”中,法军曾空袭一场婚礼,造成近20位无辜平民被炸死。此刻的法军不是受当地民众拥护的“救世主”,而是伤及无辜的“刽子手”,萨赫勒民众对法军显然已经失去了信心。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2021 年 4 月 1 日,法国国防部长弗洛伦斯·帕利在马里巴马科总统府与马里总统 Bah Ndaw 会谈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图源:France24

法国政府政治策略因有“新殖民主义”之嫌,而饱受批评。一直以来,法国政府在西非地区的军事行动采取偏向于“单打独斗”作战方针,太独立的行动,与当地军队甚少的合作,甚至招致“新殖民主义”的批评,这对于法国执行的去殖民化工作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对于当地的反恐组织伙伴与极端组织接触谈判法国也百般阻挠,此举在当地人民及政府眼中无异于是越俎代庖,是在干涉他国主权,因此“新月沙丘形行动”无论是在法国还是海外舆论支持度已经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法国西非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马里动荡的政治局势给法国政府提供千载难逢的借口,将自己拉出“马里泥潭”,但这并不意味这法国放弃在西非的利益,而是调整策略,加强国际合作。法国国防部长也强调:“法国将进一步在该地区保持重要的军事存在”。此外,距离2022年法国大选仅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为平衡国内压力,出于多方考虑的撤军行动也许马克龙为大选连任做出的准备。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小结

此次法军撤出马里行动,给予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去重新审视法国的非洲殖民与去殖民化进程,得以窥见法国西非政策的调整。19世纪的法国曾经为广袤的西非大地带去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但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文明与法治基础。随后的卢旺达大屠杀、法国介入利比亚和科特迪瓦的国内冲突,无不彰显出西非之于法国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去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美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突出,法国的西非政策正在逐步调整。从宣布希望结束法非特殊关系、解决安全与移民难民问题到此次法国撤军马里,转变军事战略都是法国政府为西非政策调整做出的努力。无论法国西非政策如何变化,只愿能真正为西非大地带来长久的繁荣与和平稳定。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数字经济智库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明察秋毫」什么?法国也撤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法国   几内亚   戴高乐   西非   马里   法兰西   殖民者   非洲   帝国   明察秋毫   沙丘   殖民地   政策   地区   政府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