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西游记》5:菩提祖师赐悟空“孙”姓,合乎“赤子”之意

心解《西游记》5:菩提祖师赐悟空“孙”姓,合乎“赤子”之意


猴王见到菩提祖师后,祖师问他“姓甚么”。猴王这样回答的: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罢了。一生无性。”

这段话绝对不能轻易地认为是猴王听错了。小说故意如此安排,就是要说明这颗“心”是无性的:不分善恶,没有好坏,不知对错。一生下来就是无性这个样子。等等。

然后菩提祖师给猴王赐姓取名时,又有这样的一段说辞。原著中这样写道:

“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婴儿之本论”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就是在说“心”。婴儿的心,原本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善恶属于“性”的范畴。

《庄子》中有“为婴儿”之说,《孟子》有“不失赤子之心”之意。为什么说婴儿(赤子)之本论?

心解《西游记》5:菩提祖师赐悟空“孙”姓,合乎“赤子”之意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赤子”:一个小孩子,跟着妈妈上街。看到棒棒糖,忍不住想要。妈妈不让。然后一步三回头的走了。晚上睡觉前,和妈妈抱抱亲亲后,这个小孩子说:妈妈,我想棒棒糖。

在这个小孩子的心里,对棒棒糖的喜欢就放在这块棒棒糖上。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它而转化成为恨,并转移到恨妈妈身上。妈妈仍然是好妈妈,棒棒糖还是让人喜欢的棒棒糖。二者并没有混在一起。

但是对于我们成年人,却不是小孩子那样。我们成年人会产生很多的念头,对于“不买棒棒糖给我”形成若干的主观判断:不舍得花钱,讨厌我,故意气我,假装没有听见,等等。成年人心里有若干的是非、对错的区别。而赤子,则没有是非、对错、善恶。

心解《西游记》5:菩提祖师赐悟空“孙”姓,合乎“赤子”之意


因此,菩提祖师赐猴王“孙”姓,是赤子之意的分化,即“小、子”合成一个字为“孙”,意为“赤子”。这就是“婴儿之本论”的含义。

所以,圣人也有情感,也会发怒。区别在于,怒只放在引发情绪的的具体的事上,不会转移到他人身上。事解决了,怒的情绪便去,不留任何痕迹。这便是赤子之心。

大道至简。修行,就是将自己身上的东西不断舍去,让内心越来越简单。正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赤子   祖师   知本   菩提   猴王   孟子   西游记   赤子之心   棒棒糖   善恶   对错   悟空   成年人   婴儿   小孩子   身上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