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老(一)

书法不老(一)

意与气

书法首当有意,以意领气,以气形笔。气有清浊之分,唯清气出之,方可为书法。气为清方可幻化出万千气象,有清逸、雄强、朴拙、端庄、典雅等等,不一而足。有意无气,如纸上谈兵;有气无意,如莽夫呈勇。意在气先,以意生气,以气促意,意与气相互相承,方能挥洒天地。

书法不老(一)

震动行笔

行笔最关键以震动之感为之,一如古人云锥划沙、屋漏痕是也。此理合中国阴阳共生之理,合当今科学对物质之诠释,物质分解到最后实质乃能量之共振;合人之呼吸节奏,一呼一吸节奏引领着毛笔在纸上运行。亦合佛理,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缘尽则散,万事皆空。明此震动,方知一字是生命体、每一笔画也是一个生命体,方知提按使转之道;方知运笔行程中之幽微节奏。横拉竖抹写书法皆不明书法之理也。

书法不老(一)

楷书的份量

大众流行以楷书作为起步,如只求把字写好看,未尝不可。如要达到书法艺术之境,则断断不可,不明篆隶之法,终究是与书法艺术无缘。楷书成熟于东晋,于篆隶章草等诸种书体发展而来,不明楷书祖辈,怎能把楷书写好。一如识人,不识其祖辈血缘怎能识人之全貌。楷书为行草之起步,楷书不立,行草成无源之水也。书法成为艺术,楷书乃关键环节。然诸多学书之人,成也楷书,败也楷书。成者,循楷书之理,败者,不明楷书之源。此为学书通行之法,如另有天分,在某一字体穷根究源,触类旁通,亦可成才。

书法不老(一)

喜欢为学书之捷径

人之禀赋不同,学书断不可千人一体。首当以喜欢、悦目为学习书法第一法则。一如美人,再美,人不喜欢,就不为其菜也。再丑,有一点可打动某人,亦堪称某人心中之美人矣。初学书法者,建议上书店浏览诸帖,在篆隶楷三种选上第一眼就让你心动之帖或碑,先会其意,意来则临摹之,久之悟其神,得意通神后再以此法选其他学习范本。此为学书之第一捷径也。如人云亦云,由老师指定,则是将自己的禀赋任人阉割,最终失去自性、失去自我,与书法无缘也。

书法不老(一)

学书如修心修行

诸多于书法有兴趣之士,最爱问:有何捷径学好书法。吾答之:于篆隶楷中,找一本自己最喜爱之帖或碑入手,乃最好之捷径,别无其他也。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见字如见人,写字乃写心。试承想修心修行有捷径否,唯点滴为之,以慢为途,滴水石穿、勇猛精进之精神,方能慢慢修正不良之习气,渐次出效果也。然技可速成,心难速改;技无心源,技难进也。技心双修,方为正途。由技入道、由道通神,人书一体,正大光明。

书法不老(一)

书法无关出身

书法为汉字之艺术,中国人禀赋皆有之。书法发展至今,信息交流便利,无论何种环境习书,于学习继承上,人皆平等。由此,喜爱书法之士断不能因没能上专业院校深造而懊悔或自卑。应以平常心待之。

专业院校固然有诸多便利,良师、资料、同窗互促、人脉、就业等等,然凡事有利必有弊也,如学师,为师所囿;课业多,为旁心所系;以此为职业,利弊参半也;光环多,恐难脱名利所累。自学之便利何尝能轻视之。抛开一切条条框框,喜爱乃最好之师,一切从喜好出发,发乎本性,不受任何人影响;以此为爱好,从树立自己人格、修心修行之高度为之,逐将名利心淡化,以传承中华文明、为人类留下全新精神遗产为皈依。然自学须有高度之审视、反观之精神。于劣势亦应明了。学习之途,必遇各种困惑,谁帮解之;无专业背景光环,自古至今人们根深蒂固之师承关系、专业背景之考量,于社会中不被认可,自信心何以维护。

综述之,于专业院校、于自学皆面临同等问题,即书法艺术通天、通地、通人,为寂寞之道,善学者,万事万物皆为师,大千世界皆通灵,唯有心人能得之,唯释开一切枷锁之人能通之。与学习环境无关也。

