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四川省德昌傈僳族自治县的老百姓,自古就有食用马蜂蛹的习惯,还会摆出马蜂蛹宴席。他们食用的大量马蜂蛹是怎么得来的呢?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当地人无论老少都有食用马蜂蛹的习惯


我和摄影师冉玉杰、刘成从成都出发去往德昌县两个以捕养马蜂出名的乡镇,金沙乡和南山乡。去寻找傈僳族人食用马蜂蛹背后的故事。


聪明的捕蜂少年


我们到了金沙乡观音堂村,见到了少年捕蜂人谷小青。谷小青当年虽然只有16岁,却是有四年捕蜂经验的熟手了。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身穿白色衣服的谷小青正在家里帮忙劳作


寻找马蜂大抵有三种方法,三种方法都需要极好的视力:第一种是在丛林中听马蜂的声音,然后寻找、跟踪;第二种是透过枝叶缝隙直接寻找蜂巢;第三种是逮住觅食的工蜂作向导,让工蜂引领着直奔蜂巢。这是只有熟手才能够掌握的技巧,必须胆大心细才行。

这一次谷小青采取的是逮住工蜂作向导的方法。他将一只红蜻蜓绑在竹杆上,这是马蜂最喜欢的一种食物。漫长的等待后,一只马蜂发现了竹竿上的蜻蜓,它扑上来,拼命咬食蜻蜓。谷小青缓缓下移竹竿,然后小心翼翼地在蜂腰上套上一跟长头发。这根长头发被他事先挽了一个马蹄扣,可以慢慢收紧,头发的另一端系着一根白色的鸡毛,是用作跟踪的参照物。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此时必须小心翼翼,以免惊动工蜂


马蜂咬下蜻蜓后起飞。我们就追寻着白色鸡毛拼命奔跑。巢穴就在300米左右远的一棵桉树上,地约有7米,刚刚开始发育,比一个人的拳头大不了多少。谷小青爬上树杆,仔细观察野蜂的动向,确认没有危险时迅速用棉花堵住了出口,然后再用一个袋子罩上。他折断蜂巢所依附的树枝,把蜂巢拿回家。

他将新摘回的蜂巢挂在他姨妈家附近的树上,离地只有一米左右。经过多少代人的摸索,他们掌握了如何选择悬挂蜂巢的地点。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野生蜂巢的巢柄和家附近的树会绑在一起,野生马蜂就变成家养的了,但其所有的生活习性都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干扰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挂在低处便于以后采摘,前提是这里几乎没有人经过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如果经常有人经过就需要挂在高处。很多蜂巢都挂在离地四五米的屋檐下




傈僳族的捕蜂人把蜂巢带回山寨,等到蜂群数量最大的时候才开始采蛹。我们踏上归途前约好,秋天我们再来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摘取蜂巢的。


火烧取巢



5个月后,我们再次见到了谷小青,他准备火烧取巢。火烧取蜂巢是他们传统的取巢方式,使用的工具很简单– 长竹竿和易燃烧的篾条。点火后,火焰在空中燃烧,成群的马蜂四处躲避火焰与烟雾,这个时候人一旦受到攻击是最危险的。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当时拳头大的蜂巢已经长得很大了。谷小青颇有经验,不到一分钟,他放下火把,砍断树枝,将蜂巢剥开直接提取蜂房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这个看着体型很大的蜂巢,没想到里面的蜂蛹却很少,看来是他割取早了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姨妈一家也来帮忙,将蜂蛹按品质分类。这些蜂蛹体态粗胖,呈圆锥形,有的白有的微黄还有的发黑。乳白色的意味着蜂蛹更年轻,味道更好,售价也更高


离开谷小青家,我们跟随另一波捕蜂人取野外烧取土琴蜂的巢。土琴蜂学名金环胡蜂,体长超过40mm,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之一。金环胡蜂算得上是蜂群中的王者,除了猎食其它昆虫,在阴雨天不好觅食时,会将一窝蜜蜂扫荡殆尽,同样还会袭击凹纹胡蜂等其它中小型马蜂。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这是一只中型个头的土琴蜂,学名金环胡蜂,体长超过了40mm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从左至右分别是捕蜂人陈洪发、李明松和王波。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优秀的猎人,又有非常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王波用跟谷小青差不多的方式:利用工蜂做向导,不过他用的是金环胡蜂最喜欢的鼠肉来引诱


在追踪工蜂找到蜂巢后,他们要等到天黑才能开始行动。王波累了,便倒在田埂上沉沉睡去。在空旷的原野和衣而眠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他们时常在丛林中花上十来天寻找蜂巢,不会带上多余的衣物与被盖,就在树下或山洞里过夜,几块干粮就可以在山里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太阳就要完全下山了,王波带着我们向蜂巢处走去。最后到达一块玉米地。玉米地的下面是一条水蚀谷地,坚硬的粘土正在形成土林,蜂巢就建在对岸的土崖边。几乎九十度垂直的崖壁很难攀援,王波如同猿猴般灵巧,眨眼就堵住了蜂巢的出口。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我们从长焦镜头中可以看到土琴蜂正在辛劳地建巢、运送猎物



