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西游记》3:内求,就是自觉自悟,终归是我自家会的

心解《西游记》3:内求,就是自觉自悟,终归是我自家会的


访真求道,万法不离自性,唯有求己,修习自己的心。

石猴寻到了水帘洞后,群猴拥他为王。有一天,猴王突然落泪,生出烦恼。群猴忙问原因。那猴王便说了一番话。原文如下: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这便是“自问”。问得是如何求得长生之道,也就是脱离生死之道,进入无生无死之境界。

然后有一个通背猿猴告诉猴王:“世上有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猴王便生出了求佛求仙的念头,定要访得此三者。于是,与群猴作别后,便踏上了拜访仙佛神圣之路。原文中这样写道:

“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

要渡过苦海、登彼岸,需要自己努力。这便表示“自度”。

心解《西游记》3:内求,就是自觉自悟,终归是我自家会的


尔后,历游多处,终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得了菩提祖师。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意思就是灵山、方寸,也就“心”的另一种说法。菩提是泊来语,翻译为我们的语言就是“觉悟”。猴王在心中找到了“觉悟”,从而学到了不生不死之道。这就是“自觉”。

悟道之后,下山回到水帘洞,先是打死了一个魔王,居住在“水脏洞”。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与“水帘洞”对应,暗示修行己心,要净身,意思是行为要端正。修行从来都是身心一体。这就是“自修”。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向强调的是内求,就是求己。佛家讲“万法不离自性”,即是自己。所以,问他求他均不得,自觉自修才能自求自得。

在小说故事中,悟空这颗心用筏子度海,其意取自佛经。佛陀在传《金刚经》时,对须菩提说:“如筏喻者。”把一切“经传”,比喻成渡过苦海的筏子。人生有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怨憎恨。就需要通过“佛法”、“经传”等筏子做工具,度过苦海。“经传”之真义需要自悟,过这苦海,需要自度。小说故事里对此也有点题。讲的是猴王登筏渡海,先到了南赡部洲地界,却发现此处的人都为名利。原文中这样写道:

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身命者,即是生死大事。为身命者,当然就是求取脱离生死的大道。

心解《西游记》3:内求,就是自觉自悟,终归是我自家会的


故事中的“洞天、福地”,有人会认为是“心”。我认为应该指身体。佛陀在证道的过程中,经历了几年的苦行,仍然没有求得大道,发现靠苦行是走不通的,便放弃了。于是到河里清洗身体,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应,然后坐在菩提树下,终悟大道。身体也是生命,爱惜身体同样也是修行。《西游记》的故事中,对此也有一句话的提点。在砍死了水脏洞的魔王后,原文中如此写道:

随即洞里放起火来,把那水脏洞烧枯干,尽归了一体

这里的“尽归了一体”,就是归了水帘洞,从此一体清净。佛家讲身口意三业清净,这里表示身体清净了。从此,只有一个水帘洞,世上再无水脏洞。小说故事里的这句话,若是不做此解,这句话将显得非常突兀。依吴承恩老先生之文笔功力,当不会出现低级的错误。

小说故事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启发。悟空被菩提祖师赶出山门后,让悟空“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了”后,警告悟空说:你这一去,以后定生不良,惹祸行凶。因此不许悟空说出“菩提祖师”来。这里面的缘由有多方面。从“心解”的角度去看,那就是为了让悟空说出下面的一句话。小说故事中是这样写的:

悟空道:“决不敢题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句话是真正需要着眼并品味的所在。自家会的,岂不就是自觉自悟?正如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石头棺材里躺着,突然大叫: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是的,外求不得,唯有求已。那都是自家会的而已。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三星   水帘洞   灵台   猴王   佛家   西游记   筏子   经传   祖师   苦海   方寸   清净   菩提   悟空   自觉   身体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