书法不老(一)

临摹先会意

书法临摹须先会其意。于理而言,一人之字是无法临摹的,一人之言行自己尚无法复制,遑论他人。西方名言曰: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其理也。然杰伟之人必有非凡人格非凡言行,学之必有所助。何与学,心有意会,仿效其言行,螺旋式精进也。书法临摹亦然,晤对古帖古碑,先识精气神,会其意,意动气到,心随笔随之。意非故常,因时因人而变,学书之人当明此理,以意会之心为之,每次临古帖古碑,皆有新意,方为正阶。最终以己意临之,写古写己难分清,古与己合为一也。

临摹前如先无意会,锱铢必较于某点某划,必然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便笔划惟妙惟肖于原帖原碑,也不过得其皮相,久之反成习气。如有意会,再行临摹,即便初始丢失一些细节,而得其精气神,是为深入古人矣,如此往复,逐渐深入掌握细节,所学古人方能逐渐到手入心也。吾谓其学书之好方式。或谓,先精准把握笔划进行临摹,古人之意慢慢自然出焉。吾谓本末倒置也。正如学功夫,尔等出拳轨迹即便与师一致,然其中的心法、运气方式等全然不知,那仅是依葫芦画瓢,难得其要也。久之,或能会其意,然修正之前的错误动作或习气,亦得费不少时光矣。

书法不老(一)

不可为入展、获奖而书

书法乃修心修行之道。为入展、获奖而书,正如为满足他人眼光而进行表演也,长期而往,迎合之心日炙,必将阻塞自性,丧失自我,费力难讨好,离书法之道日远矣。当今不少获奖书家之作品,日显疲相,是其害也。盖一人之书法学习,自有其自身规律,因人而异也。多年展览亦形成其自身规律,然因时因人而变。两规律实难相合。有为之士当坚守自身规律,本自性而学,广采古今天地精华汇之于笔端 ,吞吐大荒,解衣磅礴,享受难为外人道也之人间大乐、极乐。怎可为一时入展而媚悦评委获小乐而弃大乐乎。况坚守自性、明心见性,书法之技、之道日进,己信信人,怎可为入展、获奖所拘。

书法不老(一)

如何从书法中发现、修正自己

写字乃写心写行,日常言行皆会归汇于笔端。尔系豪放之人,写字比开张舒朗;尔系细心之人,字必笔笔清晰等等。然人会变化,字也随改,心情、情绪等都字里会有体现。心情烦躁,字必潦草;心情亢奋,字必放逸;心情悲伤,字必滞涩等等。字既可反映人,反之,学习书法亦可改变人。豪放之人必不拘小节,随便、粗枝大叶或将随之,学习书法首当首肯豪放之自性,选豪放一路之帖或碑强化之,如汉碑《石门颂》、魏碑《石门铭》、苏东坡之行书、黄庭坚之草书等等;另选笔画精微之帖和碑辅佐之,如王羲之小楷、董美人墓志等等。螺旋式精进,书法将达致广大、极精微之高境界,其性情也将粗中有细,言行必将更周到也。如若尔等系细心胆小之人,则应强化细心谨慎的自性,可学汉碑《曹全碑》、赵孟頫小楷和行书、董其昌行草书、王羲之草书等等。兼学豪放雄强风格以充实之,如汉碑《张迁碑》、汉碑《石门颂》、魏碑《郑文公碑》、米芾行书等等。尔等或养成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之性情也。

或问,人如何识得自性,自知是其一;人知是其二;笔迹是其三也。或问,上书店看哪个名帖名碑皆喜欢,也难分最喜欢哪种。那可透过笔迹,于尔喜欢之碑帖里由有识之士为尔参谋选定。或问,尔最喜行书和草书,如若但把书法当娱乐,操之也无妨;如若想好好习书,还当在篆隶楷选一种,人首当能行走,才能跑也。或问,尔想尽快写好行草书。可打好楷书之基础同时兼习行草。如若于书法中有所作为,最好篆隶楷行草五体皆通也。此时,尔等可修成处出世与入世之间之艺术家性情也。