原以为他们会升起熊熊大火烧取蜂巢,结果王波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竹筒,往蜂巢里抖入一些火药,引燃的那一点烟火瞬间就消失了。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点燃引线,在瞬间让凶猛的土琴蜂在气浪与高温中失去知觉,然后才好挖取蜂蛹。




王波三人快速地挖巢,建在地下的蜂巢露了出来,整整齐齐的六角形蜂巢如同精心规划的高层建筑,正被他们“一楼一楼”地摘取。这种蜂的蛹售价最高,乳白色的蜂蛹个大体肥,他们说能卖个好价钱。


探访职业养蜂人,留下特别纪念


随后,我们去拜访一位完全依靠捕捉和饲养马蜂为生的山民,名叫范世金。范世金说从他爷爷或者再要早些他们家就已经开始捕养马蜂,他的几位兄长也是从小就捕养马蜂。如今,随着捕蜂队伍越来越多,野生马蜂越来越少,范世金开始琢磨可不可以将饲养马蜂做成产业,让这些野生的马蜂能正常过冬,来年还能在同样的地方安家。他开始尝试不用火烧,而是取蛹留巢的方法。正好这次他就要用这种方法取一个蜂巢。

范世金套上一个摩托车头盔,交待我们应该在哪个方向拍摄,如果被马蜂攻击了就往松林里跑。刚开始拍摄,冉玉杰却大声通知我们:“赶快下山,撤退,我被土琴蜂蛰啦!” 我一直惦记着要拍胡蜂的蜂王,便让冉玉杰到我们的越野车上等着,告诉他我这边还有几分钟就可以结束。“糟糕,我也挨蜇啦!”在我对面近距离拍摄活取蜂巢的刘成也受伤了。此时,我也被发怒的马蜂群追得到处乱窜,逃入松林中拐了几个弯才躲开攻击。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左为摄影师冉玉杰,右为刘成。两位相互比谁肿得更大,这种戏剧性的场面让惊魂未定的我们哈哈大笑。


蛰伤冉玉杰的就是当地人说很厉害的土琴蜂——金环胡蜂,而蛰伤刘成的是小型一些的马蜂——墨胸胡蜂。从他们伤势明显看出两种蜂毒的区别,冉再杰的上眼睑全部浮肿,比一个鸡蛋还大,有些透明,这只眼睛几乎不能睁开。他说头脸疼痛难忍! 刘成的伤在额头上,只肿了鹌鹑蛋那么大一个包。


当范世金提着蜂巢到松林里采蛹时,我仍心有余悸。在群蜂依然乱舞的时候,我们见到了蜂王。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蜂王的样子与蜜蜂的蜂王完全不一样,蜜蜂的蜂王是蛹状的,这种马蜂的蜂王截然不同,和成年蜂一个模样,只是少了两对翅膀。后来我们查到了这种马蜂学名叫墨胸胡蜂,也是一种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马蜂。



范世金说等天黑了,他再把蜂王放回去,这个蜂包明天就可以恢复到和原来差不多大。没想到马蜂有这样高效的建设能力。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范世金在原来挂蜂巢的地方,替换上了两块很小的蜂室,大群马蜂立即停止了报复行动,开始建造新的蜂巢。


一个月后,我们又来到了范家。一个月前我们拍过的那个蜂巢又是蜂蛹密布,重量和先前差不多。这次范世金割了四个蜂巢,交给了从云南丽江华坪过来的商贩。这位商贩出价高于德昌所有收购点,连带蜂房一起收购的价格是40元一市斤,范世金四个蜂巢共计26斤,当天收入了一千多元。今年他有30几个蜂巢可以出售,还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探索 | 傈僳族捕蜂人的野性生存

职业养蜂人范世金丰收了!村里的人也为他高兴,送他到村口到收购点销售蜂蛹,由于他的方法得当,他出售蜂蛹是一挑一挑送,他乐意在种与蜂共舞的另类生活中快乐的赚钱。



临行前,他说要是能与研究马蜂的专家或者昆虫学家合作,将养殖马蜂做成产业的话就更好了,目前他还有几个关键问题没办法解决,比如野蜂如何安全过冬?怎样让新出生的蜂王不逃向野外冬眠?能不能人工繁殖等。这些问题难住了这位勇敢而富于创新的捕蜂人。如果全部采用烧巢取蛹的办法,这些生物会不会在竭泽而渔的方式下灭绝?这些有利于农业、林业的益虫一旦消失,一定会给自然界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们期待着能早日解决这些问题。


摄影 冉玉杰 刘乾坤 刘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傈僳族   德昌   松林   胡蜂   金沙   工蜂   蜂群   蜂房   马蜂   蜂王   蜂巢   头发   竹竿   野性   火烧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