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2:一切都被算出来了,活着,就是在等死吗?


感悟《了凡四训》2:一切都被算出来了,活着,就是在等死吗?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译文:孔先生开始推算我命里注定的命数:县考童生该考第十四名,府考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该考第九名。到了明年,果然三处的考试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孔先生便着手推算我终生的吉凶祸福。说:某年考取第几名,某年应当补廪生,某年应当做贡生,当贡生后某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县长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这些话我都一一的记录起来,并且牢记在心中。

理解: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是很怕的。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测算的时候,便感觉到了一切都没有了任何的神秘。内心深处那种既急于知道前途命运的急迫心情、又担心不好的命运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是很复杂的。不知道小了凡是如何想的,他在这本书中也没有记录。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也一样有波动。至少,通过对孔先生水平的测试,又通过一年的事实了证明,由不得小了凡不相信。因此,在他内心深处,一样也是信了“命运不由人”的命数。这便是宿命论。

小了凡在书中说,自己一一记录了下来,并时时记在心中。这时的他,已经开始迷信了。宿命论是一种僵化的命运观。特别是知道了自己的去世的日期,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只怕是以后的每一天,都表示着正一步一步走向最后的那个时间了。想想就很悲哀。


感悟《了凡四训》2:一切都被算出来了,活着,就是在等死吗?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公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译文: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米领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却在仅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主管教育)就批准我可以补贡生。我私下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不准。后来果然被署印杨公驳回,不准补贡。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做好的试卷,感叹道:“卷子所做的五篇方策,就是五篇辨理论事的奏折。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就依县里的申请文书,准我补贡。这段时间与前段时间的食米合计计算,恰好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进退由命,走运背运都有定数,便把一切都看得淡,不再有所图谋。

理解:因疑而信,才会确信。因迷而信,就是迷信。因为一切都按孔先生算出来的一样进展,由不得了凡不信。因此才会“益信”进退有命。这里的益信,是更加迷信了。

我们必然会想到另外一点:孔先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世界上是不是应该真的存在着这么一种学问呢?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去找过算命大师呀、阴阳先生呀,去测算过某件事情,也都存在着半信半疑的心情的。后面的事应验了,就说算的准,内心无限佩服。如果没有应验,就说这江湖骗子。我也曾经找过几个大师,但如孔先生这般准确的人,还真没有见到。

读到这里,我们必然会猜测了凡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淡然无求“,就是真实的写照。说白了,就是什么也不想了。反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论自己如何,一切都在按已经定好的路线进行,求也无所求,丢也无所丢,就慢慢地等死罢!

悲哀。


感悟《了凡四训》2:一切都被算出来了,活着,就是在等死吗?

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公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译文:补贡之后去北京,呆了一年。一年间终日静坐,也不看书、不看公文。到了己巳年,调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报到之前,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我与他对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理解:当时明朝在南京设了国家副都,也有相同的机构,但基本上都是闲职。因为了凡此心近乎于死,所以,安排一个闲职也就听话去了,反正打小也听话,一生的命运也定了,不听话也没有用了。所以就顺从地去居闲差了。

然而,了凡先生却不知道,人生处处有机缘。这次去拜见云谷禅师,绝对想不到,竟然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译文:云谷禅师问我说:凡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好想的。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理解:这里有好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云谷为什么会在开始认为了凡是豪杰?二是了凡为什么会在三天三夜内,内心平静不起杂念?三是云谷禅师既然是有道高僧,刚才为什么不能够一眼看透了凡的本相?

这么多年来,了凡自己说想无所想、求无所求,所以,内心不会再起任何念头。就是一种“心死“的状态。这种状态从表面看来,也是平静的。但是没有活力。儒家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要”活泼泼的“,讲的就是一种生机。佛家讲不要”枯木禅“,也是需要活力和生机。这种心死的状态,就是没有生机的状态。

云谷禅师应该是看出来了。但凡故意一问,定有所图。俗话说:烦恼即菩提。了凡这种状态,只要一个转身,就是重生。所以,云谷禅师的故意一问,就是在开启了凡,即是狮子吼。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一语惊醒梦中人。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名数   闲职   贡生   妄念   禅师   定数   宗师   译文   进退   豪杰   名次   内心   命运   状态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