书法不老(一)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笔势》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此为书法之金针也。然笔软于每人皆同,缘何人用之,效果迥异。历代书法巨擘留下的书法巨制皆将笔软发挥极致,而更多人并没因笔软而诞生佳构,流传后世。于今亦然。盖笔软需有先决条件,心软、手软、全身软方能实现笔软也。心地柔软是为首。佛家修行亦讲修德一颗柔软之心。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心软、慈悲、怜悯之极则。柔软亦是太极之根本。惟心地柔软,全身气息绵绵不绝,手乃至全身才致柔软,然其中需锤炼数年乃至数十年,方能达到。此乃书法进阶之所必要功夫也。心软、手软、全身软后,方能懂劲。毛笔在手,则可软可硬焉。羊毫、狼毫、兼毫皆可因心身软而软,方可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地万象方可纳之于笔端。刚劲雄强之书法往往出自于最柔软之羊毫,然飘逸俊秀之书法则来自更显硬朗之狼毫或兼毫。此亦是心软、全身软以心身驭笔之缘故。

书法不老(一)

何人可成为书法老师

书法最易,能操毛笔写字者皆可自诩为书法家;然书法亦最难,心性、品行点点滴滴皆在一笔一划中,亦须有艺术之情思,何其难也。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之热潮中,书法学习热浪滚滚,书法老师亦成香饽饽。然滥竽充数好为人师者不在少数,学书者如何选师亦成一个大问题。概而言之有几条:此师写字时,是否轻松,运笔是否柔软,此为金针,一试便可检测。轻松是做好任何事之基础,而柔软是书法之必须也。盖为师者如这两点尚不能做到,证其仍在书法之门外也。次之,能否从中国传统文化之背景阐释书法之发展脉络,并有己见。此证其于书法中浸染程度之深浅。如若其能将书法与其它姊妹艺术如国画、茶道、太极、古琴等贯而通之,乃至将书法与生活、与处世、与万事万物贯而通之,此师名副其实矣。

书法不老(一)

书法执笔何种最好

自古至今,有关执笔之争论不绝,以执笔好坏断定书法之好坏,更有鲜者,秘不示人。以为执好笔便解决书法所有问题。然历代执笔皆有不同,与各代桌椅发展、坐姿和笔之大小长短等攸关也。晋人以前皆席地而坐,执笔与后世便迥异。唐代高桌出现以来,各朝执笔亦因人而异。三指、回腕、五指、握管、拨镫等等,坐与站执笔亦不同。但凡以执笔作为书法之关键,皆不明书法之肯綮也。

书法写心,书法乃心法,心怎能因手而束,执笔之手不过是为达心焉,心胸狭隘,执笔再好,亦难写出宽博之字来。明此理方可谈各人之执笔法。于常人而言,吾以为执笔首得轻松自在,因人而异,一如拿筷吃饭,能便捷将食物送入口中便是最好拿筷之法。书法亦然,能将毛笔拿稳,不逆生理机能,方便四维运笔,乃适己之执笔法,如五指、三指、二指等,可选其一而从焉。当下五指执笔法为大多数所接受,亦不妨从之。遇特殊情况,如写擘窠大字,执笔亦不同也。如若尔等定要独创,即便有违生理机能也在所不惜,亦无不可。坚持久之,习惯成自然。清代何绍基、近代徐生翁以逆生理机能之回腕法,书法亦流芳百世也。

概而言之,执笔因时不同、因人而异,适合自己乃为最好。执笔是手段,写好字乃根本也。执好笔,是为运笔,运笔在手、在腕更在心,心法决定书法。心法源于人之综合素养,此乃书法之根本。

书法不老(一)

当今书法理论之失

遍览书法理论文章和煌煌书法理论书籍,于书法理论探讨俱形而下焉,大多单就笔法、结构、章法等微观层面而论述,甚至古人偶然因素造成之意外笔划亦顶礼膜拜。此等论述何异盲人摸象。古人早有言:字为心画、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等等。一个人之品行、性格、性情等皆于书法中体现,反之,书法反映着人之综合素养。既如此,探研书法必先考究人之时代背景、品行、性格、性情、学识、人生经历之脉络,其次梳理其学书经历,方能把握其书法笔法、结构和章法之来由也。由此,探讨书法首当于以上构成人之精神全貌诸因素去探究,再细而论其作品之变化与精妙,方有益于后人学习借鉴。

