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1974年,启功先生曾依照著名文史专家王伯祥的旧藏神州国光社影印本《董其昌草书琵琶行》摹写了一本长达19米书法手卷。此书作是其目前流转在民间最长的手卷,鲜为人知的故事也颇富传奇,反映启功先生生前重书重友的高尚情怀!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启功(1912-2005) 草书《琵琶行》

纸本手卷 1974年作

尺寸:32.5×1907cm

落款:一九七四年秋,伯祥老先生以董书长卷命临,即求诲正,启功。

出版:

1.《启功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单行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启功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单行本,文物出版社,2011年。

备注:王伯祥旧藏。王伯祥(1890-1975),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出版家,与章元善、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并称“苏州五老”。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一生成就卓著:作为学者,先生广泛收集历代法书资料,对资料深入分析:文字订正、词语注释、史实考辨、典故溯源、真伪论证、优劣赏评、着书立说;作为书法大师,先生大量临习前贤法书,品类众多,数量庞大,八十余载从未间断,成就独树高帜,名扬四海。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王湜华(左)与启功(右)合影

《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是启功先生应著名文史研究家王伯祥先生之子王湜华之请,参照王氏旧藏神州国光社影印本《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而摹写的草书长卷。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对比图

上:董玄宰 草书《琵琶行》

下:启功 草书《琵琶行》

手卷赫然巨制,长达六七丈开外,满纸跳荡激越,透着启功书法高华的贵胄气质,也包含着超脱的谦虚稳练。卷末恭敬地题写著“伯祥老先生命临,即求诲正,启功。”手卷经王家两代学者秘藏递传,承载着两代学人的世交深情,也是名士间以翰墨寄怀的最佳例证。启功书法风行宇内数十年,求着如潮,书作万千,但如此巨制,堪称仅见,称为海内第一启书,实不为过。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巢者,窝也。数万册的经史典籍,当得起“书巢”这个名号。北京小雅宝胡同一个整洁的四合院里,东厢房书架林立,只留一方小小余地,悬挂着弘一法师1939年书写的斋号---书巢。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王伯祥、王湜华父子在书巢

王伯祥之子求字,启功欣然挥笔

王伯祥老先生,书巢的主人。苏州人,一生教书、着书、编书、藏书,与叶圣陶、顾颉刚、俞平伯、张元善并称“苏州五老”,斋号自显读书人本色。先生爱书也爱字,老一辈的学人写字,个个透着高华文雅的气质,一纸花笺的问候、几行诗文的酬酢,非但情深意笃,更是满纸珠玑的书法艺术,展开这些吉光片羽,似是风雨故人来。

王门人丁兴旺,湜华先生年序最幼。因为从小随父左右,所受启沃与熏陶也最多。伯祥老先生晚年足不出户,有朋之间的鱼雁通问,几乎都由湜华先生代传,老先生们都称他“世仁兄”,以感念与王家的两代交谊。与前辈学人的交往,开启了湜华先生学术道路的门径,收藏名士手迹,成为王氏父子共同的嗜好。书巢中的方丈之地,书香浸润着墨香,养出了王家两代学者。书巢所藏名士手迹,粲然多方,萦绕着王氏两代的九曲情丝,足可看作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缩影。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1975年冬,王伯祥先生逝世,启功致王氏家属慰问信

湜华先生自幼仰慕启先生书道,后得以机缘同友人一道去医院探望患眩晕症的启功,二人初见即似“知交已久”的旧友,日后往来频繁,颇为熟稔。1974年秋天,王湜华将家藏神州国光社印本《董玄宰草书》面谒启先生,并以旧藏清代玉版宣纸求先生照临一过,不料启功先生欣然应允。数日后,湜华先生从西直门小乘巷抱回一大束书卷,禀告老父。视力已极为不堪的伯祥先生急忙让儿子将书卷拼接连读,满纸跳荡激越的点画,一时令老先生心目豁然!他濡毫命笔,在影印本《董玄宰草书》的扉页上满满书写了一篇感言,作为启功草书长卷的题跋,也是对世事的慨叹。半年之后,八十六岁高龄的伯祥老人赫然长逝,启先生修书一封,寄予湜华,满纸痛悼之忱,令观者动容。

博物馆级精品,比肩董其昌

董其昌传世书法名作《草书琵琶行》深得唐代草圣张旭、怀素笔意,潇洒磊落,变幻莫测,堪为书史经典。启功先生精心临写的《草书琵琶行长卷》也不啻于董书,通篇神完气足,生动流畅,有龙跳虎卧之致,笔法变化灵活,充分体现了先生书由心中出、纯任自然的品格。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董其昌传世书法名作《草书琵琶行》局部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启功是当代文人书风的代表人物,曾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他书法既传承董其昌文人“书卷气”一脉,却又典雅挺拔,秀而不俗,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被书画界奉为“启体”。《草书琵琶行长卷》可谓深得董氏“淡意”、“士气”之风,并上追唐人书法,笔墨精到,既平白却不失雅趣,是启功先生难得的精品巨制,已经达到了入藏博物馆的水准。

启功最长书法手卷,摹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启功

《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手卷   草书   国光   书法   琵琶行   之子   法书   影印本   巨制   长卷   名士   苏州   学人   老先生   诗人   最长   故事   董其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