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生在同一颗星球上,共处同一片蓝天下,人类及其他所有动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她的名字是地球。从太空望去,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七颗行星一样周期性地绕太阳公转。

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地球公转周期是365.24天,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然而这里说的是平均距离,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也不在圆心位置,所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地球近日点是1.47亿千米,也就是一个恒星年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每年1月份地球会来到近日点。而远日点是1.52亿千米,地球每年7月份会在远日点的位置出现。

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那有的小伙伴会有疑问了:“为什么1月份的冬天地球离太阳近而夏天却离太阳远呢?难道不是离太阳越近地球越热吗?”首先小伙伴们先了解一下:地球的近日点与远日点仅相差了500万千米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根本就不足以让地球表面的温度产生冬夏两季这么大的变化。一颗行星表面温度的高低与它和母恒星之间的距离也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地球四季温度的变化原因还是在于地球是歪着星体绕太阳公转的。为了便于理解,我这么向各位小伙伴们描述吧:地球绕着一根倾斜的地轴自转。地轴并不真实存在,但是为了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球的运行状态,我们还是要想象这根地轴是存在的。地轴与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那条上下贯通的“直线”有着23.5度的夹角,也就是地球星体的自转倾斜角度。清楚了这些,就可以继续了解四季更替的那些事~~

地球歪着星体自转和公转,必然会因为地球公转,进而引起太阳照向地球的直射点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当然也是周期性的。还有就是也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的现象。当地球位于远日点,太阳直射点是在北半球的。而当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正处于北回归线时,就是北半球一年之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这里稍提示一下哈,地球处于近日点或远日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当地球来到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已经不在北回归线,而是从北回归线开始南移了。同时,也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就更多。太阳给地球的热量是不会随地球的公转变化的,变化的是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表面各部分得到和累积的来自太阳的热量。所以太阳的热量恒定时,被直射的那一半球,在一定单位面积内,得到的热量是更多的;而此时的南半球是被太阳斜射,即使中午太阳升到天空最高点时,太阳也不会直射你的头顶使你的影子都不爱展现自己~~相同的太阳光斜射,在一定单位面积内,得到的热量就小,因为直射更集中,斜射比较分散。

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接下来随着地球的继续公转,太阳直射点渐渐向南移动,移动到赤道位置时,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是同等的。同时由于直射角度相同,南北半球昼夜等长,这一天在北半球称为秋分。同时此时的南半球也进入春天啦。太阳直射点移到南回归线时的这天,是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同时是北半球一年之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太阳直射点只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不会移到比南北回归线更高的纬度,更不可能会直射南北极圈。所以南北两极得到和累积的太阳热量最少,因此那里常年严寒,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场景。相反由于赤道带地区受太阳直射最多,所以那里总是常年温暖或炎热的。所以赤道带地区,除了在高山上,多年不见下雪也很平常。

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同时另一方面,北半球的春分这天,北极点就开始出现极昼现象,并且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周围地区扩大。直到北半球夏至日,极昼范围在北极圈内达到最大,之后渐渐缩小,到秋分时北极的极昼就结束了,开始进入极夜。而此时南极点则开始出现极昼现象。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并且在南北极圈内,距离极点越近,极昼或极夜的持续时间就越长。南北极点极昼和极夜最长持续时间是6个月。如果在黑暗的环境中模拟地球的公转自转,分别用灯泡和地球仪代表太阳和地球,就会很直观地观察到极昼极夜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因为你会看到当“晨昏线”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时,南北两极处总是会分别持续处于昼半球或夜半球。

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

假如地球没有这23.5度的倾斜,那么这一切就不会出现了。地球这一歪,歪出了这个世界的奇妙与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极昼   极夜   远日点   近日点   地轴   北极   北回归线   公转   北半球   千米   半球   热量   地球   距离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