书法理论研究之失,带来书法学习和创作之诸多偏颇。古人作品大多源书写需要,即便创作,因时因地因情亦不同。如不深入了解其时古人书写背后之诸多情况,于作品之意便茫然,仅就其作品论作品、抠细节,无异入死胡同矣。意字不存,何来书法作品。学书之人于意怅然,徒学古人躯壳,便难入古人之心,难接古人血脉,亦难入书法之堂奥矣。书法创作亦然,既是创作,便是写心写情,因时因地皆有变,怎能一招鲜吃遍天,多年不见变化提高。一如人之成长,每日新、日日新。此乃自然规律也。连自然规律都不尊,怎可称其为书法艺术。再则,既是创作,精气神与技法便当有机统一,作品之精气神当放首位,而非某笔、某字、结构、章法等来源于何古人,作为断定作品好坏之首要。一如人,再美丽之躯壳,没有精气神,亦是行尸走肉,不为健康人也。

书法不老(一)

书法之逻辑

凡事皆有其逻辑,书法亦然。然于书法人而言,每人逻辑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明白书法反映一个人之整体风貌,欲求书进,技进是基础,根本还在于人之综合素养并进,学识、待人处事、境界等均需齐头并进,进入正大光明之气象。此乃书法之归宿,如若不能在此悟入,断不能进阶为艺术。明此归宿,更须明殊途。此逻辑于学书尤为关键,因每人禀赋不一,需找到自己的学书逻辑,此中亦须因年龄、地理环境、条件等而有差异,核心还因围绕禀赋来循序。万不能跟风随人,自我迷失,将自己的逻辑交给他人来践踏。然人之禀赋于学书之始尚难发现,则需按喜欢为最高原则,各门书体,找自己最喜欢之帖或碑循序渐进习之,自我之禀赋便会慢慢显现。于此基础上,找诸多与禀赋相关之帖或碑强化之、补充之。一些与禀赋相左之帖和碑便可摒弃,一增一减中,建立于禀赋之上之个性逐将显现。由此再审视,已有强化之、缺失补充之。如此寒暑不废数十年,渐次气息绵绵、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天人一体。逐成儒境、道境、佛境,抑或儒释道合为一境,正大光明之大气象不请自来矣。

书法不老(一)

技与艺

成事者,必有技又有艺,有技无艺者,工匠也,有艺无技者,得天授也。技者重其理,艺者关乎情。凡入于技,必先通其理,循理而为,即得自然之法,久之,熟能生巧,技便上身也。盖此理因文化背景不一而异,因人不同亦有别矣。如西方绘画讲透视,而中国画讲平视。此乃认识世界方法不同也。中国古话有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其理不一也。理虽有不同,亦须合自然之法。歪理邪说,与技无关也。

技不同,艺也有别也。有技方有艺。然入于艺,必先通乎技,得天地之理,循理融情,天地与人相合为一,方进艺道也。情也者,沟通天地之桥梁,拓小理为大理之尚方宝剑也,情理难分家矣。万事讲情理,于技艺亦然。

书法既为艺术,首当有技方能得艺。以自我之眼光,于章法、结构、一笔一划中找其理,寻其技,融情贯注,如此往复,技渐次增多,直至无技,自然通艺也。

书法不老(一)

丑与美

丑与美一如人之手心手背也。无丑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每个时代、每国于丑美判断亦不尽相同。唐朝盛世以肥为美,当今丽人不少以瘦为美。皆取向不同也。于书法而言,丑美可从技法、灵魂两个层面而论,然美者,需两者和谐统一方为之美,历代名帖名碑莫不如是。而丑者,有技法拙劣之丑,有灵魂庸俗丑,亦有两个皆粗俗之丑。分而论之,技法拙劣然灵魂高洁,亦能有其美矣;反之,则难为美。

故为书法者,灵魂美是为首也。灵魂何其为美,得天地正道,致良知是也。次之,笔法、结构、章法等皆承袭古人,以己之法得自然之道。书法方可尽善尽美矣。

然字美其人品就高乎。一般而言,是通理矣。历代传世名迹大多皆如此。然字美者不等于其为完人。历代不少贰臣如赵孟頫、王铎等,或曰,字美然人品不高。以统治者标准衡人,所站立场不同也。即论其不足,亦是性格存缺陷。然人无完人,于谁不存缺陷矣。难妨其书法之美也。又如历代奸相蔡京、秦侩、和珅等,字美而劣迹斑斑,亦是所持立场不一而致,于统治者而言,他们是能臣。于老百姓而言,他们是奸相。归而言之,亦是性格缺陷,修心修行不够也。由是,字如其人需审慎论之。字美不可言其人尽善尽美,一如人品好不能言其字就美矣。然人品好,灵魂美,习字更易也。故言,大师者,必是技法与灵魂兼得大美矣。

书法不老(一)

开与合

书法源于中国先人认识世界之哲学智慧,阴阳即是打开书法堂奥之钥矣。然阴阳系总关,由此派生诸多辩证关系不可不察,如开与合、刚与柔、提与按、粗与细、收与放、疏与密、浓与淡、快与慢等等。此中看似矛盾之关系构成书法艺术之万千变化。

开与合关乎笔划、字法、章法之节奏,一笔有一笔之开合、一字有一字之开合、一行有一行之开合,终篇成开合变奏曲,由此一幅书法作品实为一首曼妙之歌曲。然开合之规,因人而异,与呼吸节奏、心律、心性有关也。习古人之书,实为贴古人节奏,终成自我之节奏,达自我之开合。由此,觅得符合自我节奏之古人名迹亦为习书之关键也,如此习书,事半功倍,自我之心性渐出,持之以恒,风格自来也,反之,人云亦云、跟风习书,离己逾远,离书法逾远矣。不少一辈子习书者,终不见风格,是其害也。

开合关乎自我之节奏,非短时能见效。此中缘由须明矣。今人生活节奏加快,书法乃慢之艺术,欲入古人书迹,于技法训练之时亦得将行笔速度减慢,贴近古人之慢节奏,由此将呼吸、心律、心性变慢,此中渐变怎能短期见效。先人有云:十年得一慢。如未得法、未用心渐修,十年亦难得一慢矣。

慢后得自我开合之理,久之成自然。然仍须于开合中如磋如磨,于笔法于心性交相向纵深开拓,渐次化繁为减,将小开合变成大开合,终得天地开合、宇宙开合,方成书法之至美焉。

书法不老(一)

为艺须自信

为艺者,自信乃命根也。为艺之人,必须创造一个新世界。精神不强大者,断难为艺。天地万物皆是素材,亦是能量,与己成一种吐纳互动之关系。由此铸成全新自我之世界,倾之于墨,是书法,是水墨画;倾之于油彩,是油画;诉之于任何载体,皆成艺也。

然自信亦有度,不可一世、盲目自大、惟我独尊过之焉。自信是一种平和、一种力量、一种随心所适之感觉。

书法不老(一)

艺术之独立思考

浩瀚历史资料、权威老师授课、功成名就朋友建议等,善取之,是养分;不善者,亦成障碍甚至毒药也!

盖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特征,于人亦各自有其禀赋,一如柳树出柳叶,苍松出虬枝。然习书者亦步亦趋,不能各开各花,各享其果时,便泯然众人,不称为艺焉。

独立思考恰如同在大地上,可长出千花异草,亦可吞吐出大川大河,为艺之灵魂也。无此,艺之生命失焉。

书法不老(一)

小楷之意义

小楷发端于两汉,形成于三国,成熟于东晋。由篆隶章草而来。小楷诞生奠定中楷、大楷之基础,打开通往行草、今草、狂草之路。不精小楷,行草、草书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也。

字体发展源于书写便利、气息通达。篆书纵向挺立、隶书横向拓展,于此基础,楷书向四方开张,书写便捷、笔画舒展,此亦合符万事万物成熟之规律。有此,书法纵情挥洒之气象有法焉。法立情至,艺术之生命也。

为艺,致广大、极精微乃通行法门,所谓大无外、小无内是也。广大为外、精微是内,能精微方可致广大。精小楷者,得精微,广大之气象有基也,书法之堂奥洞开焉。

书法不老(一)

书法之审美标准

美之为美,引人而异。美是因欣赏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一些人为美,而他人可能认为不美。然美有统一之标准否,诚然也。如无标准盖万事杂然焉。

于书法论,美之标准,源于笔法娴熟、结构得体、章法和谐、墨法得当等,亦受时代取向所左,终于人之精神康健、境界层次也。或问,一幅名迹,一些人以为美,然他人认为不美或云看不懂,盖赏者审美层次而异也。或云某人字迹与技法层面精美,奈何言俗,盖其无风格个性也。或云一些人好仿写儿童体,自然者,得天趣也;不自然者,做作也,心无童趣也。

由此而论,量美之标准有门槛,入此门槛,兼容并蓄,美之为美。亦有偏好,然不能以己之偏好否定其他美,狭隘也。然人在进化,美无止境,倘若能创造新美,乃为大美、至美,入史焉。

书法不老(一)

隶书练气

书法者,精气神也,气居其核矣。无气不成笔、无气不成行。一篇书法作品乃气之纵横神行也。

然气赖先天亦须后天恒练。习隶可谓练气之最佳,盖隶书名迹遗留堪丰,诸派兼有,雄强者、飘逸者、典雅者、古朴者、奇逸者、古拙者、清俊者等等,应有尽有,势宏力足,煌煌大气象。行笔大胆放旷、铺锋恣肆。盖两汉尚武尚侠、重义重情之时风使然。

当今书法笔法精美者不乏其人,然薄、弱已成通病,缺气是也。唯气足,方能铺锋行笔,沉、雄自来矣。大国气象需大气象书法所彰,顺此时潮,人当得大气象,气足神完是为先。

书法不老(一)

提与按

开与合为书法之横向升缩,提与按则是书法之纵深开拓,横纵之表现构成书法作品之立体效果。提按之效果恰如皮球置水缸,按之皮球因水之浮力便有一种托力,一如提也。亦如太极站桩,虚顶领颈,头顶如有一线上牵,脚下有地球引力是也。有按即有提,有提即有按,按中提,提中按,一如硬币之正反面,须臾不可分,笔笔如是。

初学者,须先于按上下功夫,能按方才能提,于提按中掌握铺锋行笔。提按之道,亦如古训: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将笔力用尽,亦不可让笔浮于纸上。一提一按如人之呼吸节奏,操之得当,书法不累人、人不累书法矣。

书法不老(一)

行书要义

书法发展至行书乃与人合焉。盖行书八法具备,合法合情也。行书一如人之行走,康健之人方能正常行走,走之速,乃跑,行草、草书出焉。

然人欲走好,必身心健康。篆隶楷葆养身心之良方,于此涵养,行书方能走好走远。如若上手便入行书,一如初生儿童呱呱坠地便行走,毋能也。须得抱养年余,骨骼挺立血肉饱满方可蹒跚学步,逐至行走。

诸书体中,学书者一览行书便喜,乃行书最合人之心性。君见日常书写皆以行书用之,是此理也。盖行书易得心性,实乃书法成为艺术之中枢。由此上溯下涉,坚守本性,立定脚跟,血骨丰盈,神气飞扬,艺术出焉。

书法不老(一)

碑帖之争

今人论书,多从书迹谈之。如某学帖、某学碑、某碑帖融合云云。更不乏云某碑帖某点值得深入开拓,易出风格成名成家。如此急功近利为艺,于己入死胡同,于人亦坠迷雾。

自古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之论已成共识,既如此,人为根本,何人写何字,毋论习何字皆本于人之基础。喜碑写碑、喜帖写帖、皆喜皆写。写不过为路径,修行修心方是皈依。盖写字实乃写心,心不入其中,心不进其里,写何种亦是枉然。

书之本在人,人之进显书。写碑写帖不过是修心修行之一途,读书、阅历、行万里路亦是必经之途,仅写难成艺矣。古人云:功夫在书外,即是此理。古之书家无一仅写字而流芳后世。

故欲成书,断不可仅限于某碑某帖,亦不必为走何路而恼。先诚其意,做个大写之人,碑帖则皆是囊中物,风格自来,人成书成,书成人成,人书合一矣。

书法不老(一)

书法不老(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书法   小楷   行草   自性   精气神   精微   禀赋   久之   楷书   行书   章法   古人   气象   节奏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